裴婷婷
[摘 要]道德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倫理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養的主要渠道,歷來受到高校及社會的重視。道德教育要有效實施,必須先確立人文關懷價值的核心地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教育者唯有實施人文關懷,以一種開放和誠懇的方式去接納學生,才能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其自身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人文關懷;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3-0075-03
在開放的大環境下,文化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網絡環境的復雜化。在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下,必然會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許多復雜的影響,因此,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呼喚人文關懷。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現狀分析
進入現代社會后,多種外來文化傳入我國,致使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辨別選擇、完善自身是各個高校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存在的問題
雖然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較明顯的成績,但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道德教育中仍然存在著缺少人文關懷的現象。
第一,教育管理中的重形式輕實效傾向。長期以來,在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教育,導致學生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嚴重地危害了學生的利益。部分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只顧完成學校領導分配的任務,不能結合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規律來制訂工作內容,這種重管理而輕關懷的教育模式嚴重地消磨了大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阻礙了他們的身心發展,致使學校道德教育極其缺乏時效性。
第二,教育內容上的重知識輕情感傾向。理論教育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具體的實施方案,而相比之下,情感教育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實施標準,也沒有具體的要求,實施的過程具有復雜性,所以各高校應清楚地看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事實上,書本內容相對滯后,缺乏針對性,如果教育工作者不針對每個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必要的情感教育,那么一些大學生就會出現一些心理疾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第三,教育方法上的重普遍輕特殊傾向。傳統高校道德教育以教育者為中心,強調的是普遍性教育,培養了成批的“清一色”人才,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揮,不利于個體的自我成長和發展。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能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型人才,但也極大地限制了當代大學生的全面進步和個性化發展,致使當代大學生缺乏獨特的個性和魅力,人文關懷的價值也無從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問題分析
高校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匱乏現象嚴重是多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復雜的,我們只有對這些原因進行深層次的探討,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略。
第一,大學生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的認識不夠。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個人需要和所處環境日益得到高校及社會的高度重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人文意識淡薄,過分強調“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忽略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而一味地強制性規范和概念性地說教。教育工作者往往用自己固有的統一標準要求具有個性差異的大學生,迫使他們成為自己心中的“理想型人才”,這都是片面認識人文關懷要求的具體表現,難以取得教育的實際效果。
第二,教育工作者的人文觀念與方法沒有轉變。“傳道”是教師應承擔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教育有效性的關鍵。然而,由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養有所欠缺,導致在面對學生所提出的不同問題和學生們的各種各樣的反應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種畏懼的現象,導致教育實踐活動的失敗。因此,在道德實踐活動中,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提高自身修養,不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就無法對個性特征迥然的學生因材施教,也就無法培養出有特色的人才,這嚴重削弱了道德教育人文關懷的有效性。
第三,道德教育的內容忽視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近年來,高校注重推崇“社會本位論”的觀念,培養了成批的“適應社會型人才”。道德教育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該理論強調人的個性發展,把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置于同等地位。胡錦濤強調“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1]高校道德教育不能只側重社會認同性而忽視大學生的個性需求,應尊重學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加強人文關懷在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應用
高校的道德教育要以尊重大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為原則去實施人文關懷,從學習、生活和情感上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并教給他們塑造完美人格的能力,這有助于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實施。
(一)加強對大學生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正確認識
事實表明,高校在道德教育過程中要明確人文關懷的理論依據,即做到有理可依。另外,應充分認識教育中人文關懷的作用。
第一,明確大學生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理論依據。任何教育都有相應的理論依據,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理論依據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它包括人的本質學說、人的需要本性論、人的主體性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該理論對道德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發展具有指導意義。道德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一項德性教育事業,其本質是促進人對精神品味、德性人格的構建。人文關懷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應用實際上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實踐成果。
第二,充分認識大學生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的作用。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在道德教育中強調人文關懷的作用不僅符合時代要求,而且有益于道德教育本身的發展。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特點,強調自我教育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力為總體方向,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提供大量具有優良人格的高素質人才儲備,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二)提高高校教育者的人文素養
在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大學生思想觀念變得復雜化,這就需要教師作相應的引導。教師觀念的更新和自身素養的提高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一,更新教育者人文關懷的觀念。道德教育工作者應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觀念,轉變重形式、輕實效,重權威、輕疏導,重社會價值、輕個性發展等觀念。教育工作者應更新以往的觀念,強調以大學生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尊重與維護他們的權利與尊嚴,承認并尊重其個性差異,關照大學生興趣、愛好和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先,以學生為重。同時,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以“將心比心”式方法進行交流,以求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養。教育工作者應該意識到,要提高教育對象的人文素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一是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用多種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疑問和困惑。二是要培養育人的能力。教師在授教的過程中要將教書和育人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要精心“備課”,更要耐心“備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活動并產生心靈共鳴,讓學生在學習中肯定自我,接納自我,幫助他們實現個人理想。
(三)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理念的道德教育內容
新時期的道德教育要實現“以人為本”的宗旨和實現人的終極追求,其內容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行必要的創新。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
第一,構建關心需求,滿足需要的人文關懷。一要探索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要尊重和滿足受教育者的現實需要,為每個受教育者“量身定做”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教育的效果具有個性化;二要培養大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人的自主性決定了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不是純然被掌控的對象,而是能自由調節自己行為的主體。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提倡在施教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有利于大學生在個人生活中學會自我教育、自我培養,并能自我承擔自身的道德義務,把握自由與責任的“度”。
第二,構建提升精神品味,豐富心靈世界的人文關懷。在道德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實質上是教育工作者通過自己特有的方法將富有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導入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提升其需要品味,豐富其心靈世界的活動。“科學與人文相依,理性與詩意并存,才能構成一個平衡的世界”。[2]因而,教育者應在施教中將科學知識與人文觀念相結合,以實現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和人文素質的共同進步,豐富他們的需要內容和精神世界。
第三,構建喚醒主體意識,促進人的發展的人文關懷。道德教育的功能不是簡單的文化傳遞,而是一種心靈的“喚醒”,即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一般而言,擁有較強主體意識的人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能夠深刻地認識自身,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在教育實踐中,注重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挖掘大學生的潛在能力,有益于提高其判斷事物的能力,更好地進行自我修養,幫助其煥發出極大的人生創造激情,成為行為上的自覺主宰者。
(四)探索更具人文關懷意蘊的道德教育方法
確立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目標、理念、內容,是道德教育中人文關懷價值實現的關鍵,為了人文關懷能更好地應用在道德教育實踐中,還需要探索更具人文關懷意蘊的方法,使人文關懷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第一,交往對話式教育方法。交往對話式教育是一種非常民主的教育方法,它致力于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同創造的偉大目標。因此要對傳統的教育方法進行修正,確立與新時期道德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應在教學中注入充滿尊重人、幫助人、探尋人的理念,使道德教育真正成為當代大學生把握人生的新方式。交往對話式教育就是這樣的一種模式,它注重師生間的交往對話、自由交流,使道德教育課堂成為雙方互動的舞臺。
第二,心理輔導式教育方法。心理輔導式教育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教育方法,它是在教師和學生相互陪伴下的交互活動,它可將現實的規范轉化為內心的認同并體現于外在行為。心理輔導的具體做法為:教育工作者通過面談、普查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心理輔導在道德教育中運用的效果明顯,因為它注重給學生提供一個無拘無束和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在教師的心理輔導中獲得感悟,并將獲得的認知延伸至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增加道德教育培養人、塑造人的效果。
第三,引導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一的方法。教師的引導教育是學生個體得以發展的外因,學生的自我教育則是實現個體發展的內因。所以,教師在傳道、授教時要積極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潛能,培養他們逐漸地學會自我教育,只有這樣,當代大學生的個性才能自由地發展。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成為合格的心理關懷者和教育引導者,幫助學生獲得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們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體驗到人生的無限價值。
第四,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主導,而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認為教育要根據教育對象的性格、思維、成長背景的不同而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法,避免千篇一律,應符合個性發展規律。充滿人文關懷的道德教育應尊重大學生思維方式和心理活動等方面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并采取“共性教育”和“個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在共性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倡導學生主體自由發展,最大限度彰顯人文價值。
[ 注 釋 ]
[1] 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2] 王帆宇.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迫切需求[J].現代教育科學,2011(2):2.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