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文 張麗


:鄭局長,您好!感謝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近年來,溫州市教育局通過開展“四品八德”教育來打造區域德育品牌。請問,這一發展思路背后有何深意?
鄭建海:從市教育局來講,我們對德育工作是高度重視的。我認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以及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品德是最重要的。我們講“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就是因為“德是才之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寧可慧而無智,不可智而無慧”,就是在講一個人的品德直接決定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決定一個人在今后的社會中能不能取得各方面的成就,也直接決定這個人能否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而學生階段又是學生品德成長的最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不注重德育工作,意味著我們教育的失敗。這就需要我們貫徹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德育工作放在特別突出、重要的位置,貫穿于整個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
那么,怎樣增強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呢?這也是我們當前德育所面臨的難題。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內容多、活動多、形式多等“三多”現象,大部分活動都比較零散,很有必要進行有效整合。為此,我們研究如何通過一條主線,把各方面教育都有機融合在一起,圍繞一條主線——現代公民教育、一個目標——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一個指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學校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能夠真正落地。因此,我們整合構建了“四品八德”體系,并著力把“四品八德”德育系列活動打造成溫州市德育工作的一個區域性品牌。
:那么,“四品八德”具體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鄭建海:“四品八德”是大家通過調研,集思廣益的結果;是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來的。“四品”包括自尊、敬人、樂觀、執著等四種品質,是從個人角度來講的,主要是人的內在品質、品格和操守,多指個人自身為人處事的態度和風格,強調個人修為,傾向于自律的要求。“八德”包括愛國守法、文明禮讓、孝親尊師、團結友善、勤勞節儉、好學向上、誠實守信、勇于擔當等八種德行,主要指人外在的德行,多指人在社會生活中守規則、講規矩,為人處世遵守普遍認可的社會倫理和規范的要求。德,靠輿論維護,傾向于他律的要求。“四品八德”涵蓋國家的、社會的及個人的等各個層面的內容,既符合育人目標和方向,又與孩子的生活更加貼近。
:我們說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四品八德”育人目標的實現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溫州市在構建分層德育目標和內容體系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
鄭建海:根據學生在各個階段的特征和規律,分層次地開展德育活動,這一點很重要。在學前階段,小學、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分別應該承擔哪些德育責任,應該是很明確的。現在我們德育存在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不重視對小孩行為習慣的培育,反而對大人講行為習慣。我認為,在小學階段,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去自我”的問題,學生需要學會如何尊重人,如何關愛人,如何寬容人,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良好行為習慣使學生融入集體和社會。這種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是使學生形成一種意識,擺正個人與團隊、社會的關系。一個人生活在家庭里面,生活在團隊里面,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作為家庭、團隊、社會中的一員,個人的行為習慣要符合各方面的規范。所以,我們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形成層層遞進的德育體制機制,并在課程方面進行有機銜接,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們成立了中小學各學段育人規律研究小組,圍繞“四品八德”培育,歷時四個月專題研究,并擬定《溫州市中小學學段德育指南(試行)》。方案確定了小學低段、中段、高段,七、八、九年級,高一、高二、高三等九個學段的德育目標體系、德育內容體系、德育路徑體系,從整體上規劃了溫州市中小學生“四品八德”培育的方向和要求。
: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著德育工作的實效,“四品八德”育人目標的實現對教師的師德修養和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溫州市在德育隊伍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成效如何?
鄭建海: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們對隊伍建設非常重視,包括我們市局的德育干部、各個學校分管的校長、一線教師、班主任等配備,其中教師和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
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我認為班主任的建設尤為重要。新時期,班主任工作一定要實現轉型。傳統意義上,班主任只是一個管理者,班主任的職責就是把學生管理好;學校也被分為幾個組幾個班,由班主任實施管理。班主任這樣的定位是有失偏頗的。我們的班主任,需要由過去的管理者轉型為學生成長的導師。第一,班主任應該是學生心靈的導師。班主任必須要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定期進行溝通交流,定期進行引導,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第二,班主任應該是學生學業的導師。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各種困難的時候,班主任應當與學科教師進行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學業方面的困難,尤其要關注學困生,促進全體學生共同成長。第三,班主任應該是學生生涯的導師。班主任要幫助學生找準自身的優勢,明確努力的目標和方向。班主任要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志趣,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如果每個班主任都能成為學生心靈的導師、學業的導師、生涯的導師,德育工作就更加到位了。
在班主任建設方面,這幾年我們抓得比較緊,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主要有兩大載體,一個是“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以賽促訓;另一個是“班主任班會優質課比賽”,人人參與。有兩大激勵機制,一個是“優秀班集體評選”,另一個是從“優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到“終身班主任”四個層級的先進班主任激勵體系,激勵更多教師在班主任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崗位上做出成績來。當前,德育方面針對教師的培訓還是比較缺乏的。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和經費,看起來轟轟烈烈,但是實際上成效不大。接下來,我們在加強班主任培訓上要更加突出案例教育,不斷地積累在實際過程中碰到的案例,在提煉案例中,以鮮活的案例作為教材或者課程,對所有的班主任進行培訓。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良好習慣以及人格培育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請您介紹一下,溫州是怎樣把校園文化育人建設的這篇文章做深、做透的?取得了哪些特色成果?
鄭建海:我們是很重視文化育人的。全省的“美麗校園”建設還沒有開始,我們就已經在全市啟動了“美麗校園”建設,出臺《溫州市教育局關于在全市中小學開展“美麗校園”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先后兩次召開全市校園文化建設現場推進會,要求通過全面開展“美麗校園”創建活動,使全市校園環境文化得到整體優化和提升。溫州的校園文化建設經驗也得到省教育廳的借鑒和推廣,逐漸成為我市德育工作的又一大特色。“人創造環境、環境塑造人”,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就可以培養什么樣的人。比如一個簡單的校園種樹問題,種樹不但有美化、綠化功能,更重要的是有一個教化功能,“一草一木皆教育”。通過“美麗校園”創建,全市學校校園環境更加整潔、舒適,校園布置更加協調、雅致,校園文化氣息更加濃厚,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目前,全市已創成“美麗校園”378所,占比為37%,我們計劃到2017年使創成率達到95%以上。我們還堅持每年開展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等四大節活動,其中藝術教育碩果累累、享譽全省,在全國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學生的道德成長不僅需要學校的教育和培養,更需要家庭的正確引導和社會大環境的熏陶。請您結合實際談談溫州是如何整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資源來助力廣大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哪些經驗可以一同分享?
鄭建海:家庭的教育觀念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很大,有時候甚至抵消掉了。本來1加1大于2,結果現在等于0了,這個問題是非常嚴峻的。我們的家長真的成為“麥田守望者”還是不多的。家長對小孩有太高的期望,存在很多恨鐵不成鋼和拔苗助長現象,所以有些孩子會問家長:“你到底是為了我好還是為了你好?”有些家長很自私,小孩讀書就是為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使得小孩學習的源動力不足。我覺得,我們的家長應該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
相較而言,我們最薄弱的還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這一塊。近年來,我們致力于進一步凝聚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育人合力,深入開展“百萬家長進校園”“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我們主動聯系宣傳、綜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團、婦聯、關工委、衛計委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共建社會育人平臺,助力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比如我們與文化、關工委、司法等部門,組建了“新雨”家庭教育公益講師團,定期開展家庭教育進校園公益講座。活動的模式為:開發家教課程、下發選課菜單、學校預約、組織講師進校園開展講座,每年在100場以上,而且完全屬于公益性的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
:今天跟您聊天我們很開心,也收獲很多,謝謝您,您辛苦了。
責任編輯/孫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