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君
(澠池縣第三小學,三門峽市澠池 472400)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成效和質量是素質教育的一面最直觀的“鏡子”。但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文難”,這幾乎成了作文教學的通病。每當語文教師把作文題目寫在黑板上時,大多數學生都免不了抓耳撓腮,感覺沒有材料可寫,過了半節課還在“望題興嘆”。即使絞盡腦汁寫出了一些,但所寫內容既不具體又顯蒼白,更談不上有真情實感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注重作文入門的小技巧,把作文訓練的觸角伸向學生的每一個角落,鼓勵學生先說后寫,怎么說就怎么寫,多積累多仿寫,采用新穎有趣的題目激發寫作
三年級的學生,還未接觸作文,對作文既滿含期望又心懷忐忑,因此引導好第一節作文課,是激發學生作文興趣的關鍵。
第一次給學生上入門作文時,可以在談話中用最熟悉、最形象的事物,通過設置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己理解“作文”的含義。比如在作文之前,教師可以這樣與學生交流:“也許同學們很想了解作文是什么。不知道怎樣才能寫出作文,其實作文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比如媽媽是我們最親的親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你想怎樣夸夸自己的媽媽呢?她哪里最漂亮?她做的最好吃的菜是什么?媽媽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喜歡媽媽什么地方?……”這些問話,立刻打開了學生們的話匣子,他們各抒己見,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好媽媽。他們的語言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用的都是大白話大實話,但是以孩子的語氣表達了對媽媽真摯的愛??吹竭@一情景再接著說:“你講的如果能寫出來,就成了一篇很棒的作文。”學生們聽了,會感覺到作文原來既有趣又簡單。接著告訴他們,不僅可以寫媽媽,還可以寫爸爸、爺爺、奶奶等你熟悉的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你覺得有趣的事情,也都可以寫下來,這就是作文。這時,作文的概念就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
我們的生活瞬息萬變多姿多彩,每一天都有新奇的事情發生,每一天都有精彩之處??擅糠晏峁P寫作文時,很多學生卻感覺沒有素材可用,沒有內容可寫。并非學生頭腦中 “歲月無痕”,出現這種現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引導不足。如果老師只簡單地給出習作題目,三言兩語地說明寫作要求,學生頭腦中還沒有一點頭緒,就開始寫了。像這樣的作文課,缺少精彩的引導,或是引導力度不夠,導致孩子越來越怕作文。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回憶豐富多彩的生活瞬間,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當時的情景。如寫體育比賽、集體活動、文藝演出等這類文章,可先設置情景喚起記憶,再進行啟發和交流。中年級已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既可以描述自己最興奮的事,也可以說說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然后其他同學補充,在熱烈的交流中,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狀。在寫《特殊的一節課》這篇文章時,我是這樣引導的:“今天的這節課有點與眾不同,同學們說說不同在哪里?我們聽到教育局的領導要來我們班聽課的消息,大家的心情怎樣?上課時老師和同學們的狀態與平常有什么不一樣?你認為表現最好的是哪位同學?最有意思的是誰?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怎么樣?……請同學們認真回憶一下。”有了這些提示,同學們的發言特別踴躍。有的同學說:“×××上課時因為好奇,不時扭頭打量聽課的老師,回答問題的時侯答非所問,臉紅得像個紅辣椒,羞愧地低下了頭。”還有的同學說:“×××平常就比較膽小,今天聽課的老師這么多,他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更加緊張,說話聲音比蚊子的聲音還小,說話也變得結結巴巴的,我真為他著急。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完整地回答了問題,很勇敢。”細心的同學還觀察到老師也緊張得不時看手表,連微笑都沒有那么自然等,生動地再現了一節難忘的語文課。
萬事開頭難。三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到習作,許多人都感到難以下筆。我們從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看,仿寫是作文的基本方法。實際上,一篇篇課文就是學生寫作的好例文。如《瑞雪圖》《翠鳥》《松鼠》《葡萄溝》《大自然的語言》 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借鑒的好文章。這些文章語言質樸、生動,層次極其分明,仿寫起來可操作性強,難度較小。像這樣的文章,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欣賞,了解課文的寫作方法,然后積累詞匯,積累句子,把文章熟讀成誦,內化成為自己的語言,為日后試著仿寫作準備。因此,老師在上課時,要把這些范文作為例子仔細分析,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下來的,先寫什么,再寫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安排?為什么要用這個詞?這個詞還能用來形容什么事物?老師在課堂上講清楚這些道理,課后再及時進行仿寫,自然水到渠成。
以《葡萄溝》為例,文中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敘的方法,對孩子們來說很容易接受;對家鄉的介紹簡潔明了,特點鮮明;描寫葡萄色澤、形狀和用途等的句子生動形象,是極好的習作范例。學習課文時適當地加以引導,讓學生想想哪些相干詞語、句子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時在學生的理念中就會形成一種意識,原來學習課文也可以幫助寫作文,這樣學習課文也會更認真更投入。學習之后,嘗試讓學生仿寫《美麗的家鄉》《家鄉的特產》《我喜歡的水果》等,文章中那些優美的詞句學生都可信手拈來,舉一反三。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去學習和借鑒,經過多次的仿寫,學生有了基本的結構概念,寫作時再加上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經驗,習作水平就會更進一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盵1]指導和訓練小學生寫作文,命題范圍十分關鍵。對于規范命題范圍這個問題,葉圣陶先生曾說,凡是圣明的國文老師,他出的題目應當不超過學生的經驗范圍,應當站在學生的立腳點上替學生設想,什么材料是學生的經驗范圍內,是學生所能寫的、所要寫的,經過選擇才定下題目來。斷不可出一些離奇的題目,離開學生經驗十萬八千里,叫學生搔頭撓肋,嘆息說沒有意思,沒有材料。命題脫離生活實際,會養成學生照抄、說空話的壞習慣。因此教師要在命題上下功夫,要善于觀察,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一定要從學生現有的積累出發。小學作文命題應當做到小而切實,新而有趣,要能給學生提供“我手寫我口”的題目,以引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倘若命題面過大,就使學生難以把握主次,不知從何下筆,容易出現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的現象。
例如,寫集體活動,不要以《記一次活動》為題,因為這個命題太大太虛,缺乏鮮明的特點,容易出現記流水賬似的面面俱到,而沒有重點,所以應選擇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命題。如以《“飛人”×××》《綠茵場上的吶喊》等為題,能生動具體地記敘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快樂的游園活動》《有趣的猜謎活動》等為選題來寫,則可以從題目中的“題眼”著手,抓住最大的特點去記敘和描繪。除此之外,命題也要有新意有趣味,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寫人,不要出《我的××》之類的題目,可以用《愛搶課的王老師》《老師的眼睛會說話》《幽默的劉老師》《“狠心”的媽媽》《愛嘮叨的媽媽》《“見死不救”的好朋友》《愛勞動的外公》《球迷爸爸》等之類的題目供學生選擇,使學生一看題目就興趣盎然,有一吐為快的欣喜感,能激起傾吐的欲望。
作文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訓練,帶有很大的創造性。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不但需要他們有豐富的文學積累、生活情感積累和寫作技巧的積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引導方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一些技巧,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如果在第一堂作文課中,就消除學生對作文高不可攀的恐懼感;如果能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入手,從細微處考慮,使作文更加貼近生活;如果能盡量降低寫作的難度,保護好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那么一定會讓學生愛上作文,樂于寫作!
[參考文獻]
[1] 秦訓剛,宴渝生.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Z].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