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亮 / 江蘇省啟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顧洪生 / 啟東市農業委員會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實踐與思考
郭 亮 / 江蘇省啟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顧洪生 / 啟東市農業委員會
隨著崇啟大橋的全面貫通,江蘇省啟東市農業農村經濟進入全面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經濟區域快速發展的新常態。同時,啟東市質量農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產品質量總體向好。我們堅持制訂啟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年度方案,明確每月抽檢計劃,對農貿市場、蔬菜基地進行樣本抽檢。2015年通過對4000個蔬菜樣本的檢測,有3950個達到了合格標準,合格率98.75%,對抽檢不合格產品進行依法溯源、整改、查處。與此同時,對花生、桃子等農產品的隨機抽樣檢測,合格率也均在98%以上。
專項整治規范有序。我們堅持定期對農產品生產主體及農資經營單位生產經營情況開展檢查、巡查。在農業生產主體方面,以農藥及農藥使用、“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用抗菌藥、生豬屠宰為重點。在農資打假整治行動方面,主要包括春季農資打假護農專項整治行動、種子“雙打”專項行動、農藥市場專項整治行動、夏季農資打假百日行動。每個專項整治行動都有部署、有方案、有成效。2015年累計出動執法人數480人次,檢查農業投入品銷售場所230家,共抽檢農資樣品168個,共查處案件14起,挽回經濟損失23萬元。
標準生產全面推廣。2015年,全市農業“三品”基地面積93.56萬畝,合計產量31.7萬噸,占食用農產品產量比達25.42%。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79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品量31.3萬噸;綠色農產品企業1家,年產綠色農產品3175噸。建立了標準化體系和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制訂了技術標準和操作技術規程。在管理上,實行一個蔬菜基地、一名技術員、一套農業標準化技術資料、一本標準化生產管理檔案“四個一”管理模式。申報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6個。對監管員、協管員、基層農技人員和種植戶進行農業標準培訓累計達18次,培訓人數達500余人,印發技術材料1萬多份,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覆蓋面100%。
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在監管方面,市農委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各鎮增掛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所牌子。在檢測體系建設方面,2009年通過江蘇省質監局計量認證并取得了證書, 2012年3月通過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復評審。2012年12月通過省農委的檢測機構考核,取得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合格認證證書,完成了“雙認證”的考核目標。制定了《啟東市農產品生產基地質量安全信用等級評定辦法》,明確了評定辦法及標準,2015年共有25家農業企業(合作社、基地)評定為年度產品質量誠信企業。
檢測檢驗能力問題。由于農產品品種繁多,涉及面廣,需要速度快、結果準、技術先進的檢測設備才能適應檢測要求,完成檢測的任務。2015年,市農委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整體調整到市場監督管理局,檢測職能擴大,檢測任務加重,目前明顯存在檢測人員不足,檢測設備落后等突出問題。各鎮(街道)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室,但檢驗檢測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員比較缺少,檢測品種單一。不少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社沒有自檢能力,這給上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隱患。
生產主體自律問題。全市農業生產主體的行業自律能力還相對欠缺。表現在一是由于綜合素質相對偏低、利益最大化的驅動等等,農業生產主體質量意識、法律意識不強,主觀上造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二是目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農產品生產主體運作的重點往往都在技術服務、利益共享等產業發展問題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三是農產品生產的組織程度仍然較低,分散經營、小規模粗放生產方式依然較大比例地存在,增加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產地監控難度。
質量追溯管理問題。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自2013年啟動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鎮鄉將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相關信息錄入平臺,制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精選了規模農業企業進行追溯試點。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此項工作進展仍然比較緩慢,造成不合格農產品難以溯源,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差距還比較大。
健全監管組織體系。要切實開展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努力構建市、鎮、村、基地(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絡。一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管理職能。對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增加編制和人員,開展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和協調等工作;二是深入推進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所建設,按照江蘇省、南通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所(站)建設規范和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監管行為規范的要求,在已建成的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所(站)基礎上,要強化職能,延伸服務。三是要重點加強村一級的監管網點建設,切實加強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隊伍管理,進一步落實措施、強化責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觸角延伸到農村最基層。
完善檢測追溯體系。一是加強市一級綜合檢測中心建設。要進一步完善市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整合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資源整合,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二是強化鎮鄉級檢測站建設。進一步健全鎮(街道)快速檢測室,配置齊全的檢測設備,培訓專業的檢測人員,努力完成農產品檢測任務。三是完善村級檢測網點建設。配置必要的檢測用房和儀器設施,配備專門的檢測人員,開展農產品快速檢測工作。要按照國家、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的總體規劃和要求,加快建立市級平臺并覆蓋至鄉鎮、村、基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以“三品一標”為重點產品,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制度,督促生產者經營者依法落實生產檔案、包裝標識規定,健全進銷臺賬、追溯標識、召回和處置等制度,逐步實現農產品流向可查詢、質量可追溯、產品可召回、責任可追究。
推進標準生產體系。一是要加強對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工作的監管,使標準化生產不流于形式,指導和督促生產主體嚴格按照標準規范組織生產;二是要育強育大農業龍頭企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市場制約力,進而增強生產主體的質量意識、法律意識、安全意識;三是要通過加強土地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效率;四是要加大對農業生產基地的“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力度,力爭對全市農業生產基地全面實施無公害認證;五是要繼續健全和強化農產品安全監管隊伍,保障監管工作經費,建立監管人員激勵機制,強化對生產基地質量安全生產技術的輔導和培訓。
強化信用應急體系。依托啟東農業信息網創建“農安信用”專欄,逐步將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監督抽檢、責任追究等信用信息建檔入庫,探索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制度,將生產經營者失信行為與投資項目和資金獎勵等掛鉤制約。繼續開展信用評價工作,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監督作用,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支持、共同參與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共治氛圍。健全輿情監測體系和應對機制,細化完善輿情監測和應急預案,建立上下聯動、橫向合作的應急處置機制,對突發問題,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做到依法穩妥處置,努力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規范行政執法體系。要加大農業行政執法檢查力度,強化農產品生產源頭執法監管,深入開展各類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堅決遏制農產品質量重大事件的發生。一是從加強隊伍建設入手,理順農業行政執法體制,強化綜合性專業化執法,提升農業執法隊伍整體素質,著力規范執法行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二是繼續開展集中執法行動和專項整治活動,加大農業投入品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查處高毒高殘留農藥、違禁獸藥、假劣農資等違法行為,凈化農業生產環境;三是加強重點品種、重點環節、重點區域的執法檢查,定期、不定期對農產品生產企業和合作社開展抽檢,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