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聯機關黨委 丁芳琴
哲學社會科學的活水源頭
省社科聯機關黨委丁芳琴
習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如今,我們置身于一個偉大的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各種社會思潮紛涌;當前,我們正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我國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我們該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作為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
(一)正文化之本,清學術之源
對于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程度,客觀來說,我們的認識還是偏理想化。我們的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可以也應該更高,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有數量可以也應該有質量,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有專家可以也應該有大師。因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有著如此厚實的文化奠基,本應該躋身世界前列,可為什么我們沒有一流的學術水平?這值得我們每一位知識分子、每一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思。
首先,要將歷史文化放在思想的制高點。一個沒有文化支撐的國家,其所有的變革都將失去靈魂、失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然而,我們發自內心的問問自己,我們是否有這份自信?我們有多少擲地有聲的信心?對傳統文化我們有多少了解?我們一年有多少的閱讀量?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我自感萬分羞愧。文化乃民族之魂,文化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深厚基礎。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我們該潛心學習歷史經典,讓自身沐浴在歷史文化的河流之中,接受歷史文化的洗禮;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肩負著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偉大使命,把學習傳統文化作為力量源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學習傳統文化,不是走馬觀花的學,該是有態度的學,我們要摒棄長期以來的渙散學習風氣,該踏踏實實做到真懂真信的學。
其次,要營造一個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要堅持著作等“心”,立志做真學問,把創新作為做學問做研究的底線。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要以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為使命,要以維護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為己任。我們應時刻對不良學風保持警惕,不給任何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機會,爭取早日還學術生態一股清風正氣。
(二)端工作之態度,以追求真理為理想
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蜚聲中外的數學家華羅庚,為他鐘愛的數學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與汗水。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日本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當他結束講話時,突然心臟病發作倒在講臺上。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和華羅庚一樣為自己所信奉的事業工作到生命盡頭的還有魯迅、季羨林、楊絳等諸多大師。他們每一位都是指引我們在尋求真理這條路上前行的燈塔,他們每一位為真理獻身的精神都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做學問是一條孤獨的路,我們要耐得住寂寞,我們得有守得云開見月明的豁達,也該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我們該有不怕艱辛的氣度,也該有為之窮盡一生所能的決心。要以追求真理為理想,勇敢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三)重教育之基礎,以培育新興人才為目標
馬丁·路德金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在教育方面,猶太民族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民族。歷史上,猶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卻能存活下來,正是因為他們對教育的重視。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大勢雖然趨好,但假學術、偽專家、學術抄襲、學術腐敗現象依然泛濫,這與我國的教育質量不無關系。因此,要解決好哲學社會科學所面臨的這些問題,不僅要著眼于當下,還要寄希望于未來。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與任用好現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同樣重要;要讓世界知道“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離不開現有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努力,更離不開未來每一代新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接力。所以,抓基礎教育,是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立一支有力后備軍的重大工程,必須從現在抓起,從每一個教育階段著手,落實到每一位國民。
“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用這句詩來說明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用心觀察才能發現源頭活水,汲取源頭活水,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大學者朱熹告誡我們,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正是我們每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所需要的品質。我國正經歷著的社會變革,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每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為這個社會變革致力理論準備的挑戰,也有在社會變革中進行理論創新的機遇。因此,每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觀察,去發現問題,一步一個腳印地追隨著時代的步伐,響應時代的召喚,主動接受真善美追求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學識修養,在為人類文明盡綿薄之力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