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新/江蘇省泗陽縣委副書記
借鑒成功經驗 探索脫貧路徑
劉立新/江蘇省泗陽縣委副書記
今年是“十三五”脫貧攻堅的開局之年、首戰之年。總結、提煉、借鑒“十二五”扶貧開發的成功做法與經驗,對于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具有很強的啟迪意義和促進作用。“十二五”期間,江蘇省泗陽縣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走出了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全面完成20.11萬人低收入人口、61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和成子湖片區整體脫貧的扶貧開發任務,被宿遷市委市政府表彰為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先進縣。
創新精準幫扶舉措。創新實施“菜單式”扶貧、“互聯網+電商”扶貧、“家門口”就業扶貧、“聯村共建”四大精準幫扶舉措,真正做到了“點穴式”精準扶貧。“十二五”期間,全縣累計實施4.38萬個精準扶貧“菜單”項目,低收入戶精準扶貧項目實現全覆蓋;打造54個具有產業支撐的“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獲批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總計引建183個“家門口”就業項目,帶動5000多名低收入人口就業,每年可為村居新增4-6萬元的集體收入;出臺社會扶貧工作實施細則,開展 “聯村共建”活動,該做法被評為全省農業農村改革創新成果獎。
創新工作推進機制。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政委和總指揮的扶貧開發工作攻堅指揮部、正副組長的泗陽縣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改革試驗工作。在全省率先成立并實體化運行成子湖扶貧開發示范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實施、督查”四大職能,片區扶貧開發全面提速提效提質。構建“縣督查室+主管部門”常態督查、“縣分管領導+掛鉤鄉鎮領導”月度調研推進、縣四套班子領導季度評比推進機制,保證了扶貧開發項目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創新聯動運行制度。建立脫貧攻堅基礎設施聯席會議制度,對各類涉農基礎設施項目的編制、申報、建設和監管等進行優化整合,產生了“1+1≥2”的溢出效應,有效改善了項目區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創設農業項目聯合會審入庫制度,采用單位自愿申報、主管部門初審、專家組聯合會審的方式,將符合條件的農業項目選入全縣農業項目庫。
必須堅持以創新為動力。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所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沒有創新,就無法有效破解新一輪脫貧攻堅的各種難題。泗陽縣在總結借鑒“十二五”扶貧開發經驗基礎上,繼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源,積極探索成子湖和漣沭泗結合部兩大片區聯動扶貧開發領導機制、精準扶貧“菜單”和關鍵幫扶舉措落實推進機制、黨員干部示范引領和群眾積極參與機制等,以形成強大的脫貧攻堅合力。
必須堅持以精準為核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已成為扶貧開發的基本方略和社會共識。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位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六個精準”要求,精準識別低收入戶和經濟薄弱村,做到符合條件的一個不漏,不符合條件的一個不進。要分析不同的致貧返貧原因,有針對性采取幫扶舉措,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少什么、幫什么”,真正以“精準”來破解“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等難題。
必須堅持以實干為保障。廣大黨員干部在扶貧開發中既要自己帶頭干、帶頭富,又要帶著群眾干、帶領群眾富。因為,貧困群眾雖是扶貧開發的對象,但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無論是低收入戶和省定經濟薄弱村建檔立卡,還是精準扶貧“菜單”項目的編排、選擇、實施和督查等,都要充分調動低收入戶自覺參與的熱情,不斷激發其自主脫貧、自我發展的信心決心和內生動力。
必須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扶貧開發離不開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充分發揮。要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建立健全“黨建+”服務資源下沉扎根機制,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著力解決村級組織服務力量不足、服務能力弱化、經費保障乏力等突出問題,為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十三五”期間,泗陽共有3.7萬低收入戶和12.12萬低收入人口、5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和42個縣定發展滯后村、成子湖和漣沭泗結合部兩個重點片區,脫貧任務非常艱巨。為了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泗陽縣牢牢抓住低收入人口脫貧、經濟薄弱村建成“新八有”、兩個重點片區整體脫貧三大重點任務,緊盯提前一年全面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這個總目標,立足成子湖和漣沭泗片區這兩個主戰場,實施三項精準幫扶,開展三項行動計劃,攻堅三項重點工程,不斷夯實建設“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泗陽的基石。
要以“三項精準幫扶”為抓手,確保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堅持精準建檔立卡。改“一卡一類”為“一卡三類”,對低收入人口進行精準識別,真正做到“底數清、人頭準、原因明”。全縣3.7萬低收入戶、12.12萬低收入人口和5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信息都已錄入全省扶貧開發數據系統,做實了“十三五”扶貧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和“頭道工序”。堅持精準分類施策。對扶貧開發人口細化分類,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致富意愿和發展潛能等,編制精準扶貧“菜單”,重點采取產業帶動脫貧、就業創業脫貧、資產收益脫貧、教育扶智脫貧、醫療救助脫貧、低保兜底脫貧等“六個一批”的辦法,真正因人施策精準到位。堅持精準結對幫扶。推行“包村包戶派書記”制度,即采取由縣直機關黨員干部和省定經濟薄弱村扶貧開發戶結對、鎮直機關黨員干部和發展滯后村扶貧開發戶結對、其他機關黨員干部和一般村居扶貧開發戶結對、村組黨員干部和低保戶五保戶結對、引導扶貧志愿者參與結對,以及派駐“第一書記”的辦法,加快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和“靶向療法”的轉變。
要以“三項行動計劃”為抓手,確保經濟薄弱村建成更高水平“新八有”。實施“聯村共建”行動計劃。拓展“縣領導+機關部門+企業+村居”的“聯村共建”活動,明確“合作開發現代農業、合作建設‘放心農場’、實施‘家門口’就業工程、村企入股合作、資產收益扶貧、互聯網+扶貧、促進企業招工、幫建標準化廠房、光伏發電”等9大類項目名錄,提供給共建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參照選擇,切實提高共建項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施“項目扶持”行動計劃。縣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專項資金,省定經濟薄弱村、縣定發展滯后村可分別從中配套40萬元/村、10萬元/村,用于發展高效農業、“一村一品一店”、“家門口”就業工程等產業化扶貧項目,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流轉增收”行動計劃。以“小田并大田”試點為抓手,出臺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使用管理辦法,加大對土地整理、農田水利等投入力度,促進土地集中連片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收取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等辦法,可讓村居獲得穩定的集體收入。
要以“三項重點工程”為抓手,確保兩個片區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加快推進330、267等省道建設以及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完善片區循環路網體系,解決“外接不暢”和內部“微循環”等問題。啟動實施片區土地增減掛鉤、成子湖生態修復和分淮入沂整治等工程,切實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現狀。實施產業發展壯大工程。結合兩大片區現有產業基礎和發展潛能,將優質稻米、成子湖青蝦、成子湖旅游和中草藥等產業作為重點突破方向,到“十三五”末建成15萬畝優質稻米基地、3.5萬畝成子湖青蝦基地和1萬畝中草藥基地,省級成子湖旅游度假區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實施民生改善提質工程。以“醫教水住行”為重點,加快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師資優化、區域供水“通村達戶”、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和出莊道路建設等工程,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泗陽縣谷嘴村唱響漁業富民強村歌 徐貽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