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朱利江 /江蘇省常熟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發展合作農場 推進規模經營
張建華 朱利江 /江蘇省常熟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江蘇省常熟市古里鎮塢坵村共有農戶950戶,農業人口3774人,其中農村勞動力 2003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4529 畝,稻麥種植面積為3580畝。2009年以來,村里為了更好地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和提高農業服務水平,分別成立了塢坵米業、農地股份、農機服務、農村勞務等專業合作組織,取得了較好效果。2013年,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將四家合作社和部分農戶聯結起來,成立了常熟市塢坵村級合作農場,土地經營面積達到1530畝,實現了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的聯合與合作,積極探索農村承包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新途徑,有效地提升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一)實行分區域包干的經營方式。塢坵村是由原沈閘、童王、雙廟和塢坵四個行政村合并而成,考慮到方便農事管理和農忙季節便于聘用臨時工等因素,從合作農場成立之初,就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采取分區域包干的方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即將1530畝種植面積分為5個區域,選聘5個具有較為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責任性較強、年齡不超過60周歲的合作農場成員擔任區域生產管理者,平均每人承包管理300畝左右,主要包干產量和田間生產管理費用:核定小麥產量為600斤/畝;水稻分種類及品種定單產,常規品種為1100斤/畝,優質品種為950斤/畝;管理費用為每年每畝200元。同時,核定管理人員的基本報酬為每畝90-100元(管理面積超過300畝的為90元/畝)。包干管理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肥藥使用以及田間管理都必須符合技術操作規程,由村委會委派一名原村書記對生產過程中的用藥、用肥以及田間管理情況作經常性的檢查考核,確保農場的生產管理水平。
(二)采取績效掛鉤的考核辦法。為充分激發和調動區域管理者的責任心、積極性和主動性,合作農場采取績效掛鉤的考核辦法,將管理人員的報酬收入與農業生產效益相掛鉤。按照農場核定的產量,超產部分對區域管理者各按超產金額(按照當年國家收購價折算)的50%進行獎勵;因責任心不強、管理不善等人為因素造成減產的,則對管理者按減產部分的50%從基本報酬中進行扣除。同時,加強生產成本核算管理,凡購買生產資料均由村委會委派人員進行確認,年底統一核算生產成本。績效掛鉤的考核辦法,極大地調動了管理者的積極性,在較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理者收入。據測算,每個管理者年收入均在8-10萬元左右,其工作責任心得到進一步增強,為合作農場創收增效和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形成了產加銷一體的農業經營體系。為提高農場經營效益,延長農業產業鏈,合作農場在市、鎮兩級支持下,投資60多萬元,購置了一套稻米加工設備,年加工能力達到5000噸;建成糧食倉儲、曬場和生產用房面積5500平方米;擁有糧食烘干設備1臺套,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現代、高效的“產、加、銷”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體。同時,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目前已擁有“塢坵”“白禾”兩個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產品主要銷往蘇州及常熟本地。通過深加工和品牌培育,有效地提高了產品附加值。2015年合作農場純收入達到146萬元(包括各種政策性補貼)。
一是農業生產效益明顯提高。合作農場特別是村里的各種合作組織尚未成立之前,農戶由于分散經營,農業生產效率較低。通過成立合作農場,將農戶承包土地實現集中連片管理,共同經營,農場1530畝土地常年管理人員不到10人,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2015年農場水稻平均畝產常規品種達到650公斤,優質品種平均畝產達到550公斤,農場畝均純收益達到960元。
二是農民收入得到持續增長。隨著合作農場經營效益的提高,不但使農場務農人員的報酬有了明顯增加,也使全村村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實惠。農戶將土地流轉給農場,在獲得較高的土地流轉費之外,年輕農民可以安心務工或從事其他經營增加收益,年齡較大的農民可以通過為農場務工實現增收,2015年農場共發放臨工費用20多萬元。同時,合作農場還每年給每戶村民發放50斤的優質稻米優惠供應券,2015年共發放1000多張共計5萬斤左右,優惠幅度達10萬多元,并給每位70歲以上老人每年發放大米20斤共計1.2萬斤,讓村民共享合作農場發展成果。
三是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農戶承包耕地的有效聚集和連片規模經營,有效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網、路成框、樹成行”的標準農田。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合作農場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操作,擁有插秧機26臺,聯合收割機7臺,中拖1臺,新型植保機6臺,育秧流水線7條。農業科技不斷進步,新品、優良品種種植率達到70%以上。合作農場形成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機械化耕作,提升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啟示之一:發展合作農場,形成較大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塢坵村合作農場的建立,改變了農業種養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營規模偏小,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現狀,通過合作社之間、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聯合,實現了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的合作經營,目前塢坵合作農場自主經營面積已達1530畝,設想到今年底達到2000畝。隨著經營面積的逐步擴大,塢坵合作農場的農業裝備設施不斷完善,并注重農機與農地的結合,初步實現了農業生產耕作全程機械化,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塢坵合作農場的成功實踐證明,較大的農業經營規模,是不斷提高農機化水平和實現農業科技進步的前提條件,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
啟示之二:加強合作農場內部管理,建立較為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是提高農場經營效益的關鍵。常熟市的村級合作農場,最主要的特點是一般由集體統一經營,但如果僅僅是由集體統一經營,不采取能夠充分發揮和調動各方積極性的管理模式,也就不會產生出良好的經營效益,甚至重走大集體的老路。塢坵村實行分區域包干的經營方式和“核定產量、成本核算、績效掛鉤”的經營手段,有效地促進和調動了生產經營各方的積極性,農場1530畝經營土地除承包管理者外,常年用工僅有3人,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經營效益明顯高于其他合作農場。同時,合作農場還應建立起合理的分配機制,本著共贏共享的原則,在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和擴大再生產所需資金后,將農場取得的部分經營效益進行分紅,讓全體成員進一步支持合作農場的建設和發展。塢坵合作農場的管理模式,為全市合作農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值得借鑒。
啟示之三:注重市場開發,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形成較為廣泛的農產品市場網絡體系,合作農場才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塢坵合作農場由于受條件限制,市場銷售環節較為薄弱,導致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大米加工設備僅有20%的利用率,影響了合作農場的進一步發展。從常熟市面上情況來看,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市場銷售方面的問題。為此,需進一步加強對合作組織的幫助和支持。鼓勵合作組織加強質量、品牌建設,走品牌興農之路,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積極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培育一批質量高、品牌效應好、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支持和幫助合作組織加強與超市、龍頭企業、城市社區等實現“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大力支持合作組織探索開展網絡銷售,發展電子商務,拓展市場銷售渠道,提高市場覆蓋率,為合作組織的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