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崇濤
(微山縣特殊教育學校,山東微山 277699)
課改初期,大家一窩蜂地抨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一張嘴的教學方式。一時間,語文課堂對話多了,情趣多了,畫面多了……隨著課改的深入,大家漸漸發現,由于過分注重情境創設和形式創新,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大大降低了。于是“閱讀教學要簡單一點”的呼聲漸漸大起來。而不少基層教師又錯誤地理解了這種“簡單”:仿佛單刀直入奔主題,三言兩語談感受,集中力量做練習,便是真正的有效。結果不少課堂教學情趣匱乏,手段單一,缺少生成,學生興味索然。
于漪老師曾說:“講課要有情趣。教學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學生產生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學習愿望,才能產生實效,而實效又會促使興趣的鞏固和發展?!盵1]有趣的教學能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避免枯燥。但在實際教學中,也必須追求教學目標,就是“效”,即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效、趣二者缺一不可。效要扎扎實實;趣亦需兼顧。本文從實踐出發,分析課堂中可以引入“趣”的手段和時機。
沒有興趣的學習,對于孩子來說不但是一種折磨,而且必然低效。因此,開課伊始就應“吊足學生的胃口”,攝住學生的“魂魄”。
一種方式是設置問題和懸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藍樹葉》(第一課時)的開課伊始,可以在引入時,抓住題目中的“藍”字,設置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n題為什么叫“藍樹葉”呢?形成學生的閱讀期待,提高教學效率。
另一種方式是選擇適當的故事,以故事引入課程,提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爸爸真好》時,我向學生講述了自己與父親的故事:“我家距離我當年就讀的師范學校很遠——坐火車需要近七個小時。1994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教室外的樓道里活動,忽然聽到身后有人叫我小名,回頭一看竟是老爸!‘天冷了,你媽讓我來給你送些過冬的衣物。’父親憨厚地笑著,身后背著一個大編織袋……‘上個航次(父母搞內河航運)行情很好,賺了兩千多塊錢哩!我和你媽商量著給你買了些東西——這雙旅游鞋二百多塊,這件羽絨服七百多……’宿舍里,爸爸一邊從編織袋里掏東西一邊說著。第二天上午我照常上課,爸爸去火車站買當晚返程的車票??斐晕顼垥r,他拎著一瓶二鍋頭、一只燒雞和一小袋花生米回到宿舍。‘你多吃些?!f著爸爸把雞大腿和雞胸脯肉塞進我的飯盒,自己則就花生米下酒……火車是凌晨三點多的。我與幾個舍友說要去送車,爸爸怕影響我們第二天上課沒同意。凌晨時分我睡得正香,爸爸貼近我的床頭輕聲說:‘濤,我回去了,你要注意照顧自己??!’我迷迷糊糊地‘嗯’了一聲,父親便獨自去了車站……”這段真實的故事一直在我心中,對學生們講述時也非常動情,講述時的語氣、神態與細節營造了溫馨的氣氛,學生們聽得十分入神。接著我問學生:“鹿老師的爸爸好嗎?”大家紛紛答“好”;我又追問:“鹿老師的爸爸好在哪兒呢?”學生便以故事中的細節踴躍交流、作答。此時調轉話鋒,導入新課,學生們從故事中看到“爸爸的好”、感悟出父愛,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悟也就更為深刻。這個真實故事起到了橋梁與紐帶的作用,拉近了學生跟教材以及教師間的心理距離;也會引發學生深思與反思,即“我的爸爸(媽媽)對我好不好?有哪些值得銘記的事件?我該如何反饋和感恩?”這就為下一步的閱讀教學和升華主旨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課文的重點,是在教學中需要濃墨重彩的地方。在重點處激發情趣,追求課堂教學的趣味,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教學《彩虹》時,文本“爸爸造彩虹”一段,邏輯清晰,敘述條理。對這一段文字,僅僅讓學生知道爸爸怎樣造彩虹及彩虹形成的氣象科學原理,只會一帶而過,這里可以抓住“爸爸拿來一杯水,喝了一口,含在嘴里,背著太陽向空中噴去”[2]中一系列準確的動詞,讓學生體會動詞的連續使用。此處,不僅可以配合表情朗讀,伴以形象夸張的肢體動作,還可以讓學生親自實踐,體會動詞的運用。筆者在教學此課時,組織學生走出教室“造彩虹”??紤]到“口噴水霧”不易達成預期,臨時作了微調:將學生帶到水池旁,背向太陽站于水池兩側;擰開水龍頭,堵塞其大部,讓水從細縫中向前噴射而出,師生面前立刻出現一片水霧。不一會兒彩虹出現了!學生們驚呼著、跳躍著,紛紛效仿。之后,引導學生使用連續動詞描述這一情景,教學效果非常好。下課后,學生仍興致勃勃地玩耍著,還向其他班的同學展示。若無“造彩虹”這個學生喜聞樂見的因素介入其中,學習效果不會這么好。平時聽課觀摩,常有教師在文章無關痛癢處花大力氣讓學生跳、演甚至唱,這些激趣手段如果脫離了文本重點,又有何實際意義呢?
語文課堂上學生總會遇到一些難點。在教學疑難處根據課文內容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突破難點。
課文《田忌賽馬》揭示了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教材的重難點即為什么“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的前提條件是什么?以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處理如上問題的基本策略就是分析和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系“聽”會而非親身感悟。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當下,一位名師改變教學方式,引領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自主建構科學、嚴密的思維方式:新課導入時,教者事先準備了六張紙牌—— 一副是紅牌(10、8、5),另一副為黑牌(9、6、3)。先講清游戲規則,每人每次出一張紙牌互比大小,三局兩勝為贏;而后教師邀請學生到講臺前玩牌。通過幾番較量,師生們發現,這兩副牌的比拼,輸與贏跟各副牌的大小沒有必然關系,關鍵要看勢弱的一方能否搶得先機?!處熛鄼C導入課題《田忌賽馬》,教材主旨及難點之一隨即被突破,四兩撥千斤!
通過讀書,學生已經明白文中兩場比賽一負一勝的原因,然對于“齊威王的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這一決定比賽結果的重要條件仍無深刻領悟。于是這位教師又出示了兩副牌——紅牌10、8、5,黑牌7、4、3,再請學生以這兩副牌分別代表齊威王和田忌的馬,用孫臏的方法對陣,看結果會怎樣。學生幾經演繹,結果均為黑牌輸。最終學生發現書上是說:“齊威王的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投影大屏幕)?!谂浦凶畲蟮氖?,比紅牌中的10、8都小,最多只能贏一場,故怎么比都是輸!在學生捕捉到文句中最關鍵因素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給有關語句加上關聯詞“雖然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但是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所以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3]。學生通過自由練讀,終于體會“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是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的重要條件。
新課標倡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明確提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要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而不是人為強制之所,就須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從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入手。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來自對課程性質及其價值的認知,吸引他們的往往是學習的內容與形式。采用游戲化的方式,把課堂教學的意圖和痕跡隱蔽起來,將傳統意義上的聽、說、讀、寫語文活動“異化”為玩紙牌之類的生活中的游戲情景,學生于完全放松的狀態下不知不覺進入文本。學習不再是一種枯燥無味必須完成的任務,轉而成為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有效地改變了課堂生態,轉變了傳統意義上教與學的方式。[4]
再如教學《我的老師》。備課研讀時,筆者被文中的平凡小事觸動,對文中蔡蕓芝老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蔡蕓芝老師長什么樣?她的工作經歷、家庭狀況如何?……伴著求知沖動,我試圖查閱資料,竟真的通過“百度”找到了所需圖文信息!滿懷著興奮與驚喜,教者又想:學生們讀了課文會不會有類似好奇呢?倘真有學生問起,該如何應對?由此,筆者下載了蔡老師的肖像照和有關文字,特意做了份圖文并茂的拓展性閱讀材料,打印出來以備急需。課上,學生們初讀文本、把握大意,理清了文章脈絡,老師問:“讀完課文,大家有沒有疑惑的地方?”話落不久,一學生說:“通過讀課文,我知道了蔡老師是一位和藹可親、愛護學生的好老師。我想知道的是,蔡老師是個什么模樣?”“她的家里都有什么人呢?”另一學生追問。筆者竊喜,便說:“剛才通過讀課文,有同學迫切想了解蔡老師的相貌及家庭。關于蔡老師,其他同學有沒有類似好奇?”結果班里過半數學生紛紛點頭!于是,我將課前準備好的那份圖文材料發到學生手中,組織閱讀;而后師生交流所得及感受,同學們踴躍異常。最后竟有學生問:“我很好奇,鹿老師您怎么會想著預備這些閱讀材料呢?好像是能猜到我們的疑惑似的。”教師答道:“問得好!事情真是這樣。老師在備課這篇課文時,感覺蔡老師人好,也很好奇她的模樣、出身及家庭狀況等,于是便查了資料。猜想你們在學習時可能會有跟鹿老師一樣的困惑,就事先準備了這些材料。老師常說‘讀書要有思考’??磥恚@次鹿老師是和你們想到一塊兒了,也猜對了!很有趣,不是嗎?”學生們聽后連連點頭以示嘆服。
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反映著教師的專業水平。一堂讓人難忘的好課,必會激起個體生命的鮮活,師生在精神上相遇,在合作中成長,在充滿人文關懷的背景下實現生命初始狀態的互動。案例中,教者在備課時對蔡蕓芝老師及其家庭狀況等產生好奇,進而積極查閱資料;隨后又以切身經歷“將心比心”,試圖站在學生立場反思教學、豐富應對策略。如此預設教學,盡力將學生放在心上,做到了“目中有人”,坐實了“教為學服務”,本質上即在踐行“以生為本”。課堂上力避了那種硬邦邦、干巴巴的“片面地教”,轉而多了一份對于學生的必要關照與溫情,使得教室內頓生“潤澤”。在這種氛圍里,老師與學生可以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筑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賴關系。
事先打印好的那份有關蔡蕓芝老師的閱讀材料,是為那些對蔡老師心生好奇的學生預備的:教學中若存在類似疑惑,可用;若否,則不用!——如此“進攻退守”,是為“以不變應萬變”。從教學實踐看,多數學生讀完課文,確實對文本產生了共鳴,對蔡老師產生了好奇,并提出了類同于筆者此前所料想的問題。這表明教者對于教材的研讀和學情的預判準確且恰當,對于教學的應對性預設更是合理且必要。如此理性設計教學,能讓教師體驗到教研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信心,更易于樹立教師威信、拉近師生距離,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即便課上無學生質疑、所備材料未得用,教師如此積極反思和應對也是值得肯定的。
教例中,諸如“蔡老師是個什么模樣?”“她的家里都有什么人呢?”之類的問題,當然可由教師根據課前預設提出;而課堂上教者卻誘發學生質疑,進而激發他們借助老師的恰當幫助(拓展性材料),通過自主實踐(閱讀、交流)獲得相關認知,最終自己解決問題。如此教學,符合新課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之倡導,既益于學生發展思維力和提升閱讀力,又能深化學生對于蔡蕓芝老師的感性認識,更利于學生對教材的深度理解與把握。這樣變“傳統教學”為“導學、讓學”,更大程度地釋放了學生的課堂生命活力,從而讓“生本課堂”得以精彩演繹,實現師生增能、教學增效!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素質教育的精髓,就須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處理好激情引趣與提高效率的關系,處理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關系,從而讓這三者關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使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升。故此,教師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力,催生學生對于語文的情感,探尋教學的奧秘,在新課導入處激趣、在文本重點處激趣、在教學疑難處激趣。學生喜歡“有趣”的課堂,教師追求“高效”的課堂。其實“有趣”并不妨礙“高效”,高效也并不等于無趣。高效和有趣本來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人主張,閱讀教學要“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確實,凡事都要有個“度”:趣要趣得有度,效要效得有法,二者并重,方能雙贏。
[參考文獻]
[1] 郭召義.追求有情趣的課前交流[J].小學教學研究,2009(A10):62-6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語文第六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語文第十五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4] 佚名.特級教師巧用紙牌教《田忌賽馬》[EB/OL].http://www.zxxk.com/article/68293.html,200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