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用教材學,而不是學教材
——淺談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
李玲
(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很多同學遇到了困難,課本上的知識點并不難理解,知識框架也很清楚、條理,但是做題總是答不到點上,得分也很低,課本明明背得很熟,在做題時,把課本上的知識寫上也是得分低,所以很多學生就覺得考試不考課本的知識,抱怨地理課本上的知識沒用。其實高中地理的課程標準把培養未來公民的地理素養核心作為目標之一,而高考地理的命題過程中往往把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規定的考點內容作為試題的明線,而命題考查的解決地理問題能力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則是試題的暗線。如果只是把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死記硬背,而沒有注重地理學科素養的提升,很顯然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也不能在高考地理中取得很好的成績,所以要用教材學,而不是學教材。
教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什么是地理學科素養?地理學科素養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是什么”,這是最基礎的,例如,地球是圓的(旋轉橢球體);第二層次是“為什么”,例如,地球為什么是圓的;第三層次是“怎么用”,例如,地球的形狀對生產生活產生哪些影響。地理的學科素養從哪里來?怎么去提高?高考命題的特點有以下幾種:(1)注重對知識的應用。(2)變對知識的直接遷移運用為遷移情境,在新情境中的應用,凸顯對地理環境整體性思維的考查。(3)以某區域為背景,以知識體系為主線,層層遞進的縱向命題方式,命題的難度較大,區域圖承載地理信息,作為命題的切入點。(4)題目閱讀量加大,利用圖文承載了海量信息。(5)試卷中出現景觀圖。(6)繼續關注傳統熱點和重大新熱點。(7)開放性題目成為常態試題。(8)繼續關注傳統熱點和重大新熱點。熱點問題由原來被時政捆綁,到自由反映本學科知識的利用前沿。
高考地理的命題均以基礎知識為依托,突出對地理學科素養的考查,體現了課程改革的要求。以一道高考題為例:(2016江蘇)住宅的環境設計特別關注樹種的選擇與布局,不同樹種對光照與風有不同影響。下圖為華北某低碳社區(40°N)住宅景觀設計示意圖。讀圖回答9~10題。

9.僅考慮陽光與風兩種因素,樹種與房屋組合最好的設計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為保證冬季太陽能最佳利用效果,圖中熱水器安裝角度合理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這組試題,以“住宅的環境設計”為探究主題,以“低碳生活”“利用優勢資源”“改造不利環境”為基本理念,以華北地區為區域背景,考查學生對“我國氣候的分布以及特征”“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指導學生重視人地協調,體驗知識在改善生活中的作用,嘗試改善居住環境。這些正是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考查。
(1)“刷題”代替“復習”,通過大量的題目,形成了一定的應試技巧和片段的地理原理,但離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相距較遠,即偏離了地理的“理”。(2)“填鴨”而不“反芻”。老師反復講,學生拼命地記,老師很累,學生很拼,但學生掌握的依舊是教材或教師的知識,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更沒有變成自己的知識,這就是很多學生經常抱怨的“老師我都背過了,就是不會做題”。學習不能脫離教材,教材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文科生之所以出問題在于記住了很多問題而不理解,這就很好闡釋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3)重構建“知識體系”而不“實際應用”。和刷題相反,重視地理原理的掌握,而不實際應用也是不可取的。
(1)加強對地理主干知識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利用教材案例構建思維模板。(2)梳理—構建知識體系,是高三復習的重中之重。首先,看目錄回顧內容需要記憶來支撐,在學生的所有能力中記憶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記憶需要眼光離開課本,需要“仰而思”,是理解后的背誦。“仰而思”還包括對教材知識的深化與運用。其次,復習自然地理,需要繪制自然地理原理圖。通過這些原理圖的繪制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些地理規律、原理的形成及應用。(3)復習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重在闡釋區位因素,了解區位因素的類型、特征及影響,人文地理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采用案例教學,應該從案例中提取共性的知識——區域發展的條件、發展方向、存在問題、解決措施等,而不是學習案例本身。
地理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形成“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人地協調觀念、環境倫理觀、科學的人口觀和資源觀,形成較高的地理學科素養。運用正確的“人地觀念”審視人類自身的各項活動,關注人類的命運和人類的終極價值,使學生成為對環境對未來有強烈責任感的現代公民。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以課本為基礎總結與提高,做到用教材學,而不是學教材,這樣才能真正地學有所用,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科素養。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