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彬劉富兵黃 琳
(1.韓山師范學院圖書館 廣東 潮州 5210441;2.玉溪師范學院思政部 云南 玉溪 653100)
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圖書館建設初探
——基于云南安康村的實證研究
李艷彬1劉富兵2黃琳1
(1.韓山師范學院圖書館廣東潮州5210441;2.玉溪師范學院思政部云南玉溪653100)
鄉村圖書館又稱鄉村書屋,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著民族傳統文化不斷流失的現象。鄉村書屋將起到滿足農民精神生活、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抵抗不良勢力蠱惑和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等方面的作用。地理、文化、經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制約了鄉村書屋的建設,當前應結合實際,多管齊下推進鄉村書屋建設。
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書屋安康村
農村文化建設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村的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不可想象的。當前農村文化事業并沒有隨著農村的經濟發展而發展,這一點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顯得尤為明顯。農村文化建設的落后為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境外宗教勢力利用了提供不良土壤。進行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民業余生活是當前刻不容緩的時代任務,其中鄉村書屋的建設在其中扮演者舉足輕重的作用。
安康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按板鎮西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3.5公里,全村總面積23.7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790畝。全村共848人,以彝族、哈尼族為主,其中,彝族約680人,哈尼族近90人,除此以外,還有少數的拉祜族和漢族,呈現多種民族雜居的格局。然而,遺憾的是,在看似民族多樣性的背后,卻并未呈現出文化多樣性表征。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化日漸衰退甚至消失。主要表現為:首先,民族語言的喪失。在安康村中,除個別長者外,無論是彝族、哈尼族還是拉祜族都失去了本民族語言,一律講的都是漢語。其次,特有的民族風俗的消失。少數民族給人的印象往往是那絢麗多彩、風格多樣的民族風情,而在安康村,無論是彝族的火把節、還是哈尼族的十月年節,都已經沒有了那多姿多彩的節慶方式和熱情四溢的節日氣氛。以往過節就是親戚朋友團聚、吃殺豬飯、大家庭喝團圓酒的大好時節,而如今,人們對這些傳統習俗已經越來越淡化了,年味淡了,人情味似乎也隨之減淡。而彝族的火把節,也已經成為了特定節日專業表演隊娛樂大眾、渲染氣氛的固有形式,而并非全民參與、民族同慶的大狂歡。最后,從少數民族服裝來看,也基本上從人們的生活當中悄悄地消失。當然,這也有其理所當然的合理性,因為少數民族服裝相對來說較為繁瑣、作為日常勞動服裝來說,較為不便。此外,從深層次來說,傳統民族服裝的制作工藝正在從人們的傳統技藝中逐漸喪失,加上當今年輕人審美情趣的變化,導致了民族服裝正漸漸地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淡出。
(一)建設鄉村書屋滿足群眾精神生活
安康村所在的鎮沅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沒有礦產資源,經濟增長僅靠傳統種植業、林果業、烤煙和畜牧業為支撐,經濟發展較為落后,2011年人均收入僅為2235元人民幣。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當地文化發展的滯后,在安康村,全村除一塊籃球場外,幾乎沒有任何供群眾休閑娛樂的設施,這塊籃球場也僅僅作為群眾打曬稻麥的場地而已,沒有舉辦過任何形式的群眾性娛樂活動。人們的大部分娛樂生活也僅僅靠廣播電視加以滿足,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中國節目制作水平的提高和節目形式的多元化,普通大眾坐在家里就能夠從電視屏幕里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文化大餐,泡泡電視劇、看看娛樂節目等,于是這種完全遙控式的“自我做主”取代了大眾的主動參與,消耗著大眾剩余的休閑時間,電視成為了普通大眾滿足精神性生活需求的單一選擇。這種精神饑渴——被動填補式的文化活動偶爾為之尚可,如果成為農民慣常的文化生活,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其一,電視劇、文化大餐等不是農民創造,也不是為廣大農民量身定做,因而這些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不能真正滿足農民自身的文化需要,更談不上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其二,不利于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在久而久之的劇情欣賞中,誤把他鄉當故鄉,劇中人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情調反而成為文化認同的對象,他們與本民族文化越來越疏離。其三,不利于文化主體性的確立,農民文化主體性的確立既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結果,也是文化持續繁榮的根本保證,但是在精神饑渴——被動填補式的被動文化活動中,村民文化參與積極性喪失殆盡。
可見,農民現有精神活動單一滯后,建設鄉村書屋滿足農民精神生活成為當前的重要選擇之一。
(二)建設鄉村書屋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對于安康的彝族、哈尼族來說,漢文化無疑是一種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文化力量,面對漢族文化的強大包容力,很多少數民族文化都選擇了依附漢族文化模式的發展道路,以致失去了文化的獨立性,而新生代少數民族缺乏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客觀環境和現實土壤,長時間的漢文化教育造成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機制的缺失,導致了民俗的淡化、多民族文化趨同現象。村中少數民族文化在演進中處于自生自滅狀態。大多數少數民族村民對此熟視無睹,并沒有意識到以某種方式留存傳統文化,而且也隨著年長者的離世,它們永遠的淡出人們的記憶,成為民族無法彌補的遺憾。因此可以通過建設鄉村書屋以刻印本或手抄本的方式對鄉規民約,村史村志,民俗民風,神話傳說等予以保存,為農村文化的發展提供寶貴資源。
(三)建設鄉村書屋凝聚民心抵抗不良勢力蠱惑
農村土地改革激發農民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時由于分田到戶,農民的勞動具有了“單干”性質。在市場經濟沖擊下,農民競爭有余合作不足,有離心力大于向心力的傾向。而且村里的活動設施少之又少,唯一的活動設施籃球場常年作為他用,導致村民集體活動較少。云南地處偏遠地區,境外勢力常通過宗教傳播方式滲透,處于偏遠地區的村民往往成為境外勢力的首選,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建設鄉村書屋,既可以提供村民學習知識、提高勞動技能的場所,也可以作為村民進行思想交流、謀劃農村長遠發展的平臺,成為凝聚民心的重要載體,從而抵擋不良思想的侵蝕,防止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敵對勢力的介入。
(四)建設鄉村書屋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鄉村書屋可以把人民群眾從沉溺于低俗的文化生活中超拔出來,促使其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型。在圖書中村民可以了解世界大勢、國家方針等等。科技類圖書可以不斷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而思想類圖書使符合時代實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入農民頭腦并扎根,把陳腐的不良的思想慢慢擠出“腦庫”。隨著圖書在他們精神文化生活比重的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也隨之提升,從而鍛造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所需要的新型農民。
(一)地理人文環境嚴重制約著農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安康村地處偏遠丘陵山區,山大溝深。分為那尋、大村、小村、庫建等7個小組,各組相對獨立,居住較為分散,形成了以村委會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基本格局。如此偏僻、分散的居住環境客觀上制約著集體性文化設施的建設。過于分散的居住分布,缺乏集中統一的文化統籌設計,難以凝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共識,缺乏共同文化建設的向心力;其次,增加了文化建設投入的成本。物力財力投入的需要,增加了本已囊中羞澀的財政負擔;最后,偏僻的地理環境阻礙著文化建設理念的更新與發展,生存成為了人們首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村民并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關心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時由于缺乏對外交流與溝通的環境,也阻礙著村民文化理念的創新,他們依舊沉浸在傳統文化模式與風俗習慣之中,以一種無所謂的心態“自在”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二)“重經輕文”的發展背景影響著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格局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農民生活水平確實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整個社會都在“向錢看”,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下,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普通民眾都不自覺間達成了共識,形成了政府以GDP為單一評價標準,農民以單純增加收入為發展目標的整體氛圍,忽略了文化的發展與建設。這一點,從農民農作物種植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些許端倪。眾所周知,普洱茶世界聞名,然而,如今的普洱文化已不再是茶葉一枝獨秀,一個個烤煙、咖啡種植基地正在拔地而起,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烤煙、咖啡比茶葉可以給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而在安康村,大部分村民都已經不再種植茶葉,烤煙已經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文化和文化建設在他們的眼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村民似乎掉進了一個怪圈,越有錢,就越追求錢,越追求錢,就越向錢看,文化發展與文化建設在他們的視野之外。
(三)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
由于地方財政吃緊,大量資金都用于城鎮建設、人員聘用、基礎設施建設或民眾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并沒有更多資金可供改善、提高民眾的文化生活。常年以來,除一塊籃球場外,安康村幾乎沒有新的文化建設投入就是明證。而文化的傳承、發展必須有一定的財政作支撐。培養民族文化專業人才,建設文化娛樂設施,提升農民精神文化消費水平,形成民眾主動接受與政府正確引導的良性互動機制,一個個目標的實現,沒有堅實的財政支撐,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
(四)農民缺乏文化自覺
隨著電視、廣播、網絡的普及,村民的文化選擇也日益多樣化、便捷化。與民族文化衰退相比,人們似乎也更樂意從電視、網絡中來彌補自身文化需求的不足。隨著國家有線電視等的進一步普及完善,這一趨勢變得越發明顯。業余活動被打麻將斗地主或泡沫劇情包圍的他們覺得,物質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也很充實,這種現狀并沒有什么不妥,他們反而覺得文化這種高雅的詞匯似乎與臉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無多大關系,好像那是城里人的事情。他們把城里人的文化才叫文化,生活在山旮旯里的他們,有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配有文化,他們文化意識不足,根本談不上文化自覺。至于圖書這種既不能當飯吃也不都能當衣穿的東西,他們認為完全是聾子的耳朵——擺設。是一些干部追求政績的結果,與他們無關。
(一)鄉村書屋選址上應考慮群眾方便的最大化
安康村最遠的那尋組,距離村委會約10多公里,僅有一條狹窄曲長的土路連接,徒步而行差不多得2個多小時的路程,且四周皆為山林,毫無人煙。其余六組也都各自為營,互不相連。可以說,如果步行,一天之內也不可能走遍整個村子。應該說像安康村這種情況偏遠山區比比皆是。將鄉村書屋建在何處成為一件犯難的事情。因為建在其中任何一組,將會對其他組都帶來不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從全村通盤考慮,在給全村群眾帶來最大方便的利益交匯點上選址,使書屋的社會文化功能最大化。也可以考慮將書屋設在其中任何一組,但條件是該組派出一個圖書借送員,負責往其他各村運送村民需要的圖書。
(二)鄉村書屋建設資金上應多方籌資
安康村所在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政府財力有限,大量資金用于城鎮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單靠縣政府出資建設恐怕無能為力,當前政府應出大頭,農民量力而行,不夠的通過社會捐贈的辦法解決。而在管理上監督上,實行誰出資誰監督。形成基層政府監督、社會監督以及農民自我監督的監督體系,確保鄉村書屋的正常運轉。農民只有自己出資,自己參與管理監督,才會把書屋當成自己的書屋,關心書屋的命運,使書屋真正起到作用。
(三)圖書選購上指導與自選相結合
在圖書選購上,以往一般采取圖書下鄉的辦法,反映了一些人希望農民精神生活充實以及農村文化快速發展的良好愿望,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筆者認為,農民的文化需要不能被代表,他們自己比別人更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客觀的講,送圖書下鄉有越俎代庖之嫌。因而在圖書的書目上應分為兩大類,即指導性圖書和自選類圖書。鄉村書屋也應歡迎農民捐贈圖書。只有在選擇圖書上尊重農民的意見,才能喚起他們讀書的積極性,形成農民讀書的氛圍,否則再精美的圖書在他們看來也是一推廢紙。
(四)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培養農民文化自覺
農民的文化自覺單靠宣傳和灌輸不能生根,只有在日常的文化實踐中才能生根發芽。可以考慮弘揚彝族的火把節,哈尼族的十月年節等,組織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創新節目形式,渲染風土人情,在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不斷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感,培養村民文化自覺。
(五)電視應發揮其傳承傳統文化培養農民文化自覺的社會責任
既然電視是農民業務精神活動重要的內容,應“投其所好”,地方電視臺可以考慮在娛樂大眾的同時,增加民族文化的節目內容比重,在新聞播報中有選擇性的使用民族語言,地方電視臺播音員也可以選擇性著少數民族服飾等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村民的文化自覺。為鄉村書屋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書屋雖小,意義重大。當前應站在文化發展大繁榮的高度,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局來出發,使鄉村書屋這塊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小天地成長為農村文化持續發展的精神綠洲。
G258.2
A
1007-9106(2016)07-0135-04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地區城鄉文化一體化問題研究”(12XKS018)階段性成果;韓山師范學院博士教授啟動項目“轉型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農民觀念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
李艷彬(1980—),女,韓山師范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主要從事文化問題研究;劉富兵(1984—),男,玉溪師范學院思政部教師,主要從事文化問題研究;黃琳(1968—),男,韓山師范學院政法系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農民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