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冉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中西價值觀比較及其對促進中國文化認同的思考
郭曉冉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四川成都611731)
目前國內學界在中西價值觀的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現有成果在價值觀的維度分解及內容比較上均存在一定不合理之處。參考邊沁的分類解析策略,我們可從自然觀、政治觀、道德觀、宗教觀、人生觀等五個維度對中西價值觀進行分解,并以此為始基開展內容上的比較研究。文化與價值觀二者之間具有雙向互動的關系:文化發展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形成,同時價值觀影響人們的文化認同。因而,為促進當前我國的文化認同,首先,我們要在多元文化比較中實現優劣鑒別與共同發展,為文化認同提供科學“質料”與“活水”源流。其次,我們需在中西文化比較視野中來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認同奠定價值論根基。
中西價值觀比較維度文化認同構建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涵,在文化比較中首先要對于中西價值觀進行科學合理的比較,由此就可以對中西文化進行管中窺豹的比較。當前國內學界關于中西價值觀比較研究的成果存在諸多不足,特別是在價值觀的維度分解上存在各自為營的局面。為更加理性地進行中西價值觀比較,當務之急就是對于價值觀進行科學合理的維度分解。伴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多元文化之間交流日漸增多,各種文化呈現出了不斷融合的發展趨勢。在這一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構建我國公民的文化認同顯得尤為重要。文化在比較中發展,我們要尊重中西方文化,在對其進行理性比較中“求同存異”,促進雙方和諧共生、發展進步,為文化認同提供科學“質料”與“活水”源流。文化在比較中鑒別,促進文化認同離不開文化比較,其中主要是對中西方兩種“異質性”文化進行科學合理的比較,在比較中增進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為我國文化認同奠定價值論根基。
(一)中西價值觀比較的維度述評
從目前國內關于中西價值觀比較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基本上是從生存觀、自然觀、政治觀、倫理觀等方面對中西價值觀進行比較。比如,陳靜在《從沖突走向融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價值觀》中,將價值觀從自然觀、人性觀、道德觀、政治觀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比較,認為中西方價值觀存在的差異依次為天人合一與天人分離,性善論與性惡論,群體本位與個人本位,缺乏民主與追求民主。伍先祿在《對中西文化不同價值觀的現實思考》中,從生存觀、政治觀、倫理觀上對中西價值觀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中西價值觀的不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張揚個性與壓制自我;二是為自己活著與為群體活著;三是平等觀念與等級觀念;四是求變與求穩。[1]王志國在《論中西傳統價值觀比較的四種視角》中,從生存觀、倫理觀、政治觀等方面對中西價值觀進行了比較,并且將中西價值觀的差異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二是道義與功利,三是求穩與求變,四是人治和法治。[2]
從國內學者關于中西價值觀比較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學界對于價值觀的維度分解存在各自為營的局面,且學者們所提出的價值觀分解維度缺乏系統、全面性,因而在比較中難以涵蓋中、西價值觀的全部內涵。對價值觀進行合理的維度分解,是對中西價值觀進行比較的必要前提與重要基礎,因而,十分有必要采取一種新的、科學、合理的關于價值觀的維度分解或分類策略,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對與中西方價值觀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科學的比較。
(二)中西價值觀比較的內容述評
1.中西價值觀殊或同
關于中西價值觀的比較,無外乎殊與同這兩個基本方面。截止目前,基本上所有國內學者在關于中西價值觀的比較研究中,都將價值觀視為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他們認為,由于中西方經濟基礎與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因而孕育出了不同形態的價值觀念。基于此,他們在對中西價值觀進行比較的過程中,較為側重于分析比較中、西價值觀的差異,而對二者之間的相通或耦合之處重視不夠甚至予以忽略。但是,據相關論著,中西價值觀并非完全沖突,二者之間不乏共通之處,可用“和而不同”概述之。具體來看,中、西價值觀在相似上的例子也是頗多,近的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當中所提出的“自我實現人”,“你一旦摒棄一切欲念,對外表不以為念,那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逍遙飄游——老子”;“在人發展的最高水平上,像其他許多心理學的兩分法一樣,應對性與表現性的兩分法被解決了,超越了,努力變成了通向非努力的道路”。[3]這番論述與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無為”思想有共通之處。再遠點如尼采在其著作《權力意志》當中直接化用中國法家原典,“一個老態龍鐘的中國哲人說,他聽說過,列國將亡,其法愈多”[4],此即為我國《左傳》中,叔向所言“國將亡,必多制”。
因而,我們與其將中西方價值觀比作兩棵樹上開出來的不同花朵,莫不如將其比作一棵樹上開出來的顏色不同的花朵。為何中、西方價值觀生發于不同的經濟文化基礎之上,并歷經了不同的社會發展演變進程,二者之間卻具有相似、相通的文化內涵?筆者認為,雖然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而存在,然而價值觀作為人類整體文化的核心內涵,卻具有共通性。正因于此,中西方價值觀在不同的外表樣態之下,卻隱藏了相同的本質內涵。可以說,雖然中西方價值觀在存在形態、表現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但在其最本質、最深層的內核、意蘊上,卻可謂殊途同歸。
2.中西價值觀的殊與同
就中西方價值觀的具體比較而言,國內不少學者的觀點都大同小異,研究方法基本相似,只是存在全面性上的差異。在國內關于中西價值觀的研究成果中,重復性研究多而創新觀點少。縱覽已有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在中西價值觀的比較研究中,存在最為顯著的問題就是在比較中以偏概全,容易得出簡單化、片面化、偏激化的觀點與論斷。這主要是由于,國內學者在研究時,對西方價值觀的歸納不夠全面甚至斷章取義,因而未能全面、準確抓住西方價值觀的核心要義,據此作出的比較難免有失偏頗。在中西方價值觀比較中,學者們往往引用中國論據較豐富,但引用國外論據相對較少,這說明國內學者在對于國外文化的研究廣度上有所缺欠。既然是比較,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就要對參與比較的二者都有著清晰、全面、準確的認識與把握,并且要本著價值中立的原則,不偏不倚地對于二者進行比較,而決不可事先對二者孰優孰劣建立一種主觀上的價值預設。
比如有學者認為就價值觀而言,中西價值觀的差異在為自己活著與為群體活著,還在于張揚自我與壓制自我。這種觀點明顯過于絕對化,因為西方的功利主義也主張公共利益最大化即追求“公眾幸福”;西方的禁欲主義、犬儒學派等主張壓抑人性,叔本華也主張禁欲即壓制人身體欲望而追求精神上的崇高境界。另有學者認為西方就是重外在約束輕內心道德自律,中國就是重道德自律,這種觀點明顯有失理性。因為西方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至善”,及至康德的“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這些都顯示出了他們對于道德自律的高度重視;在外在約束上,中國的法家也主張“刑亂國用重典”,中國古代的刑罰其殘酷程度絲毫不遜于西方國家。
只有首先確立價值觀的分類標準,并依此對價值觀進行全面合理的分類,才能對中西價值觀進行科學準確的比較。功利主義法學家邊沁之所以在法學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這與其在建構法律體系當中的細密分析高度相關。邊沁采取了一種分類解析策略,對建構于功利主義道德觀基礎之上的法律體系進行了條分縷析的分析。這對于我們在價值觀上的維度分解具有一定啟發意義,可以采取類似的分類解析策略對于價值觀進行科學的維度分解。
邊沁在其著作《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中將人類快樂或痛苦的來源歸結于四個方面的內容:自然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我們可以將這四種來源作為價值觀劃分的基本依據。價值觀是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對于單純的人類主體而言,我們在分析價值觀所涉及的關系時應當分清客體的類型。我們可以將客體分為物與人兩種類型。物即自然,人既可以個體形式存在,也可以結合成群體、社團、國家等形式存在。據此,我們可以對價值觀作如下維度分解:人和物的價值關系乃是自然觀,人和國家(集體)的價值關系即為政治觀,人和其他人的價值關系即為道德觀,人和超玄存在的價值關系即為宗教觀。此外,一個人自己隨時間延展也構成了人生連續體,人在如何對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關系問題上同樣存在一種價值觀念,此即為人生觀。這種分類方式基本涵蓋了價值觀當中的所有內容。因而,我們就可以將價值觀分解為自然觀、政治觀、道德觀、宗教觀、人生觀等五個基本維度,這種分類方式可被稱為價值觀的分類解析策略。
由此,我們可基于上述五個維度對中西價值觀的具體內容進行全面、深入、科學、細致的比較。囿于論文篇幅所限,筆者在此文中僅以自然觀為例對于中西價值觀進行拋磚引玉的比較。自然觀主要研究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關系。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上。西方不少學者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是萬物的主宰,人類可以無限度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此即為我國學者常論及的“人類中心說”。但在如何看待人與自然關系這一問題上,西方有兩位學者的觀點因與眾不同而值得關注,他們是德國人黑格爾和法國人盧梭。先看黑格爾,他反對人們對于自然的無節制地改造,主張人們應當順應自然。黑格爾認為,青年時期的人認為自己可以無限制地改造自然,而一旦當人們明白了自己不是可以無限制地改造自然,而是要順應自然的時候,人們就實現了從青年人到成年人的轉變。再看盧梭。盧梭反對傳統以人為中心的人對自然的利用論,他反對將人作為自然界主人,而將其他物種作為滿足人需要的工具性手段,他認為其他物種不是生下來即為人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而是自有其存在的目的,即他常說的“家畜生下來的目的不是為了被人吃”。黑格爾、盧梭的觀點與我國道家的傳統主張“天人合一”,佛家所主張的“眾生平等”有所共融,此處也再次印證了在中西價值觀二者間存在相通之處。
(一)價值觀與文化認同概述
關于“文化認同”,它所回答的是“我們是誰?”亨廷頓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并以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如旗幟、十字架等等。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中華文化辭典》將文化認同解釋為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即指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度與方式;經過認同后的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將被接受、傳播。[5]由上述文化認同的定義可看出以下兩點:第一,文化認同是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人民的價值關系在主觀心理層面上的反映,文化認同中隱含了一種肯定性的價值關系與價值判斷。第二,文化認同的對象主要是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但其中也不排斥對于外來異域文化的認同。
總之,“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文化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只有當一個民族有著堅定的文化認同,才可能具有深厚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作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重要基礎的文化認同不僅沒有失去其意義,并且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
開展中西價值觀比較對促進當前我國文化認同有何意義?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厘清價值觀與文化、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關于價值觀與文化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價值觀的形成受一個社會中特定文化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反映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文化存在和文化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發展脈絡,自此便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這種特定文化既包括社會中的傳統文化,也包括社會中的新興文化,同時又包括了外來文化,上述三種文化共同構成了一種多元文化體系,這種多元文化體系影響個體價值觀的形成、變化與發展。關于價值觀與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價值觀影響人們的文化認同。沈望舒指出,價值取向決定文化性質和文明位勢,“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價值觀作為個體意識層面的抽象范疇,自然會影響到社會個體對于某種具體文化的價值判斷。如果人們秉持著不同的價值觀,就會對同一文化產生不同的價值判斷,進而影響到他們對于這種文化的認同與否。文化認同是人們對于文化價值的一種肯定性判斷,只有當人們在價值觀層面上認為某種文化對他有用或有益的時候,他才會自覺主動地對該文化產生主觀認同感。
(二)在多元文化比較中實現優劣鑒別與共同發展,為文化認同提供科學“質料”與“活水”源流
為構建當前我國的文化認同,我們需對于文化認同的對象及其特征具備充分認識。文化認同的對象當然即為文化,且這種文化具有廣泛性、流動性、融合性等基本特征。其一,文化認同的對象具有廣泛性,這種廣泛性我們可以從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等兩方面來理解。就時間維度而言,文化認同是對歷史存在和現實存在的各種文化的認同;就空間維度而言,文化認同不僅是對于我國文化的認同,同時也包括對于異域或外來文化的認同。其二,文化認同的對象具有流動性。流動性意指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種在交流中多元共生、變化發展的關系。文化不是固定不變而是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當中,文化認同的對象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文化體系,并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此在”文化,而只有一個不斷變動的“流動”文化。其三,文化認同的對象具有融合性。作為文化認同對象的各種文化是一個多元、復雜的體系,這主要表現為各種文化之間的融合交織,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很難對于這種多元文化所構成的體系進行人為“拆解”,比如將其區分為本民族文化和異域文化,這點我們從文化的傳播、發展史中可略微窺得一二。從世界文化發展史及中國文化發展史來看,任何文化都不是一個絕對孤立、封閉的體系,而是在與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斷取得自身的創新發展與進步。比如,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就不是一個封閉的過程體系,而是在經歷了與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后,才得以不斷地綿延發展。還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就深深受到了東方文化之影響,這其中主要是印度宗教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叔本華在其著作中曾多次提到并高度贊譽印度宗教哲學之高明,他宣稱《吠陀》是人類最高的認識和智慧的成果;此外,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到了“《易經》中的中國哲學”,并且在《自然的意志》中,竟專辟一章講“中國學”,介紹了中國的道、孔、佛三教。正因為叔本華廣泛吸收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精華,他才在其哲學之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文化在比較中鑒別,文化在比較中發展。為構建當前我國的文化認同,我們需要對中西方文化進行科學合理的比較。通過中西文化之間的比較,不僅能夠在中西方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也能在文化交流中促進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發展與進步,由此就為我國公民文化認同提供了科學“質料”與“活水”源流。在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時,首先,我們要對中西文化之間的關系有著正確、合理的認識。有學者提出,我們要用中國文化來統領西方文化,這一觀點難免有文化霸權主義之嫌。我們既要愛護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他國文化,這才是對于多元文化應當秉持的一種合理態度。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著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有著自身存在的價值,我們必須要尊重他國文化,在評價他國文化時要秉持著一種客觀中立的理性態度,由此才能正確認識到本國與他國文化中的長處與短處。
其次,在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的時候,我們要堅持歷史的比較與現實的比較相統一的基本原則。自近現代以來,我國傳統文化日漸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影響,漸變至今,就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發展格局。在當前的文化格局之中,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的沖擊甚至是“侵略”不可小覷。西方利用其文藝作品如電影、電視劇、小說、音樂等大肆傳播資產階級價值觀,其所宣揚的消費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在我國社會一定范圍內得以傳播并在某些民眾當中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缺乏判斷力而又處在“三觀”形成發展關鍵期的的青少年群體當中。既然意識到了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沖突,我們就應當努力尋求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和解”。從中西方文化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中西方文化存在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可能。雖然,不同文化中蘊涵著不同的價值觀基礎,多元文化之間存在沖突與差異在所難免;但是,從文化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多元文化共生、共同發展是不可忽視的社會事實與不可違背的歷史潮流。特別是在當前多元文化視域下,如何尋求我國文化與國外文化的和諧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并認真研究的寶貴論題。筆者并不認同黑格爾所固著的西方文化優越論與“西方文化中心說”,而是認為,中西文化同根不同流,盡管在具體形式上存在差異,但是其背后所蘊藏的本旨卻并無二異。具體到中西價值觀的比較而言,當前我們在中西價值觀之間進行比較研究,其直接目的是為了尋求中西價值觀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處,但卻應當以促進中西方文化的和諧發展與共同進步為終極要義,由此才能促進人類整體文明的恢弘發展。在中西方價值觀的比較研究中,我們不僅需要堅持正確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同時應當對中西方價值觀的發展脈絡及內容體系進行系統研究和準確把握,藉此才能對中西文化進行科學合理的比較。
(三)在中西文化比較視野中來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認同奠定價值論根基
文化認同的實質是對該民族的價值認同和價值觀認同,核心是一個國家主導意識形態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我國的主導意識形態,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從思想上達成共識即認同,這是產生文化認同的基礎和前提。可見,當前我國文化認同的核心即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有助于增進文化認同。正如王冬云所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文化認同的核心,它不僅引領了文化認同的方向,豐富了文化認同的內容也體現了文化認同主體的價值訴求。”[6]因而,構建當前我國的文化認同,必須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訴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理念引領和實踐規范,其生命力的充分釋放源于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與自覺實踐。
一旦脫離了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如失卻了根基的浮萍。為促進我國公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自覺認同,需要進行中西文化之間的比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究竟先進還是不先進,要通過讓人們在中西文化之間進行科學合理的比較,在兩相比較之下,自然能夠凸顯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科學性、先進性。總的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體現了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構建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它不僅繼承發揚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借鑒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
具體來看,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24字內容,這些內容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吸收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或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首先,從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來看。先看“富強”,馬克思、恩格斯對生產力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度發達充滿期待:“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論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重要理論來源和未來發展的方向指引。再如“民主”,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其有所研究,后盧梭在《論民主》中提出了“主權在民”的思想。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不少關于“民主”的論述。就詞源來看,中國遠在公元前11世紀左右就開始使用“民主”一詞,《尚書·多方》記載:“天惟時求民主”,“乃惟成湯克以爾多簡代夏作民主”。《孟子·盡心,下》鮮明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文明”也是中西方共有的一個概念,“和諧”則體現了我國道家的“天和”、“人和”、“心和”、“政治和”等思想。
其次,從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看。先看“自由”,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追求:“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恩格斯認為,科學社會主義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標是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平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從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到康有為的“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都體現了平等思想。法國人盧梭對于“平等”概念也有著自己的理解,為實現平等,他提出了兩類“不平等”即生理上的不平等與權利上的不平等,他指出人類要致力于消除權利上的不平等,由此才能促進平等的實現。“公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孟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將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并強調社會生產對實現這一價值追求的基礎作用,“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這對我們今天把握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價值標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法治”是中西方文化共同追求的價值理念。英國政治家霍布斯認為,“人的自然的自由只受法的統治”;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只有在法律約束下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我國傳統法家思想中也蘊藏了豐富的“法治”思想,還有當今的“依法治國”,這些都體現了人類對于法治社會的孜孜追求。
最后,從個體層面的價值目標看。關于“愛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深刻指出:“工人沒有祖國。決不能剝奪他們沒有的東西。”工人階級只有推翻資產階級國家,取得政治統治,上升為民族的階級,把自身組織成民族,這時的無產階級才能稱得上有國可愛,才能真正舉起愛國主義的旗幟。我國傳統文化中蘊藏了豐富的“愛國”思想,從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艱”,到曹操的“捐軀赴國難”,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近代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中都體現了愛國主義思想。關于“敬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主張人們應當發自內心地熱愛一個職業,超越職業的工具性價值而將其當做自身價值的一部分。我國的朱子曾言“愛而不敬,非真愛也;敬而不愛,非真敬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在對“敬業”的理解上存在耦合之處,即強調敬業與愛業之統一。關于“誠信”,中國人歷來信奉誠實守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誠”與“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至于“誠”,孟子將其提到很高的地位。《孟子·離婁上》有“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的說法。至于“信”,孔子則明確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與“信”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塑造中華民族的民族品德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于“友善”,盧梭曾指出,在我們的同類遭受滅亡或痛苦的時候,我們會感都一種天然的憐憫心;孟子也提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還有孔子的“仁者愛人”,這也體現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之處。
[1]伍先祿.對中西文化不同價值觀的現實思考[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04):61-62.
[2]王志國.論中西傳統價值觀比較的四種視角[J].連云港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03):45-47.
[3]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54-156.
[4]尼采.權力意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645.
[5]馮天瑜.中華文化辭典[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20.
[6]王冬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代中國文化認同的核心[J].倫理學研究,2015(01):19-22.
B821
A
1007-9106(2016)07-0105-06
郭曉冉(1985—),男,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倫理學、大學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