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摘 要:朗讀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教學重點,朗讀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朗讀習慣,讓學生從小熱愛語文,喜愛朗讀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為此,要優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099-01
朗讀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教學重點。語文標準指出:“小學語文各個階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因此,研究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現狀與對策很有必要。
一、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作用
作為語文能力形成的起步階段,朗讀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已成為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和方式,也是兒童言語能力的具體表現。
各版本小學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大都文質兼美,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學生可以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受到熏陶感染;可以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積累語言,使字、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他們的語言倉庫;還可以鍛煉他們用語言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提高聽、說、讀、寫的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而教師也能通過學生的朗讀,檢查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
由此可見,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讓學生從小就熱愛語文,喜愛朗讀,確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朗讀教學模式單一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主要的教學模式是是“填鴨式”,即“講問教學”。在一節課有限的四十分鐘內,學生的讀書的時間就被擠掉了,有時候甚至沒有,朗讀教學往往只是一種形式,來去匆匆,沒有實質的效果。
2、朗讀教學目的不明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提問學生閱讀,A同學讀完B同學讀,教學課堂看著似乎很熱鬧,但是在讀書之前沒有明確的要求,在讀書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指導,在朗讀之后更是沒有及時的評價,只是單純的“讀書”,是為了“讀”而“讀”,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是被動的,沒有用心沒有自己的感情,讀書只是“有口無心”的念經,朗讀教學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明確的目的與計劃,朗讀教學只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可有可無的形式。
3、朗讀教學閱讀對象狹窄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學生朗讀往往只是關注尖子生,成績一般的同學沒有朗讀的機會,沒有發揮自身的特點的機會,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機會的情況下,語文朗讀教學的質量不會得到提高,學生學習的機會的均等性得不到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會受到極大的削弱。
4、朗讀教學指導機械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教學的時候,只是一味的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或者讓學生將某一人物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讀出來,但是在閱讀課文之前生字生詞,主旨大意,思想感情沒有具體的明確的分析。
5、朗讀教學評價方式單調
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言比較單調,不能夠起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教師低于學生的閱讀評價往往就是“讀的比較好”、“讀的比較認真”,這些評價語言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勝心,相反,往往會削弱學生去朗讀,去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小學低年級朗讀教學的優化
如何解決低年級朗讀教學的上述問題、落實以讀為本,優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筆者作了如下嘗試。
1、整體感知,自由朗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設計。因此,閱讀教學首要的是整體感知。依據學生對新異知識特別感興趣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新課伊始,可以在要求學生正確讀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從而激發他們饒有興趣地去朗讀課文。如教學二年級第二學期《徐童保樹》一課時,板書課題后可引導學生讀題質疑:徐童是個什么樣兒的人?“保樹”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要“保樹”?怎樣“保樹”?保的是怎樣的樹?……問題提出后,布置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適時提出閱讀要求:(1)借助拼音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請多讀幾遍。(2)邊讀邊思考前面小朋友提出的問題,并試著幫他解決。學生此時按要求進行的自由朗讀,既有對生字新詞的感知,又有對課文的初步了解。在教師指導下若長期如此訓練,學生就會形成從整體上著手邊讀邊思的良好閱讀習慣。
2、抓住重點,理解朗讀
低年級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是一個個飽含知識的載體。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把這些知識細細地全部消化、吸收,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因此,應大力提倡一課一得,即要讓學生每節課真正有一點實在的收獲,哪怕是一個詞語,一句話的含義,一段課文的背誦,或者一種好的學習方法,都應該抓住閱讀的重點,啟發學生進行理解性朗讀。
3、回歸整體,品味朗讀
通過自由式朗讀和理解性朗讀,學生對課文內容己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這時的理解是零碎的,要真正達到口誦心惟,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理解,即在總結全文的基礎上,進行再一次的整體性朗讀,如齊讀、分角色讀等,那樣學習的效果會更好。如學完《鴻鵝》一課,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捕魚前漁人坐在船尾悠然自得地吸煙,鴻鵝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的寧靜,捕魚中鴻鵝不斷鉆進鉆出、跳上跳下地捕魚,漁人都要忙不過來的熱鬧,以及捕魚結束后漁人駕船歸去,湖面又恢復平靜的恬靜幽美。三個場景,雖各不相同,但卻同樣能帶給人美的感覺。
這時的品味朗讀不用花很多時間,卻能把學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失為兩全其美之法。
參考文獻:
[1] 錢 莉.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大,2010.
[2] 朱曉零.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J].才智,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