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婭倩郭忠慶
(1.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2;2.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甘肅 蘭州 730000)
社區中的社區組織發展初探
楊婭倩1郭忠慶2
(1.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710062;2.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甘肅蘭州730000)
當前我國社區組織主要由社區居民委員會、黨委以及其下設委員會等帶有行政色彩的正式組織以及包括志愿者隊伍、社區照顧組織等由居民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組織。本文對目標對象多個社區進行調查,探討其對于社區建設的作用發揮并發掘其中的阻礙因素。綜合考量組織現實狀況并有效運用各種推動途徑,充分考慮社區的整體利益并滿足社區居民的切身需求,能夠使得社區組織擺脫體制機制的束縛而實現長足發展,進一步促進社區乃至社會的和諧進步。
社會轉型社區組織需求評估
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社區的轄地面積和人口迅速擴張,開放性和人口流動性加劇,原有的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的職責承擔壓力重重,作用范圍的局限性也慢慢顯露。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將許多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事宜下放到社會組織層面來進行管理。在社會轉型這一宏觀背景下,社區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愈加明顯。
與此同時,基層社區組織依靠其組織靈活、功能多樣的優勢,能夠較好地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幫助居民逐步完成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1]社區中的社區組織是加強社會管理的依靠力量,對于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社區組織的普遍現狀
據統計,目前我國65%以上的社區都擁有社會組織,其總數量將近100萬個,是社會建設的重要依靠力量。當前我國的社區組織主要分為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兩種類型。正式組織主要是指行政化的社區組織例如社區黨委、綜治委、婦聯、工會等法律中有規定可循的組織。長期以來,這些社區組織屬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公共管理體系中的基層環節,在資源獲得上高度依賴政府,可以說屬于政府高度介入的自上而下成立的負責社區主要事務管理的社區組織。非正式組織則主要包含一些由社區居委會安排、倡導或居民們自發,自下而上成立的組織。這些組織沒有非常系統正規的制度規章等來規定職能約束成員行為,法律中也缺乏相關依據進行界定,其與政府部門及社區居委會等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從屬關系,因而具有更大的自治能力。
(二)社區組織的建設困境
1.政府職能轉變產生的問題
在政府轉變職能的社會大背景下,社區組織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其自身的優勢證明了它就是承接政府職能轉變的最佳對象。而作為政府在人民基層的組織延伸,社區組織出現了逐步行政化的趨勢。這就使得本應屬于完全自治性質的社區組織具有了行政色彩,那么其自治的功能發揮就必然受到了阻礙。
2.居民需求多樣化帶來的各種壓力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們的分布和來源日益多樣化,需求層次更高,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由被動接受服務轉變為主動尋求途徑來滿足需求。那么哪些方面的涉及和重點推進能夠使得生活在社區中的居民滿意度更高更有歸屬感,這就為社區組織的建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3.組織功能相對單一無法發揮更大作用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社區的成長也在與時俱進,無論是社區的醫療衛生、環境保護還是文藝體育、志愿服務等多方面都需要諸多不同職能的社區組織參與社區社會生活。但我國的社區組織當前主要側重于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種類較為單一,功能也不是很健全,無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一)研究社區的社區組織現狀
1.社區組織的概況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社區正式組織也就是社區居民委員會等組織的存在發展有其較為完善的軌道。而其他一些非正式組織也正在如雨后春筍般迅速萌芽成長。
訪談對象社區正式組織居民委員會A的負責人如此陳述:“我們社區目前的社區組織除了社區居民委員會外,主要還有社區黨總支、計生協會、綜治委、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站、婦聯、未成年人思想建設委員會、老齡辦、雙擁辦、民政辦以及志愿者服務隊等等。”
可以看出,社區組織的種類是非常繁多的。當前社區一般區劃范圍以兩三千人為一個整體單位,不同職能的社區組織以一定規模的數量存在,并配合社區居委會進行工作,使社區事務正常運轉。
除了帶有行政色彩的居民委員會等正式組織負責社區整體事務的管理外,“百合服務”流動兒童之家、“愛心集結號”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站、“夕陽紅”社區舞蹈團等等非正式組織正在為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整個社區的環境氛圍完善乃至社會的穩定添磚加瓦。
2.社區組織的作用及評價
(1)從社區居民的角度來看,社區組織發展尚不成熟
調查過程中大部分居民反映,無論是對于社區組織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素質水平,還是社區組織對于社區居民所做的貢獻以及對于社區發展的影響作用,都沒有達到居民理想中一個功能健全的社區組織所應該達到的標準。
訪談對象居民A表示:“自己是一名門衛,同時也是社區居民成員之一,每天都能與社區各個組織的工作人員有所接觸,但是只停留在工作人員讓幫忙開門的層面上。但自己還算是對社區組織有一些關注和了解,我覺得社區沒有真正調動起居民參與興趣并且適合居民們廣泛參與的社區組織。”另外,“我們十分希望社區組織以及組織的工作人員能夠更貼近社區居民,從居民的角度出發辦一些實事而不是僅僅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
在調查中發現,100%的居民都有意愿加入社區組織,并且有相當多的居民非常愿意參與社區組織的活動。然而這些居民中絕大部分是沒有加入現有的社區組織的。究其緣由,大多是沒有時間或者沒有合適的組織這兩方面的原因。
訪談對象居民B是一位國企退休職工,他講述到:“別看現在社區看似很多組織,但是能夠很貼近居民生活的組織可是少之又少。與我相似情況的退休人員,大多選擇每天早上去逛逛市場,下午在樓下院子里相約打打牌來消磨時光。”
訪談對象老干部居民C說:“社區組織應該將現在管理型的基層單位轉變成真正服務型的基層組織。社區應該多組織助老幫殘活動,還應該提倡有能力的居民作為組織的骨干人員,共同參與社區的事務。”
這些都需要有專業性的社區組織針對這一方面來進行建設,而不是選擇社區居委會中的工作人員兼任組織負責人的方式來發展社區組織。
另外一位訪談對象居民D阿姨則表示:“由于在國企上班,按時上下班的同時還要照顧家庭,不會有很多空余時間也沒有太多精力去參加社區組織。但希望社區組織能夠開展一些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沒有便捷渠道去了解的例如法律援助、健康體檢、愛心捐助等活動,如果有類似的機會,我會非常愿意抽出時間來加入到活動中去。”
由此可知,社區居民認為社區的組織發展尚未達到成熟的階段,所開展的一些活動也沒有滿足居民的切身需求,因而無法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以及社區的整體發展中發揮有效的作用。
(2)站在社區正式組織的立場,其自身對社區影響作用顯著
社區正式組織大多認為其存在與運作對于社區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
有經歷過我國基層政治體制改革過程的老一輩居民,肯定了社區居民委員會等正式組織的存在發展與進步。
訪談對象居民E帶著感慨說:“現在的社區比從前的居委會的確好的多,以前的居委會都是一些熱心的大爺大媽,缺乏處理事務的專業手段。而現在的社區工作人員最起碼都是大專學歷,少數是本科學歷,這樣在開展活動時就比較有規劃有效率,管理手段也更為與時俱進,能夠讓居民們放心。”
走訪過程中發現,X、N、H等多個社區現在正在推行“樓院長”制度,鼓勵本社區的普通居民通過推薦和自薦的方式來參與樓院長的選拔。社區居委會正是采用這種方式,讓正式組織承擔的一些社區管理職能下放給居民中的帶頭者,讓一些基層事務能夠通過社區居民自身的力量予以解決。
訪談對象D社區的居委會主任大致介紹了D社區正式組織的概況:“社區居民委員會是經換屆選舉所產生的,屬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組織中有正式工作人員兩名,其余都由社會公益性崗位招聘產生。”當問及社區居委會在社區中發揮的作用時,她說:“社區正式組織是歸所在的街道辦事處管理的,但在社區中應是扮演服務者的角色,無論是在社區鄰里關系還是文化藝術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促進作用。”
如N社區大力宣揚好人好事,并在社區居委會外墻上的醒目位置張貼了“善行義舉榜”,鼓勵居民們弘揚互助精神,將身邊的好人好事推薦出來,增強大家的責任感和凝聚力。還有X社區的社區居委會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都會組織轄區內的學生們開展一次社區實踐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主題也都很具教育意義。
盡管社區正式組織的正常運作的確在社區整體方面都發揮著促進作用,但其發展仍然面臨著行政干預過多、居民認同感不高等問題。很明顯,帶有行政色彩的社區正式組織在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下發展壯大,在資金撥付、人員選拔、資源整合等多方面都依賴于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其作用的發揮主要都體現在社區工作的宏觀方面。
(3)社區非正式組織正在不斷進步爭取為社區做出更大貢獻
社區的非正式組織基本都于近幾年成立,其中有社區倡導成立的,也有居民自發組織形成的。這些組織大多是一些志愿服務或文體藝術類的居民興趣群體,雖然沒有十分完善的規章制度及運作體制,但都有固定的辦公、活動場所。其人員構成也基本不受限制,只要是社區居民自身有意愿都可以積極參與。
就調查對象H社區的“愛心港灣”組織來說,這是一個由社區的黨員為主導,居民們志愿加入的組織,主要是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咨詢和無償服務,居民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來咨詢,組織內人員還提供上門陪護、打掃衛生等志愿服務。該組織曾與該社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站”一起,由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帶領,居民們志愿參與,為轄區范圍內的失獨老人送餐,并陪伴他們進行一些棋牌娛樂活動。這對于社區非正式組織而言,不僅是活動方式上的創新,也是組織建設中的進步。
N社區的“夕陽紅”舞蹈團的團長說:“我們組織的成員有50余人,主要活動就是訓練、表演和參加一些社區大型活動。我們舞蹈團為響應“全名健身”的口號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促進作用,也號召了更多的居民共同加入來強身健體、健康生活,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
盡管社區非正式組織正在不斷地發展完善,但是組織負責人們普遍反映了其非正式地位所導致的經費短缺問題。他們不是無經費就是通過經費自籌的方式來保障活動開展,這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組織生活的開展頻率和效率,同時制約組織的建設發展。
(二)社區組織發展壯大的障礙
1.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居民認同
社區組織發展是社區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但目前關于社區組織的法律法規出臺是滯后于現實需求的,急需專項法規來使其正規化。而我國的民間組織想要確定自己的合法地位,就必須首先找到主管部門,再依照相關規定去注冊、登記,程序比較繁瑣。社區民間組織的登記門檻要稍微低一些,但這無形中也會影響甚至阻礙一些社區組織的形成。另外,由于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這些組織得不到正確有效的指導和支持,居民對其的了解度也不夠。
2.資金來源有局限,缺乏發展支撐
資金的籌集一直是我國各種民間社會組織的一大發展瓶頸。尤其是社區組織,他們大多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想要成熟壯大,就必須有足夠的經費用于各方面的有效運作和活動開展。然而多數社區組織的經費完全依靠自籌來解決,個別與社區居委會聯系緊密的會選擇通過社區的力量向街道、民政部門等爭取。但是這些資金遠遠無法滿足一個組織的需求,有限的財力就必然會制約組織發展。調查社區大多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適當劃撥資金或下發活動經費來讓組織能更好地開展活動。
3.人力資源不到位,缺乏專業人才
具備專業素養和能力的專業人才對于一個在探索中發展的組織是非常重要的。在社區組織目前的工作人員除了由上級政府組織委派任命外,其余組織專職人員均為社會公益性崗位招聘。居民普遍反映社區組織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素質和系統的培訓。應該優化組織工作人員的結構組成,將可利用的人力資源加以善用,并積極吸納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到組織隊伍中來。同時定期評估組織成員的能力和需求,開展相關業務知識的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
通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及方法的介入,建立健全整個社區的社會工作服務制度,能夠完善社區和組織體系,形成協調有力的專業機制。社區組織主要工作人員、社區專職工作者等若能夠普遍掌握應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知識與技巧參與社區管理與服務,就可以有效滿足社區居民服務需求,推動社區組織的發展壯大。
專業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承擔著組織促進者、咨詢服務者等多種角色,通過與社區和社區組織建立關系,了解和評估社區組織的基本情況,充分動員和利用社區內的資源來完善組織體系。同時,對社區居民的心理期望和需求狀況進行調研,確保社區組織的發展方向符合居民們以及社區的總體要求。
1.依靠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為平臺
社區組織應積極開發社會工作專業崗位,注重吸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同時重視對組織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鼓勵其主動參加資格考試,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個人能力。要積極落實國家相關優惠政策,支持社會力量來興辦社區組織或為社區組織的發展提供幫助。
2.堅持滿足社區居民需求為目標
定期評估社區居民的比較性需求和發展性需求,根據評估結果來分類開展組織活動。依據社區的特點和發展方向,重點開展針對老年人、青少年、流動人口、低收入家庭等的社區照顧、社區融入、就業輔導、信息咨詢等服務。同時不能忽略對社區內有需要人士的生活照料、代際溝通、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方面服務。
3.建立多方合作交流機制為紐帶
建立健全社區組織多方合作機制,聯系相關合作對象如基金會、非營利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區的社區組織等,積極開展合作交流和研討學習。聯系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來開展專業服務,提升組織的層次水平,并創新組織活動開展方式,主動邀請社區居民和其他組織參與組織生活,增強與外界的互動。
社區組織的成熟壯大不僅是社區居民需求滿足的發展趨勢,也是社區進步和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在社區組織的發展中,融入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的推進,從政策、體制、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發揮專業優勢幫助社區組織實現長足發展,同時總結反思社區組織建設經驗來豐富專業社會工作技巧,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促進。大力推進社區組織與社會工作的促進融合,將會看到理論結合實際的具體社區工作機制對于社區組織擺脫行政色彩而在基層自治中發揮更大作用,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和社區發展需要等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1]社區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作用探討[EB].中國寧波網—時政新聞材料.
[2]劉巖.城市社區組織的自主性缺失與內源性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9(02).
[3]徐道穩.轉型社會中的社區組織建設——深圳市社區組織個案調查[J].城市問題,2005(03).
[4]陳喜強,張培勝.社區組織建設與社會協調發展——淺論社區組織在基層社會協調發展中的作用[J].廣西社會科學,2006(02).
[5]胡國民.社區組織推進社區居民參與的對策探討[J].中共寧波市委黨報,2013(06).
[6]張姝.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甘肅城市社區社會工作方法的應用[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06).
C916
A
1007-9106(2016)07-0092-04
楊婭倩(1993—),女,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從事社會工作研究;郭忠慶(1964—),男,甘肅省社科聯學術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