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中華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國際分校)
小舞臺演活大歷史
——淺談歷史課本情景劇在教學中的作用
顏中華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國際分校)
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強調:“要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應該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那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呢?筆者以為,歷史課本情景劇是實現這種轉變的重要方法之一。
歷史課本情景劇,指的是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引導或協助學生以歷史課本內容為依據、以教室為舞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單的情節再現課文知識點的一種課堂藝術表現形式。這是一種很好的直觀教學手段,它能使學生在親自體驗歷史的過程中,消除對歷史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得到強化。用小舞臺演活大歷史,這種歷史課本情景劇在歷史教學中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歷史充滿著魅力,在幾千年的歷史舞臺上演繹了一幕幕豐富多彩、扣人心弦的話劇。然而歷史的魅力并不等于歷史課的魅力,無需諱言很多學生對歷史課并沒有好感。歷史是由無數精彩而鮮活的細節組成,然而教科書受篇幅影響,往往言簡意賅,提綱挈領。教師的課堂教學如果只局限于教科書,某年、某月、人物、地點,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評價,生動的歷史變成一個個知識點的框架,失去鮮活的生命力,缺少讓學生感動的氛圍,又如何讓學生感受歷史的魅力,提高人文情感呢?
因此,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有必要把生動翔實的歷史情節展現給學生,通過編演歷史課本情景劇來營造引人入勝、生動鮮活的歷史氛圍,如歷史人物的特寫、歷史情節的補充、歷史場景的渲染、緊張的戲劇沖突等精彩情景,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走進歷史、體驗歷史、融入歷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增強歷史課堂魅力。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時,我組織學生編演了一段情景短劇:
時間:1894年夏
人物:李鴻章、慈禧太后、左寶貴、葉志超等人
地點1:坤寧宮西暖閣
旁白:19世紀末,經過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國力大盛。為了解決國內各種復雜的矛盾,侵略成性的日本統治集團把魔爪伸向了他昔日的老師——中國。發動了一場旨在侵吞土地,掠奪財富的罪惡戰爭……
李鴻章:啟稟太后,中日開戰,前方戰事吃緊,海軍衙門上來奏折,要求增加海軍軍費,以供戰需。
慈禧:哦,那就撥一些過去吧。
李鴻章:是,可前一時期,各國賠款剛付清,所以國庫緊張萬分,海軍大臣懇請……懇請……
(李鴻章猶猶豫豫,吞吞吐吐,面帶難色)
慈禧:懇請什么呀?
李鴻章:懇請太后把辦60大壽慶典維修頤和園的費用暫時移挪一用?
慈禧:什么?(把瞇著的雙眼猛睜開)要挪掉這筆銀子!哼!(站起,來回踱步,后背對李鴻章站定)我好不容易辦個壽宴,現在竟打起我的主意來了!告訴他們不可能,今天誰讓我不高興,我以后讓他一輩子不高興!(滿面怒容)與日本之戰,能和則和,我可不要到時讓我沒了好興致!
李鴻章:是,太后,臣一定照辦!(緩緩退出)
地點2:天津北洋大臣衙門議事廳
李鴻章:各位將軍,中日雖然交戰,但是,仍然要以和為貴,國際友人正在幫我們調停,能不戰最好不戰。當前我方,應先定守局,再圖進取,更何況過些時日老佛爺就要搞“萬壽慶典”。在這個節骨眼上,我們可不要壞了她老人家的好興致啊!
左寶貴、葉志超等人:是,中堂大人!(齊聲)
由于學生計劃周密、準備充分,表演時語言精練,感情投入,對歷史人物模仿的惟妙惟肖,使已經逝去了的歷史重現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觀看過程中同學們掌聲不絕,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在學生對史實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認識之后又進行相互提問和解答。學生在主動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中,學習和探索了教材中的主要問題。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了課堂實效,讓學生充分感受歷史課的魅力。
課本情景劇從編劇、道具制作、服裝、化裝、背景布置、排練、多媒體軟件的設計、問題的設計到演出,實際就是一次藝術實踐。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各小組職責明確、密切配合。為了編寫出好的劇本,編劇組的學生查閱了大量資料和有關書籍。對臺詞字斟句酌,對人物的發型與衣著反復推敲。道具組的學生為了使場景更加逼真,甚至自掏腰包購買一些必需品。演出組的學生認真揣摩劇本、分析人物,一次次的排練、一次次的改進,占用了大量吃飯和休息時間,真正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問題設計組更是絞盡腦汁,不放棄任何疑點,并向全班學生發放問卷征集了大量既有新意又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釋疑組學生也毫不示弱,他們通過圖書館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并請教了相關學科的老師,以應對問題設計組學生的發問。學生的參與熱情之高,對于問題的認真與執著,以及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是我在以前所沒有見到過的。
通過這次活動,我終于認識到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作熱情一旦被激醒后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力量!學生在參與中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他們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欲望、創造的快樂被充分調動,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理念。
“思維自問題始。”只有在思考中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歷史教學的最終歸宿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角色表演只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種手段。表演結束后,利用問題設計進行引導或將學生注意力從劇情引導到課堂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才有利實現學生對歷史理解的升華。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有層次,有梯度,要有意留給學生質疑和釋疑的空間。在情景內容的創設中必須要考慮情景要與問題有機結合,“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思考”“具有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功效”。
為了充分利用情景劇引導課堂教學,我和問題設計組的學生一起精心設計五個問題:
1.請問這場戰爭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它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
2.李鴻章為什么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
3.清政府為什么在一開始就定下了求和的基調?如果清政府不一味求和能否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能否最終打敗日本的侵略?
4.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最終原因是清政府避戰自保的求和方針,但在戰爭過程中仍然出現了左寶貴、鄧世昌等一批英勇殺敵血戰殉國的將領,二者是否存在矛盾?
5.當時的中國有4億人口,95萬軍隊,進行的又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而日本只有29萬軍隊,且后方遙遠,供給不便,進行的又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可是為什么清政府還是失敗了呢?
這些問題是圍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失敗的原因而展開的,這些問題涵蓋了不同知識點,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設計。有的是考查基礎知識,學生可以聯系課本知識,觸類旁通。有的是帶有一定的探究性、甚至是有一定思維深度的,這些問題學生在書本上是不能直接得到答案的,他們必須結合情景劇的內容進行思考、探究,問題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獨創性。通過提出問題,便于學生從劇情內容獲取系統知識,將書本知識轉化成實際能力,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論從史出”,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充分感受歷史魅力。
英語歷史(history)一詞與故事(story)相近,歷史的靈魂是故事,沒有故事的歷史,就像一個沒有軀體的靈魂。小舞臺演活大歷史,作為歷史教師,如能恰當地運用歷史課本情景劇,在歷史課堂上展示一個豐富多彩的生動有趣的歷史,就能使學生走進歷史、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從而真正感受到歷史課的魅力。總之,歷史課本情景劇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只要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巧妙創設,靈活運用,它一定能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于友西,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法(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家范.感受歷史智慧是一種愉悅:談華東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的編寫[J].基礎教育課程,2006-11.
·編輯 孫玲娟

思考:(1)橡皮為什么會被彈起?
(2)鋼尺彎曲程度越大,將小球彈起的高度越大,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思考:橡皮被彈起說明鋼尺具有彈性勢能,1和2位置導致橡皮彈起高度不同,說明兩次鋼尺具有的彈性勢能不同,并且是在2位置的能量大,而1和2的區別是鋼尺的彈性形變不同。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彈性限度內,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物體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2.彈性勢能在生活中的應用
(1)彈弓上的橡皮筋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子彈”就射得越遠。
(2)發條上得越緊,彈性勢能越大,鐘表走得時間越長。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圖片幫助學生加深對彈性勢能大小的理解,用機械鐘表發條模型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發條,因為很多學生沒見過發條。
PPT展示圖片:網頁新聞高空墜物傷人事件。
引導學生理解:被舉高的物體同樣具有做功的本領,叫重力勢能。
1.提出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
3.實驗器材:沙坑、壓力小桌、三個質量不等的木塊。
4.設計實驗:本實驗設計全部交給學生,小組討論后上臺展示。
(1)探究重力勢能與物體質量有關
設計思路:控制木塊高度不變,改變木塊大小,比較木塊重力勢能。
進行實驗:用大小不等的木塊,三次從相同高度釋放,比較小桌下陷深度,下陷深度大的說明該木塊重力勢能大。
學生總結:重力勢能與物體質量有關,高度相同時,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2)探究重力勢能與物體高度有關
設計思路:控制木塊質量不變,改變木塊高度,比較木塊重力勢能。
進行實驗:用同一木塊,三次從不同高度釋放,比較小桌下陷深度,下陷深度大的說明該木塊重力勢能大。
學生總結:重力勢能與高度有關,質量相同時,高度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可以同時具有動能和機械能。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