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宇塵/江蘇省宜興市農林局
推進生態農業建設的對策建議
許宇塵/江蘇省宜興市農林局

建設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十三五”期間,農業發展必須緊緊抓住綠色生態這一主線,應用現代科技,采取有效措施,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保供給,不斷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基礎設施始終是農業的基礎,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高。一是要創新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思路。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在科學合理區劃、相對固化農業生產區的基礎上,確立“全局一盤棋”思想,加強涉農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整合農林、開發、水利、國土等資源,統一相關設施建設標準,有計劃地推進以農田水利、機耕道路為重點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灌排分設、生態排水、氮磷攔截、內部循環的水利網絡,形成設計科學、體系完善、設施配套的農田基礎設施系統,并有利于以機械化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應用,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二是要突出強化耕地質量建設保護。土地是農業的最根本生產要素,優質的耕地才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針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環境承載壓力日趨加大的現實,應著力在耕地保護與地力建設上下苦功。要結合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設、鎮村發展規劃編制,有效固化農業生產區域,特別是食用農產品生產區域,設立農業生態保護區,防止農業生產用地遭受污染。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減施化肥、適度休耕、種植綠肥、秸稈深翻還田等方法,致力改善地力性狀。加強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修復工程建設,遏制土壤受污擴散趨勢。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占優補優”原則,穩定耕地面積,改善耕地質量。三是要著力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按照生態種植、健康養殖的要求,強化政策驅動,創新投資機制,集中優勢力量,著力推進鋼架大棚、“兩網一灌”、養殖設施、標準魚池、自動分撿、冷藏保鮮、冷鏈運輸等設施建設,努力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生態農業建設發展提供物質條件。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為設施農業建設提供土地、金融、服務等方面的保障,不斷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設施化水平,有效構筑生態保護屏障,推動生態循環和生態文明體系的構建。
一是要著力加強實用人才培養。要適應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發展需要,加快市鎮兩級農技推廣隊伍知識更新和結構優化,轉變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將“生態”理念貫穿于農技服務的始終;加強農業綜合服務組織建設及其技術力量培育,運用市場的機制,穩定基層農技服務隊伍,提高科技服務水平,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努力實現農技服務全覆蓋;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機制和方式,優化培訓手段和方法,增強年輕農村與農業勞動力主動參訓的熱情,提高培訓效果,促進科技入戶,推動生態農業快速發展。二是要著力加強“三創”團隊建設。要充分發揮人才強市政策作用,優化投資環境和創業環境,大力引進高端科技人才團隊來宜興市試驗、研發、創業,強化現代生物科技集成孵化,著力培育壯大技術先進、產品優質、產業鏈長、產業化程度高、發展健康可持續的科技型、生態型農業龍頭企業,致力形成市場話語權強、產業特色鮮明、農民受益深遠的新興產業集群。積極鼓勵本地農業高科技人才加強與農業規模基地、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合作,組建地產“三創”團隊,加快成熟技術與生產實踐的有機結合,并發揮高科技人才傳幫帶的作用,提升宜興市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三是要著力加強政產學研合作。突出政府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聯姻,在宜興市設立實驗實習基地、科研攻關實驗室等,對品種改良、技術改進、方式改革進行科技攻關,努力突破種源提質、生長提速、產量提高瓶頸,擴大優質地方特色品種擴繁能力。加快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設,發揮示范基地的科研及教育培訓作用,加強優質、高產、生態種養模式復制推廣,促進生態循環生產經營模式發展。四是要著力加強現代種業建設。優良的品種是保障優質農產品生產和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的基礎,也是生態農業得以提速發展的核心支柱。要牢固確立“良種當家”的思想,加強新品種的引種、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合宜興生長發展的高效新品加以推廣。要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攻關,應用現代生物科技,對地產優質特色農產品,特別是太湖百合、洋溪蘿卜等瀕臨滅絕品種實施種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為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基礎保障。
一是要持之以恒抓好面源污染治理。要以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升產品質量環境的高度,切實抓好農業污染治理,推行環保準入制度,對畜禽養殖污染排放、化肥農藥實際施用、作物秸稈還田利用實施最嚴格的控制。從技術的操作性、經濟的可行性入手,積極探索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途徑,鼓勵支持循環利用路徑開發與企業發展,積極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確保“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的順利實現。二是要扎扎實實推進生態體系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揮生態優勢是未來現代農業的最強競爭力所在,應確立綠色發展理念,落實推廣生態種養技術,著力構筑生態循環體系,積極搭建生態攔截屏障,推進綠色生態體系建設。確立生態產業理念,致力開發生態產品,引導生態消費,提高經濟收益,以此來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能力。立足順勢而為,堅持因地制宜,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的思路,加快完善生態系統,美化農業環境,不斷修復提高環境承載力。三是要審時度勢建立生態保護機制。良好的生態是發展最大的財富。要從農業生產內部抓起,建立生態優先、標準統一、監管嚴格、組織有序的生態保護機制。落實生態補償制度,按照“占優補優”的原則,強化農業生態資源利用管制,有效遏制破壞農業生態、污染農業環境情況的發生。要從宏觀生態環境管起,強化環境監測,嚴肅環保執法,實行農業生態保護區制度,科學劃定“不開發”保護區,固化純農業生產區域。四是要加快推進循環農業建設。利用循環模式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是保護好農業生態最有效的手段。宜興市循環農業建設起步較早,但由于多種因素制約,發展進程較慢。應針對客觀現實,從規模養殖企業入手,結合相關項目實施,加快經濟實用、產出高效的循環農業體系建設,形成種養結合、“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新格局,大幅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
一是要注重科技集成。要突出生物工程技術、信息工程技術等前沿農業科技的集成孵化,著力研究生物學內在本質規律,用綠色循環生態技術組織生產,積極推進組培種苗、萃取提煉、立體種植、綜合混養、遠程診斷、智能控制等生物農業、智慧農業經濟體發展,用最少的資源消耗和最輕的環境影響實現產出效益的最大化,壯大生態高效農業規模。二是要注重產業延伸。要積極探索經濟性好、推廣性強的種養加一體化生產加工經營模式,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主導市場的商品化意識,建立依托各生產環節產品資源發展進來的生產組織體系,致力拉長產業鏈條,完善農業內部循環系統,實現農業生產加工副產品的循環利用,提高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特別是要注重農業生產要素的整合配置,用最經濟的方式、最高效的手段,著力培育規模化的市場經營主體,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并由此輻射帶動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三是要注重經濟融合。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依托其經濟的高效性,而實現農業經濟的高效性必須提高農業一二三產的融合度,通過融合的模式,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的效益有效集聚進來。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各類農產品消費潛力大,發展農業融合經濟更具優勢,應緊扣優良生態發揮最大經濟效益,加強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發展休閑觀光、科普體驗、精深加工等融合經濟。要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信息在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中的作用,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調結構、圍繞安全講科學、立足長遠轉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發展各個階段、各種經濟的深度融合。
一是要鼓勵發展合作經營。要鼓勵專業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農業、農村“能人”在保障權利人利益的基礎上,通過股份合作、權益轉讓、土地出租等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先進生產力的應用、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要科學控制規模,努力實現生產效益的最大化、資源配置的精準化。要在科學規劃、嚴格控制的基礎上,著力扶持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努力使農業資源在一定區域內部實現最優化配置。要支持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戶承包土地統一經營,既使農戶收入能夠穩定增長,又能增加村級收入。二是要扶持發展融合經營。要圍繞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發展貿工農一體化經濟體,通過一二三產各過程所得利潤疊加形成農業經營主體收益,從而提高從事農業勞動群體的經濟收入。要突出現代農業科技融合,通過現代農業科技的高度組合,充分展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魅力,實現農業經濟的裂變式發展。要加快引入現代信息理念,積極發展互聯網+,普及物聯網技術應用,提高農業環境、生產加工的智能化控制能力。要鼓勵發展電子商務,強化品牌營銷,促進強強合作,實現由賣產品向賣品牌的轉化,以現代經銷業態提升農業經濟收益。三是要探索發展委托經營。要針對當今農業勞動力日趨緊張且成本日漸上升的實際,以土地產出最大化、農業效益最大化、農民收入最大化“三個最大化”為目標,引進職業經理人的理念,集中相關資源扶持“田保姆”成長,并明確其責權利,加速農田托管,由懂經營、會管理的生態農業專業組織提供全方位的生產經營服務,使生態農業理念、方式迅速落實于現代農業建設之中,推動生態農業快速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新亮點。
生態農業不只是感觀上的環境生態,更是農業從種到收、從產到銷的整個過程、所有領域都需要用生態的手段與方式來統領、指導、服務,是最高級別的現代農業產業形態,其發展離不開系統、優質的服務作為支撐。要通過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使生態農業建設更為專業、更為高效、更顯活力。一是要加強農業綜合服務組織建設。要以專業化、科技化、機械化為目標,扶持重點農業企業、工商資本投資涉足農業服務業,承接相關環節農業活動,在不流轉土地的情況下實行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實行嚴管嚴控措施,確保生態農業建設措施的有效落實。要在農業分工逐步細化、各個環節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形勢下,摒棄農業綜合服務組織大包大攬的思維定勢,突出“專”字,強化農業服務的專業性和系統性,通過專業化的服務提高服務效率與效益。要把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重點領域加以鼓勵引導,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二是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越來越為社會各界所認知,要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方式,依托典型示范戶、種養專業戶、重點經營戶,積極發展貼近生產一線、貼近農民需求、貼近發展實際的農技服務組織,發揮其接近農戶、接近生產、接近市場的有利條件,提高農技推廣服務的針對性、專業性和可靠性。要穩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改善農技人員生活待遇,落實技術入股激勵措施,努力使高端農技人員留得住、干得好,不斷充實新鮮血液,優化知識結構,完善組織形式,使服務更貼近實際、更接近地氣。要完善“農業診療體系”,就像當年的“赤腳醫生”一樣服務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切實解決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實際問題。三是要加強農業投資體制機制建設。要針對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探索農業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創新農業貸款抵押擔保機制手段方式,加大對農業貸款貼息力度,加強聯貸聯保機制研究,促進產業鏈條間的互幫互助,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高;引入貸款保險措施,探索以產品抵押的方式,不斷破解農業貸款制約瓶頸,增強現代農業發展資金保障能力。探索財政托底農業保險機制,因地制宜開設險種,使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政策性”不斷得到體現、“保險性”不斷得到發揮,不但要使農民樂意接受,更要使保險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發揮更好的保障作用;要致力盤活存量農保資金作用,充分激活農業保險資金績效,使農業保險的惠及率更高、更廣、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