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浩/江蘇省溧陽市委常委、副市長
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夏國浩/江蘇省溧陽市委常委、副市長

江蘇省溧陽市堅持以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為抓手,以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為落腳點,全力探索農業轉型發展的路徑,在“四化同步”中躋身前行,保持了農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F代產業體系、保障服務體系、安全責任體系等三大體系初步構建,休閑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加工農業、智能農業等五大農業蓬勃興起,生產布局區域化、產業基地規?;a品質量優質化、經營主體市場化、種養管理標準化等五化目標基本實現。
(一)堅持走特色化、優質化路子,優化產業結構。圍繞品種調優、結構調新、規模調大、效益調高,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一是大力開發特色產業。在連續兩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的基礎上,積極鞏固穩定糧食產能。加強園藝、苗木、水產、畜禽等產業的培植,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水平。大力開發富有特色的產業,涌現出了日日春火龍果、楊梅,泌華蘭花、金品鐵皮石斛、大智慧櫻桃、豐暢黃桃、芳芝林桂花等一大批特色經濟作物示范基地。二是著力培育休閑觀光農業。依托農業產業,突出“鄉土氣息”和“綠色生態”主題,大力推進融農事體驗、生態旅游、環保教育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建設。謀劃富有地域特色的產品采摘、鄉村旅游、農事節慶等活動,形成楊梅節、藍莓節、櫻桃節等節慶活動,有效開發了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豐富了城鄉居民生活,推動了農產品消費。三是強化品牌質量建設。全市擁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3個、省級4個;省級農業地方標準31個,省名牌產品5只,有效期內的“三品”總量456只。天目湖白茶、溧陽白芹和溧陽三黃雞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溧陽青蝦獲國家工商總局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天目湖白茶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首批國家級示范樣版創建試點,天目湖白茶成為全國第10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溧陽白芹入選2014江蘇農產品地理標志20強。
(二)堅持走設施化、機械化路子,轉變生產方式。圍繞革新傳統的勞動手段、操作方式,改變千百年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窘境,提升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積極開展農業設施建設,解決農田設施薄弱、生產基礎落后的問題,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是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鼓勵發展鋼架大棚,推廣花卉、茶葉、果蔬生產噴滴灌設施,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全市建成高效農漁業面積73.51萬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19.48萬畝,設施漁業面積6.96萬畝。二是全面改造農田設施。實行土地連片開發和生態綜合治理,平整土地,修筑溝、路、渠等配套設施,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改善農田耕作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與此同時,采取秸稈全量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方法,防止土壤結構破壞,提高土壤肥力。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6.1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3.43%。三是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采取政府扶持和項目引導的方式,以農機合作社為載體,抓好新機具引進推廣,增加農機裝備總量,優化農機結構,提高農機具的適應性和作業效率。目前,全市農機總動力55.46萬千瓦,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244臺、插秧機2786臺、農機專業合作社152家、糧食烘干機364臺套,水稻機插率92.5%,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1%。
(三)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路子,創新經營機制。圍繞優化配置資源,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經營效益,在調整區域布局的同時,促進耕地向能手集中,促進農業生產由小而全,向大而專轉變,提高規?;?、專業化、產業化經營水平。一是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按照“提升南山、開發北山、中部聯動”的戰略部署,深入實施“四圈三區二園一重點”工程,規劃建設了10個萬畝高效種植業示范區和3個萬畝高效漁業示范區,初步形成全市農業現代化建設示范區的布局構架。重點規劃推進曹山10萬畝、天目湖5萬畝、瓦屋山5萬畝三大農業板塊開發建設。全市擁有各類農業園區103家,千畝以上69個,其中省、常州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3家,溧陽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二是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引進工商資本、引導企業改擴建、鼓勵企業技改等措施,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66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8家,常州市級龍頭企業16家,帶動農戶超12萬戶,實現銷售收入190.5億元。天目湖鎮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社渚鎮東升村、溧城鎮大林村、戴埠鎮牛場村被評為江蘇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堅持走生態化、綠色化路子,改善資源利用方式。圍繞農業生產、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利用,著力破解資源環境約束,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生態文明,一是實施面源污染防治。著力推進科學種養、畜禽養殖減排、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使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和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二是推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全市林木覆蓋率達30.37%,天目湖森林公園創成國家級森林公園,實現了常州市“國家森林公園”零突破;全面完成長蕩湖濕地保護與修復四期工程、天目湖濕地保護與修復三期工程。長蕩湖濕地公園創成國家級濕地公園,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兩個國家級濕地公園的縣級市,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濕地保護先進縣(市)。
(五)堅持走科技化、信息化路子,提高生產水平。努力挖掘有限資源潛力,把農業持續增長的動力轉化到通過科技進步實現生產效益提升的軌道上來。一是農業科技支撐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尤其是發揮現代農業科技在農業增效中重要支撐作用,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新理念、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提高生產效益。近年來,每年引進農業新品種20多個,推廣高新技術20多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溧陽市共建青蝦良種的開發與應用博士工作站,硬地硬盤育秧技術全省首創,移栽油菜稻草全量還田輕簡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獲第六屆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三等獎并在全省推廣。加快培育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村實用人才、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民。二是農業信息化服務進一步拓展。全市農村行政村寬帶覆蓋率達100%,鄉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健全率達100%。部級“三電合一”、省級“四電一站”項目、12316三農熱線工作站、鎮村信息服務點等服務平臺和載體為農業市場競爭主體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農業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為展示溧陽企業形象和溧陽農業特色創造了條件,農業信息服務取得顯著成效。
“十三五”期間,溧陽市將按照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科學統籌“規模與高效、數量與質量、生產與生態”三大關系,著重做優“六大工程”,推進全市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園區。重點推進曹山10萬畝、天目湖5萬畝、瓦屋山5萬畝三大農業園區和前馬蕩2萬畝、黃家蕩2萬畝、三塔蕩4萬畝三大漁業園區開發,建設一批稻麥觀光區和油菜觀光帶。培育10-15個櫻花、桂花、蘭花、萱草、藍莓、櫻桃、獼猴桃、紅火箭等特色精品園。曹山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前馬蕩爭創省級現代農(漁)業產業園區。
二是農業“接二連三”工程。一方面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附加值,減少利益流失,實現收益最大化。在加工企業相對集中的天目湖區域建一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另一方面完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以鄉村游線布局特色農業,以特色農業豐富鄉村旅游,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圍繞“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勞動變運動、產品變商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禮詩圩城郊體驗農業,千里湖-木犀園-大石山-校場里一線休閑農業,曹山慢城“忘憂谷”彩色農業、曹山紅火箭創意農業、幸福蘭智慧農業。
三是農業科技信息化工程。加快農業科技集成創新與推廣,深入實施農業“三新”工程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力爭在種源保護、生物技術、高效智能化技術應用等領域取得較大進展。按照 “溧陽農業人才”標準,引進培養適用專業人才。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廣一號店“特產中國”溧陽館等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引導農民上網用網,網上開店,實現“電商園區、電商農企、電商村”建設突破。積極打造智能農業物聯網平臺,力爭農業信息化服務覆蓋率達65%。健全鎮(區)農技推廣、疫病防控、質量監管公共服務機構。
四是生態農業建設工程。積極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加快天目湖國家森林公園、天目湖國家濕地公園、長蕩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進一步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確保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爭創全省循環農業示范縣。實施生態補償,對水稻田、生態公益林、生態濕地、水源地進行經濟補償。
五是農業機械化工程。加快農機具結構調整,發展各類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重點發展大型拖拉機120臺,乘座式植保機30臺,糧食低溫烘干機100臺,力爭烘干率達38%。緊緊圍繞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總目標,盡早實現省級“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縣市”。
六是質量品牌建設工程。通過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格化管理,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化、責任化和規范化,筑牢農產品質量安全防線。配合省、常州市進行各類抽檢,確保各類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5%以上。創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以名、特、優、新的品質打造品牌,“溧陽竹筍”、“長蕩湖螃蟹”爭創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天目湖品牌和“玉枝及圖”爭創中國馳名商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