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躍 陸仁崢 宋世平 /江蘇省泰州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
錢存來 馬 超/泰州市姜堰區農業委員會
凌志群/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模式探索
李 躍 陸仁崢 宋世平 /江蘇省泰州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
錢存來 馬 超/泰州市姜堰區農業委員會
凌志群/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是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2014、2015年,農業部組織的試點績效評價中,姜堰區分列全國第一、第二名。姜堰區委、區政府一直將試點工作作為全區農業農村工作的主旋律,作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動力,以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探索出一系列農業改革與創新模式,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土地流轉 適度規模 家庭農場
做法:把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家庭農場作為農村改革的切入口,全面推進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堅持農民自愿,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委托村成片流轉。流轉土地由村委會統一招標轉租,統一交易,并請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老黨員、老干部組成評審組量化打分,確定具體農戶承包經營家庭農場。區政府出臺《關于鼓勵發展示范性家庭農場的實施意見》,引導建立“主體有資質、經營有規模、作業有裝備、生產有標準、產出有效益、風險有保障、管理有規范、社會有信譽”的“八有”示范性家庭農場。
特點:一是準入門檻適中。只要是本地農戶,在村民中信譽較好,具備一定種養殖經驗和經濟實力,都可以參與競爭。二是經營規模適度。家庭農場承包經營規模一般控制在100-300畝之間,家庭農場規模與生產效率、基礎設施條件、經營管理能力、社會收入水平基本匹配。三是租金結算合理。流轉土地租金按年度給付,年平均租金一般按照每畝耕地375公斤稻谷進行折算,或者給付實物。
成效:一是規模化程度提高。目前,全區土地規模經營面積比重達到78.2%,家庭農場發展到1039個,種養大戶1642個,合作經濟組織1312個,龍頭企業138家,經營范圍涉及糧食、園藝、生豬、肉禽、水產等產業,省示范性家庭農場達8家,“八有”示范性家庭農場達176家。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基本構建。二是組織化程度提高。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生產的主要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規模經營戶全面實現統防統治,全區統防統治覆蓋率93.6%。三是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組織化程度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有效控制了農業投入品的使用,2015年,姜堰稻麥油三種大宗農作物總節肥(折純)2193.4噸,節本增收4207.2萬元;農作物秸稈還田率96.2%。四是經濟收入明顯提高。農民將耕地流轉之后,可獲得相對穩定的租金收入,促進了剩余勞動力轉移至二三產業;年紀稍長,具備一定能力的勞動力被返聘至農場務農,增加了工資性收入。據測算,姜堰區家庭農場的畝均糧食產量較普通農戶增80-100公斤。采取“稻麥+高效種植(規模養殖)”的家庭農場,最高畝均效益達1萬元左右。村集體收入也進一步提高,一方面,土地經過整理,解決土地零碎化問題,給村集體帶來新增耕地收益;另一方面,村集體為家庭農場主提供農機具存放、糧食烘干代儲等為農服務也增加了收入。
案例:橋頭鎮共有糧食種植家庭農場143家,均由本地農戶家庭經營,經營面積2.5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97%,平均規模230畝,場均年收入16萬元。該鎮大楊村曙光家庭農場,家庭人口5人,自有勞動力4人,擁有大中型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育秧播種機等各種生產配套機械,經營耕地總面積420畝,采取“稻麥+西瓜種植”的種植模式:夏熟種植優質“大楊”西瓜40畝、小麥380畝;秋熟種植優質水稻420畝,全年純收入52萬元左右,畝均1200多元。
關鍵詞:產銷銜接 合同訂單
做法:依托龍頭企業,直面規模經營,建立合作機制。整合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組建區糧食購銷總公司,組建鎮糧油產銷行業協會。農戶與糧食購銷企業、協會,或者糧食加工企業簽訂生產購銷合同,按照購銷方的品種要求和技術規范等,組織標準化生產。生產的糧食按照合同約定,銷售給乙方。農戶與企業、行業協會建立產銷銜接的利益聯結關系。
特點:一是規模企業為“頭”。以大型糧食購銷企業和加工企業為主導,龍頭企業作為糧食產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在訂單生產模式中起著承接與引領作用。二是產銷銜接體系成“網”。發揮鎮糧油產銷行業協會優勢,形成“公司+協會+農場(基地)”的產銷訂單網絡。160多家電商企業、農產品網店和村級服務E站有效構建了產銷銜接網絡,經營主體聯系更加緊密。三是訂單全程合作成“鏈”。實行種子種苗供應、投入品采購、收割烘干、保護價收購、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合作,形成產銷一條龍。四是訂單風險趨“零”。安排200萬元啟動建立糧食訂單風險補償資金,制定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強化違約責任,激勵誠信履約。對誠信經營主體在項目扶持、信貸、獎補等方面給予傾斜。
成效:全區引進2個國家級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培植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38家,組建區鎮糧油產銷行業協會(合作社)16個、各類產加銷合作社118個,以流通帶動訂單生產的“姜堰大米”模式,推動形成了以加工帶動訂單種植的“益眾模式”、以電商銷售帶動訂單養殖的“溱湖八鮮”模式、以技術服務帶動訂單養殖的“和盈”模式等。僅區糧油購銷總公司訂單面積就達12萬畝,全區糧食、畜禽水產、果蔬訂單生產分別達52%、47%、40%。
案例:姜堰區糧油購銷總公司為打造“姜堰大米”品牌,聯合江蘇省農科院合作推廣“南粳9108”水稻品種,與橋頭、沈高、興泰等鎮家庭農場簽訂“糧食訂單”1.2萬畝,實行種子秧苗統一供應、投入品統一采購、預約收割烘干、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合作,水稻訂單價格高出市場收購價0.06元/公斤,農戶每畝凈收益增加80元左右。采取全程優質訂單生產的“姜堰大米”銷售火爆。泰州和盈畜牧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大倫鎮及周邊120多個農戶進行優質品種肉雞訂單養殖,公司墊資提供苗雞、飼料、防疫和技術指導等,農戶搭建大棚雞舍進行養殖管理,養殖純效益平均1元/羽以上,全年飼養量300多萬羽。
關鍵詞:整合資源 園區農業
做法:整合區鎮行政管理、經濟要素等資源,區、鎮兩級合力建設省、市級和規模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有條件的鎮組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委會,與鎮農業服務中心合署辦公,統籌推進園區建設。根據《姜堰區現代農業發展暨農業園區建設規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泰州城北現代農業走廊(姜堰段)建設規劃》、《現代農業園區兩年行動計劃》等,自下而上報需求,由各鎮編制基礎建設、設施農業、產業發展等建設項目,并進入項目庫;自上而下定任務,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領導小組(農業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統籌研究確定年度建設任務和分項建設計劃。創新財政支農項目建設思路,改變就項目建項目的慣性思維,按照“渠道不亂、優勢互補、各盡其力、各記其功、按規管理”的原則,將各類財政支農資金整合使用,投入建設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以財政支農資金為導向,通過配套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能力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培植壯大產業規模,輻射帶動各類產業加快發展。
特點:一是規劃引領,突出重點。突出目標導向,編制全區發展規劃,明確區域、產業和項目重點;突出分步推進,在總體規劃下,制定分年建設計劃,逐步實施;突出園區農業,兼顧面上提升。二是“統一扎口”,放大效應。出臺《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實施方案》,財政支農資金由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和各地實際情況統籌安排、整合使用,解決資金使用分散撒“楊柳水”現象。三是區鎮合力,提升服務。綜合各鎮實際,區抓頂層設計,鎮抓具體落實。農口和涉農部門掛鉤園區,強化指導,根據各鎮產業發展情況,做實前期工作,根據年度項目申報指南,指導申報各類財政支農項目。
成效:2015年整合各級各類涉農資金4億多元(其中區本級1.3億元、鎮級0.75億元),累計撬動社會資本13.6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4萬多畝,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達58.6%,農業水利現代化水平達89.8%。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成區發展到4萬畝,建成市級園區9個,規模以上園區總數達到23個,建成部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58家。
案例:沈高鎮以省級姜堰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載體,建立園區管委會,實施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休閑農業園、蘇臺農民創業園一體化建設。由一名副區長任管委會黨工委書記,鎮主要領導任主任,相關部門領導任副主任,與沈高鎮政府一體化管理。組建“鑫龍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園區建設的融資平臺。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觀光農業、農業科技集成示范、設施果蔬四大板塊和園區服務中心建設。2015年整合各類財政資金8000多萬元,“鑫龍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向國開行等金融機構融資2.5億元,用于園區土地連片流轉、耕地開發整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園區服務中心建成農業信息中心暨物聯網控制中心、農產品檢測中心、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農業投入品配供中心、現代農業展示中心、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等,獲批省級智能農業示范園區;園區內省級稻麥綜合展示基地,成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沈高村設施蔬菜基地規模擴大到近2000畝,成為省級蔬菜標準園;規劃面積3000畝的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成“兩橫兩縱”主干道路,基礎設施基本配套。良田國際、北農大等3個億元項目落戶園區。
關鍵詞:政銀互動 創新產品
做法:突出政府支持、引導功能,政府出資建立金融支農風險基金,撬動銀行資金放大資金池。建立國有性質的農業投融資擔保公司和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共同出資的農業投融資擔保公司,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對合符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予以授信。探索開展土地流轉經營權等抵押貸款,金融機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量身定制信貸新產品。在貸款利率、抵押擔保等方面降低門檻,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
特點:一是突出政府支持引導。推動組建各種形式的擔保公司解決新型經營主體擔保難問題,出臺《三農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新增農業貸款較大的金融機構,予以一定財政獎勵。投入300萬元用于“金陽光”惠農擔保公司擔保補貼,投入200萬元作為“惠農貸”擔保風險資金,投入200萬元作為“保證保險”貸款風險資金。二是突出健全信用體系。建立新型經營主體信息庫,開發信用評價軟件,形成農業、金融、市場監管、稅務、司法、電力等部門聯網的信息采集、資信評價系統,根據信用等級發放貸款。三是突出拓寬金融支農渠道。推進泰州市國信擔保有限公司區鎮聯保,組建村鎮銀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增設農村金融便利店和自助銀行,拓寬金融支農渠道。四是突出創新金融產品。創新貸款方式,拓展了“金陽光”家庭農場貸款、農民創業貸款、小額扶貧貸款、農村個人住房貸款等系列產品;開發土地流轉經營權、大型農機具、訂單、保險保單抵押貸款和保證保險貸款、富農貸、惠農貸、金農貸等金融新產品。
成效:2015年創新金融支農產品8個,累計發放各類農業貸款27.8億元。建立姜堰區新型經營主體信息庫和資信評價系統,對217個家庭農場授信2800萬元;新增鎮級支農擔保資金2600萬元,“金陽光”擔保公司發展到8家,為1410戶小額貸款擔保余額2.89億元。組建村鎮銀行1家,農村小額貸款公司5家,增設農村金融便利店和自助銀行8個,實現銀行網點集鎮全覆蓋,“金陽光”支付通村村通。
案例:2015年5月,區委農工辦、郵儲銀行姜堰區支行、泰州市國信擔保有限公司簽訂“惠農貸”三方合作協議,以財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試點項目資金200萬元作為擔保基金,借款人按貸款額的15%繳納互助保證金,共同組建合作基金用于國信擔保公司提供反擔保,郵儲銀行發放總額2000萬元的惠農貸款,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110%,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5年6月給予姜堰漢土植保專業合作社發放“惠農貸”200萬元,支持合作社與克勝集團、沈高鎮農技服務中心,試點“農藥企業+植保合作社+農技服務中心”植保新模式,合作社全程植保服務面積從上年的3000多畝擴大到8000多畝。
關鍵詞:農業保險 全覆蓋
做法:稻麥等主要農作物及能繁母豬等保險保費由政府兜底,實行全覆蓋。積極爭取,將原來未納入政策性保險的肉鴿、河蟹等特色產業也納入政策性保險范圍,新增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等險種,新增數量達到10個。拓展大型農機具、雞舍、烘干設施等財險和產品責任險,制定集中育供秧政策性保險條款。
特點:一是保險服務體系全。建立區農保辦公室,依托各鎮農業服務體系建立農保服務站,聘請村干部、合作社負責人作為協保員建立村級農保服務點。在華港、婁莊等鎮建立保險辦事處。建立鎮村氣象預警發布平臺,農事氣象短信、12316短信平臺有效預警。二是保險保障水平高。繼續實行無賠償優待制度,農戶自繳保費比例從30%降至20%。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稻麥保額從每畝400元提高到550元。三是保險覆蓋面廣。保險范圍涵蓋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以及主要農業固定資產。
成效:農事氣象短信、12316短信覆蓋1.2萬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性農保險種總數22個,主要種養品種全覆蓋,全年完成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5605萬元,其中高效設施農業3268萬元。全區家庭農場參保率達100%。“姜堰農保服務體系”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廣。
案例:姜堰區橋頭鎮大楊村蛋雞養殖戶徐光甫,于2015年6月29日向人保財險公司投保政策性農業保險,蛋雞保險數量為10.5萬只,養殖戶承擔保費20%為2.52萬元。10月8日,該養殖戶飼養的蛋雞出現大量死亡現象,經現場進行查勘,死亡原因是傳染性疾病,共計死亡8247只,根據政策性保險條款,實際理賠金額為14.62萬元,為該養殖戶減少災害損失、及時恢復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
關鍵詞:一站式 綜合體
做法:制定《關于鼓勵發展為農服務綜合體的意見》,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思路,每5000畝左右耕地為單元劃定服務片區,統一規劃布點,引導、扶持建設集農機具存放、糧食烘干、農機植保服務、農資配供等于一體的“為農服務綜合體”。為農服務綜合體一般由鎮、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合作社建設,采取自主經營、合作經營、租賃經營、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微利經營,市場化運作,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的產前、產中、產后綜合服務。
特點:一是盤活資產出效益。由鎮村集體牽頭領辦,成立為農服務專業合作社,利用閑置廠房、土地、邊角田、復墾地等土地資源,集中建設農機庫和糧食烘干設施,解決用地矛盾,減少家庭農場建設初期的資金投入,也防止了家庭農場承包期滿后與下一輪承包農場主之間可能發生的矛盾。同時,增加了集體收入。二是集中服務增效率。把糧食種植全程服務作為綜合體的服務主業,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以農機集中存放、保養維修、農機耕作收獲、糧食烘干為主要服務內容,配套植保服務、農資配供、集中育供秧等。鎮級為農服務綜合體除上述經營性服務外,整合農業部門公益性服務,增加土地流轉、農業保險、技術咨詢、信息發布、訂單合同等服務。三是統籌建設利農民。以5000畝耕地為單元劃定服務片區,各鎮提出建設計劃,規劃、國土、農業等部門進行現場踏勘,確定建設地點,形成總體規劃。根據各地規模經營發展情況,分期列入項目建設計劃,每年建設25個左右,在改革試點資金、農業項目資金中安排資金扶持,不增加鎮、村和農民負擔。
成效:規劃建設100個為農服務綜合體,已建成38家,農村基層服務體系“五有”達標率93.3%。加快了大中型農機具推廣步伐,2015年農機具購機補貼發放2150多萬元,農機現代化率84.8%,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分別達276家、118家,機插秧面積占比80.2%,植保托管服務面積占比68%。建成稻麥、果蔬、畜禽、水產集成展示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規模產業基地50多個,其中部省級稻麥高產增效示范片16個。全區建成30多個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農產品檢測、秸稈禁燒全面實行電子聯網監控。
案例:興泰鎮將鎮農技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站、農經站部分服務職能整合至為農服務綜合體,為農業生產提供一站式服務。綜合體將經營性服務的外包給村級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等社會組織,實行自負盈虧。建成咨詢服務大廳、培訓室、農資門市、農機4S店、育秧中心、農機中心庫、農資倉庫、糧食烘干庫,總建筑面積2600平米。2015年9臺糧食烘干機為周邊農場烘干水稻4600多畝。淤溪鎮金農植保專業合作社依托為農服務綜合體,緊貼規模化經營的服務需求,為農戶提供植保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插秧和糧食烘干等優質社會化服務,2015年病蟲害植保服務面積1萬多畝,水稻集中育供秧服務3800畝、機插秧服務8000多畝,全年糧食烘干300萬公斤,獲省級“五好”植保合作社和泰州市“十強”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