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陳曉蕾 姜喜雙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 葫蘆島 125105)
高校黨組織與大學生黨員之間和諧心理契約的構建
劉娟 陳曉蕾 姜喜雙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 葫蘆島 125105)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高校基層黨組織承擔著為黨輸送新鮮血液和先進力量的重要職責。從心理契約視角創新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通過構建高校黨組織與大學生黨員之間的和諧心理契約,增強高校黨組織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強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的實效性,推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向前發展。
黨組織;大學生黨員;心理契約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在當前變動的社會結構和多樣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下,對基層黨組織工作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高校作為黨員發展培養的一個重要陣地,高校基層黨組織承擔著為黨輸送新鮮血液和先進力量的重要職責,大學生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發展。心理契約原最初被用于組織管理學中來描述組織中的人際關系和互動狀態,它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多種渠道建立個人和組織間的相互信任和配合。盡管心理契約的提出是針對企業組織的,但對于高校黨組織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構建高校黨組織與大學生黨員之間的和諧心理契約,有利于增強組織感召力和凝聚力,發揮大學生黨員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黨員得到更好的發展,推動我國高校黨建工作進一步向前發展。
(一)心理契約的概念
“心理契約”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Argyris在《理解組織行為》一書中提出來的,他用“心理性的工作契約”來描述“一組員工與其工頭之間的關系及對這種關系含而未宣的理解”。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E·H·Scheming在《職業的有效管理》書中提出“心理契約”這個名詞,他認為心理契約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目前,結合心理契約概念的發展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將心理契約理解為當事人并未通過某種顯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確地進行意思表達,但卻通過各種心理暗示的方式,使雙方相互感知并認可各自的期望,進而形成的一套隱形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二)心理契約的特點
第一,主觀性。心理契約是主體之間對于相互責任的認知,而不是責任這一客觀事實,它帶有主觀判斷的成分,表現出顯著的主觀性特征。契約主體對心理契約的認知受個體認知水平、成長背景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可能會造成心理契約與雇傭契約內容的不一致,也可能與其他人或第三方的理解與解釋不一致。
第二,隱蔽性。心理契約是主體之間對彼此的一種心理期望,它沒有明確的文字表述及口頭說明,而是通過各種心理暗示的方式,使雙方相互感知并認可各自的期望,進而形成的一套隱形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故而具有隱蔽性。
第三,動態性。正式的契約一般是不易改變較為穩定的。心理契約由于其主觀性,內容和表現形式會隨著契約主體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處于一種不斷變更和修訂狀態。動態性是心理契約區別于其他契約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而言,人們在一個組織中工作的時間越長,心理契約所涵蓋的范圍就越發廣泛。在員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中,相互期望和責任的隱含內容也就越多。
第四,雙向性。心理契約是組織與成員的雙向關系。一方面反映出員工對自己在組織中的權利、發展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是組織對員工在忠誠與責任方面的期望,這種雙向性說明了契約雙方在心理契約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一)高校黨組織與大學生黨員之間和諧心理契約構建的必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加上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相互滲透、相互碰撞,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大學生黨員作為有活力的青年人,在這樣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容易受到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沖擊,表現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面對新時期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和國內外形勢,高校黨組織在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方面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如表現出傳統教育多創新教育少、灌輸式教育多自我教育少、理論教育多實踐教育少、普遍教育多分層教育少等問題。同時由于學生黨支部對大學生黨員日常的教育培養缺乏有效地監督和考核機制,放任大學生黨員自我發展、自我教育,從而影響了高校學生黨員培養教育質量和高校黨建工作的發展。
(二)高校黨組織與大學生黨員之間和諧心理契約構建的可行性
心理契約是一種無形的、不受法律保護的契約形式,它有很強的激勵效果。心理契約的根本點是以人為本,通過多種渠道建立個人和組織間的相互信任和配合。大學生黨員與黨組織之間存在著感知、認同和期待的心理契約。大學生黨員往往知識水平和自尊水平都比較高,他們期望得到組織的認可、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以及自我實現,他們對自我能否得到尊重和認可,自身的權利能否得到保障有較強的感知度。良好的心理契約是大學生黨員和黨組織之間的心理紐帶,可以滿足大學生黨員較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在高校學生黨支部與大學生黨員之間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約,隱形的心理契約像一張看不見的網把大學生黨員和黨組織包裹在其中,從而提高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滿意度和情感投入,使黨組織和大學生黨員在良性的互動中保持和諧、穩定的關系,提高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提高大學生黨員的能動性和積極性,使大學生黨員能夠自覺地將個體的發展充分整合到黨組織的建設中來。
(一)把握心理預期,構建心理契約基礎
從心理契約的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契約是契約雙方對對方一系列的心理期望的集合,它是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而期望則是建立起有效心理契約的關鍵部分。對于高校黨組織而言,要把握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心理預期,積極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將其轉化成心理契約中的責任關系,同時尋找和這類責任相匹配的行為方式。大學生黨員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與認可黨組織,才能增強自身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黨組織對大學生的期望可以歸納為:志愿入黨,跟著黨走,對黨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對于大學生黨員而言,對黨組織的期望可歸納為:良好的黨建環境、豐富有趣的黨組織活動、安全與歸屬感、對個體的回饋、價值認同、培訓與發展的機會、了解或加入黨組織。
(二)建立共同愿景,強化心理契約意識
彼得·圣吉認為:“共同愿景不是一種想法,它是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它滿足人們能夠歸屬于一項重要任務、事業或使命的內在渴望。”高校黨組織與大學生黨員之間通過構建共同愿景,將大學生黨員個人發展目標和黨組織的發展方向契合到一起,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將黨員個體的動機整合成為組織的整體動力,達到二者之間的平衡,強化心理契約的意識。在構建共同愿景的過程中要注意:一要符合當代大學生黨員的價值觀,與學生在心理上引起共鳴,才能統一思想和行動,激發學生的熱情和智慧;二要具有挑戰性,激發學生的進步動力和更高追求,讓學生有更廣闊的才能發揮的空間,提高學生對組織的心理認同;三要結合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防止由于目標過高受挫而打擊積極性,以短期目標的實現來激勵學生慢慢實現長遠目標。
(三)加強溝通互信,順暢心理契約路徑
由于心理契約的內隱性,它以隱形的方式調節著高校黨組織與大學生黨員之間的關系,并處于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中,契約雙方的交換關系不像經濟交換具有及時性,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保持信息暢通,實現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高校黨組織要努力探索有效溝通的方法和途徑,不斷了解大學生黨員心理需求和心理期望的變化,認識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存在的問題,而大學生黨員通過有效地溝通也可以全面了解黨組織的期望。如通過公告欄、網站、微博等正式溝通渠道及時發布相關信息、開展教育活動,通過日常黨支部活動、個體談話談心、自媒體交流等非正式溝通渠道進行溝通,以學生的視角和思維向學生傳遞教育內容。同時無論采用何種溝通方式,都應重視雙向溝通并及時給予反饋。另一方面,當出現心理契約違背時,可以通過有效溝通得到對方的理解,促使雙方心理契約的修復與重構。
(四)進行柔性化的情感教育,優化心理契約關系
大學生黨員是學生中的優秀者,他們有較強的組織觀念和紀律觀念,一般情況下都能服從組織安排,對于大學生黨員如果一貫采用剛性管理,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柔性化的情感教育作為文本契約剛性管理的一種補充方式,強調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在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的前提下,對大學生黨員中采用柔性化的情感教育,黨組織更多地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待和對待學生,施與情感關注,處處關心、尊重、理解、信任學生,讓大學生黨員感受到黨組織的細致關懷,增進與黨組織的感情,對黨組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優化心理契約關系,促進大學生黨員充分發揮特長、鍛煉能力、豐富思想認識,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推動組織的進步。
(五)營造良好的組織文化,完善心理契約環境
心理契約與組織文化關系密切,組織文化影響著心理契約的存在方式和具體內容。良好組織文化是一劑無形的催化劑,將組織對成員的期望內化成個體需要,將成員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好品質凝聚同化成為一種隱形的行為準則,真正實現個人發展和組織目標的雙贏。高校黨組織是大學生黨員的第二個家,作為組織者和教育者,應重視營造以人為本的組織文化,貫穿為大學生黨員成長成才服務的思想,把真正尊重、理解和關心大學生黨員作為首要原則,增強大學生黨員的主人翁意識、集體意識和責任感,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要樹立豐富多元的組織文化,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組織活動,增添黨組織的生機和活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兼容并包學生的個性與需求,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并實現學生的價值。
(六)提升黨員素質能力,確保心理契約成效
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中的優秀者,他們渴望自我成長,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高校黨組織對大學生黨員進行教育培養的關鍵要素是提升大學生黨員的素質能力。黨組織要建立以能力發展為心理契約價值取向的運行機制,為大學生黨員提供不斷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讓大學生黨員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能力,這也是落實學校育人目標的重要體現。在培養教育過程中,高校黨組織要注意創新豐富培養方法和培養形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典與特色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利用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專題報告、觀看影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式,激發大學生黨員的激情與智慧,使大學生黨員的能力得到真正提升,也使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更加強大,達到黨員目標和組織目標的共同實現,確保心理契約的實施質量。
[1]馬東利.新形勢下大學生黨員培養模式的探索[J].學理論,2010(10).
[2]劉磊.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培養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李林.心理契約理論視角下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4]陳匡明,鄭亞楠,張小健.心理契約應用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12(12).
[5]李書華.提升大學生黨支部感召力、吸引力的方法探索——基于心理契約的管理理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7).
責任編輯:徐芳
G641
A
1674-1676(2016)05-0106-03
2015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思政專項)(L15CSZ012);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課題(LX2016Y096)。
劉娟(1986-),女,四川眉山人,法學碩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陳曉蕾(1983-),女,遼寧錦州人,教育學碩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講師。姜喜雙(1981-),女,遼寧丹東人,管理學碩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