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璇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新媒體迎來爆發式的發展。本研究結合我國當前新媒體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了新媒體的幾大發展趨勢及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期探索我國傳統媒體轉型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新媒體行業;發展現狀;微傳播;自媒體;三網融合
一、互聯網戰略引領行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國家戰略“互聯網+”從多角度引發了整個產業的變革: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電子商務到社交媒體,從傳統媒體到媒體融合,從數字化生活到數字化生產,各種新思維和新的行業競爭態勢不斷呈現,熱度空前。
二、中國大眾正向移動互聯網平臺遷徙
人們正在改變以前的閱讀,收聽,收視方式,形成了與新媒體接觸的習慣。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發布的2015年數據,截止到2015年,全球互聯網用戶超過30億,其中有大約70%的人直接使用移動設備訪問互聯網。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截止2014年底,中國網名數量為6.49億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了5.57億人,網民中利用手機上網的人群達到了80%以上,而手機端的即時通訊使用率超過了90%。中國大眾正在大規模地向移動互聯網平臺遷徙,移動終端已經成為了人們接觸媒體的主要渠道。在移動化社會中,移動互聯網正向更廣闊的生活、工作等領域滲透。推廣普及移動資訊、移動閱讀、移動電子商務等移動應用,為用戶提供各種事實信息和全方位的網絡服務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首要任務。
三、微傳播正形成主流傳播方式
在全新的互聯網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發展更加多元、生活方式更加豐富、工作節奏更加快捷、信息需求更加多樣。對于這些變化所適應的新媒體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微傳播”。微傳播是指的以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興介質為工具的信息傳播方式。這類傳播方式通過及時快速的更新信息,利用圖片以及連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傳播,推送,轉發評論,可以實現與用戶及時的雙向互動。在微傳播時代,信息傳播更加碎片化,用戶定位更加精確,內容產生更加的短小精悍,因此各種的微傳播方式都通過更加簡短有力的方式去傳播重要信息,比如微博限制140字的字數上限,而一些平臺的視頻也只有幾分鐘。所以在現在移動化的社會當中,用戶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瀏覽這些微內容、微信息,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隨時隨地的獲取有用的即時信息。
四、“自媒體”發展迅速挑戰輿論生態環境
近年,以微博、微信、等系列手機App平臺等形態為主題的“自媒體”加速發展。目前,微信用戶已經達到了6億,微信公眾賬號也達到了580萬個,日均增長數由上年的8000個上升到1.5萬個。根據測算,前500名的微信公眾賬號每條信息的平均閱讀量都達到了一萬以上。社交媒體的發展促進了一批自媒體的成長。隨著4G、5G網絡的發展、各種可穿戴設備的普及,VR、AR等新興信息展示方式的介入,社交媒體平臺發展其實將呈現不斷專業化、智能化,使自媒體的發展更加繁榮。但是,自媒體的用戶群規模龐大,加上信息的傳播方便快捷、聚合模式強,對中國信息傳播模式、輿論生態都有著不小的挑戰以及沖擊。就微信來說,如朋友圈的商品銷售,網絡謠言的肆意出現,未核實信息的隨意轉發,不僅使微信圈處于失控、無序狀態,而且也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危機到了意識形態安全。盡管國信辦已經頒布了“微信七條”,但是目前在微信中各種謠言任然十分活躍,好需要政府及微信本身公司對于這類信息的管理,更加需要個人時時提高警覺,杜絕這類有害信息。
五、國家“三網融合”政策大力支持,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業務轉型加快
近年來國務院大力推動“三網融合”、支持IPTV業務發展,新聞廣播電視總局以及工信部等監管部門也陸續推出多項政策來鼓勵和推進IPTV在全國的普及和發展。各省級廣播電視機構紛紛成立新媒體公司大力發展IPTV等創新業務,加快業務轉型以應對傳統廣播電視廣告收入不斷下滑的壓力。據《2015年中國電視覆蓋及收視狀況調查結果》,全國IPTV用戶規模逐年高速增長,2008年至2015年年均增長率達到69.5%。截至2015年8月底,全國IPTV用戶突破7,000萬人,約占全國電視用戶數量的5.4%。由于目前IPTV 業務的開展尚處于試點階段,加之IPTV 在各試點地區整體滲透率仍處于較低水平,伴隨著政策層面IPTV 播控框架的逐漸清晰、“三網融合”向全國推行,IPTV 的整體業務規模有望得到更大的提高。據中興通訊發布的研究報告,未來三年,國內IPTV新增用戶數將達8,000萬至1億。
隨著IPTV集成播控平臺建設的不斷完善和電信運營商帶寬的快速優化,各廣播電視機構的IPTV業務的形態將更加豐富業,從而形成與其他廣播影視業務差異化競爭的業務模式。在內容方面,除了基礎的直播、點播、時移和回放外,還將增加書籍、雜志、生活服務等業務與應用。IPTV運營商還可以通過不斷增加高清和3D內容比例來為用戶創造更好的視聽體驗和消費價值。在業務形態上,IPTV業務將不再局限簡單的瀏覽、收看,隨著互動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業務類型將會更多地突出交互性,提高體感游戲、遠程通信、在線教育等業務的比例,滿足用戶對于節目多元化、個性化的需要。
六、新媒體成為與生活深度融合促進中國社會全面升級的引擎
新媒體被稱為“社會化”媒體,固然與其所引發的傳播方式傳遍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其于社會的高度融合相關。2015年,中國新媒體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不僅成為傳統產業延伸的重要路徑,也成為各種服務行業拓展的平臺。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兩個方面。第一點,新媒體與廣大網民的生活深度對接。根據中國互聯網平臺的數據,2014年下半年中國有43類網站,覆蓋人數高達4.9億;總訪問次數達到一萬億次,平均每天每人訪問11.3次。通過網絡獲取資訊、購物、支付、教育等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點,新媒體高度“卷入”中國社會。43類網站提供的分布極其廣泛的43類服務,其中覆蓋超過三億人的有16種,超過一億人的有31種。除了傳統的資訊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網絡之外,網上購物網站的覆蓋人數達到了4.5億人,電子致富網站覆蓋人數約為3.7億。移動金融、移動教育、移動醫療等更多的基于移動網絡的新媒體應用紛紛涌現,新媒體各類應用已廣泛和傳統應用實現聯合,并且全面應用于第三產業,高度“卷入”中國社會。當前中國社會與新媒體已經進入融合的成熟發展期。通過給人們生活帶來各種實實在在的便利,新媒體高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行業,成為促進中國社會全面升級的重要引擎。(作者單位: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楊素娟,孫立:《微時代的微報道》[J],《采寫編》,2011年第4期
[2] 楊善順:《微傳播時代的來臨與傳統媒體的利用》[J],《傳媒》,2009年第8期
[3] 袁燕:《“微時代”的怕與愛》[J],《新聞窗》,2011年第2期
[4] 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年02期
[5] 袁超偉 張金波 姚建波:《三網融合的現狀及發展》[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6] 蔣力 鄧竹詳:《IPTV與OTT TV業務的發展現狀及趨勢》[J],《電信科學》2013年04期
[7] 彭波. (2014). 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與管理. 中央網信辦新媒體發展座談會, (頁 2-4).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