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
摘 要:語文學習的心態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學習興趣問題一直是語文教育中關注的熱點。學界通常都從社會環境等外部因素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換個角度,我們從語文自身內部因素來考慮,將文化背景與整個語文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時,更好的研讀文本,在文化熏陶的氛圍中,培養自身的學習興趣,了解傳統文化和經典名著,做到自省自悟。
關鍵詞:心態;興趣;文化背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17-01
著名的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特殊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音調。”我想,蘇霍姆林斯基這里所說的“琴弦”恐怕就是學生面對一門課程時的心態了吧。學習心態,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對于學習積極性的高低起著重要的作用。健康、良好的學習心態,對于語文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影響語文學習心態的傳統認識
語文,母語學習的學科,漢語傳承的課堂。對于語文學習的心態問題,傳統上認為,不良的學習心態一般是由語文學科本身的特殊性,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不科學的應試形式,學校不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厭師”加重了厭學語文的情緒,以及家庭教育的偏失等原因造成的。另外,有一些成績很優異的學生,他們自我控制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強,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是理工科方向的,與語文關系不大,覺得語文成績一般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語文,李金華老師在其的論文中就指出語文學習的功利性讓“語文無用”論流行于校園。 在尋找了外部原因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從語文自身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二、影響語文學習心態的新思考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文化背景與文本層面
單純從文本層面來講,教師在講授一篇新的課文時對于作者背景的介紹,作者寫文章時時代背景的介紹,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教師對于相關背景文化的介紹實際上是在幫助學生建構一個他們可能很陌生的時代、文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理解文章背后的意義。例如,像《最后一課》這樣的文章,如果學生對于作品的文化背景沒有充分的認識,那么學生對于老師的講解自然會感覺到陌生和無味,更別提學習興趣了。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學習者消極被動的機械累積過程,而是一種主動建構過程;學生是信息生成、意義建構的主體,教師則是意義建構的協助者、引導者。”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蔣光明先生的觀點,學習一下如何更好的將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給同學們。他把語文背景知識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說明性背景知識,指作者的介紹、寫作時代的背景、寫作風格等;第二類為注釋性背景知識,指有關語段中涉及的史料、格言、歷史事件等;第三類為該作家的相關文章,如學習海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以讀她的《沒有眼睛能看到》作為對比性背景知識。 語文課程中的文本研讀離不開文化背景的介紹,文化背景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如果教師對于那些離學生生活時代、地帶遙遠的作品的單純解讀,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海市蜃樓,老師說的再美學生也很難真的感受到。
2、文化背景與整個語文學習
從文化層面來講,文化背景是溝通語文與學生文化認同感的橋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于文化背景的相關涉獵,不僅可以讓學生剛好的理解課文,更可以然他們在學習的同時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文化的認同。例如,學習《香菱學詩》和《出師表》這樣的課文,我們應該讓學生們先回去自己閱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讓他們了解名著和歷史,在課堂上充分的討論和研究課文的內容,講講自己對于名著的看法。名著《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中一個“空前絕后的小說藝術高峰”。語文充滿人文色彩,是我們內心的一泓清泉,其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名著。閱讀名著,會讓我們體驗到人文的關懷,愛的溫馨,情的涌動,美的震撼。名著雖經過歲月滄桑而依然閃爍奪目的光彩,似陳年佳釀,愈久愈純。近些年來提出的陶冶性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重視文化背景在語文教學中作用的表現。
三、文化背景對語文學習心態的影響
文化,作為一個精神層面的教科書,無論是在具體的課文中還是貫穿于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它都必然處于一個不可忽視的地位。它于無形中默默地影響著學生學習語文的心態,讓學生從被動的學轉變為主動的學。學生在“‘讀字當頭、問字當先、讀思并重、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中,構建起‘問題意識、研究意識、批判意識和創新意識”。 葉圣陶先生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 只有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自由表達,反省自悟,才能在提高成績的同時,培養學生終生受用的學習能力。讓語文煥發出它作為文化母體的獨特魅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學習語文的心態。
參考文獻:
[1] 曹明海主編.語文陶冶性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張春新.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