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
?
生態(tài)的主張智慧的課堂
■蔡明
陳芳是生態(tài)語文團隊的核心成員。
她堅持“傾聽+對話”的主張,就是以生為本,就是尊重與關愛每一個學生,了解和走近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學情,以便組織和落實為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關心、對每一個學生都有意義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堂對話。
而陳芳老師的“對話”主張,正是新課程背景下,許多老師的主張。但在陳老師這里,做得更為生態(tài)。她是在“傾聽”之后的“對話”;她不灌輸,不“師道尊嚴”;她民主、平等、溫和,春風化雨,循循善誘;她注重課堂的生成,與學生在圍繞文本的對話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進而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
這里提供的一堂課,如果從常態(tài)的評課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說:《阿里山紀行》是美學家吳功正的一篇游記作品。如何挖掘出這篇游記的文本特質,走進美學大師的游記文學,感受和學習滲透在寫景狀物中的審美品質,是教學本文的一大挑戰(zhàn)。同時,這也是一篇文本較長的游記,在初二年級教學,且是一個課時教學,取和舍,也是對教者的一大考驗。
應該說,陳芳老師接受了挑戰(zhàn),也經受了考驗。這堂課無論是從教什么角度的取舍來看,還是從如何教角度的設計來看,都是可圈可點的。抓牢文眼句“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備課鉆研,深掘文本,找出隱藏在優(yōu)美文字背后的美學意境,選擇兩個精彩畫畫作為切入,讓學生在品讀中感受“寫實、傳神、妙悟”有機結合且層層推進的意境表達藝術,收到了讀景讀神讀境的美的享受。
品讀中適時引入的常建的詩、宗白華的美學觀以及結尾處愛米兒的“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境”的名言,為理解和品讀提供了依據,也為審美品質的培養(yǎng)提供了豐富的礦藏,開拓了學生的視界。特別讓人興奮的是初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組織下,對于“靜謐的原始森林”和“神木”的品讀,不只是視角令人耳目一新,更在品讀的深度上讓人嘆為觀止。
結合陳芳老師“傾聽+對話”生成語文課堂的“精彩”這一教學主張來看,這是一堂充分體現教學主張的課,更是智慧地體現教學主張的精彩課堂。
1.智慧的對話,不放過每一個語文常識。課堂伊始,老師便有親切的三小問,其實,正是在做學情調研,充分體現了“傾聽”的個人主張。在兩名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用“相當準確”給出充分肯定。但,老師有了更好的示范,把易誤和易簡單對待處特別做了強調和細化,使學生對“紀行”這一文體常識的認識更加清晰、條理和深刻。這不能不說是教師的智慧。
2.智慧的對話,尤其關注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關于課文第3自然段的信息提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和推進,不但非常生態(tài),而且非常智慧。是“一泓水潭”還是“姊妹潭”的對話過程,簡潔而機智。其中圍繞姊妹潭的特點的概括,老師更是不急躁,決不把答案直接給出,而是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調整誘導,旨在方法的獲得,“作者也真是的,何以要讓‘水墨畫’‘倒置’呢?”提醒了學生作答時沒能理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這一錯誤,于是,學生馬上發(fā)現問題,并及時糾正。段內句間關系理順了,概括的方向是對了,但所答還不是最理想的,老師在肯定的同時,讓全班學生參與評價,結果又充分肯定了全班同學是“英雄所見略同”。于是再度對話:“能打滿分嗎?”最后,又提出了字數的限制,得到了這一段的最后概括。這樣的對話,不是一般的生態(tài),而是智慧的生態(tài)。對話的過程,不只是研讀文本的需要,也是學生訓練信息捕捉、篩選和確定能力的重要的語文學習活動。師生之間的課堂隨機對話非常精彩,學生的課堂投入程度相當的高,最終再在這一示范之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再次對其余各段進行信息提取與概括,把這一能力點的訓練實實在在地落實在課堂上。
3.智慧的對話,源于老師的善于“傾聽”。聽完這堂課,對于“滿眼”一詞咀嚼的對話環(huán)節(jié),誰也無法忘記,因為,老師的智慧不一般。而這個“不一般”,正是源于她的教學主張,是“傾聽”的教學習慣成就的對話智慧。學生的回答本來已經讓人激動不已,可陳老師因為擅長傾聽,便能敏銳地發(fā)現非常好聽的語言表達中存在的理解與欣賞的錯誤。于是,在適當強調和充分肯定學生正確的內容之后,輕輕一問,“只是,老師有一點不明白,從繪畫藝術上講,既然有‘廣闊的背景’,那么就該有‘突出的主體’,而你說是‘給出了特別的審美對象’,是說‘背景’呢,還是‘主體’呢?”如此一問,便把全班同學的品味和欣賞帶入了更深層面,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陳老師“傾聽”的能耐,甚至可以這樣說,因為傾聽,所以精彩。當學生們對“滿眼”的品味漸漸深入后,老師自己也適度參與其中,作出拓展性的示范,并幫助學生把先前發(fā)言中的最后一句話做了修改與完善。這樣的對話,真的是讓人佩服!語文老師的魅力,其實是課堂對話的魅力,而課堂對話的精彩,某種意義上源自于老師的善于傾聽、敏銳發(fā)現和循循善誘。這就是例證,其實,這堂課就是例證。
4.智慧的對話,其實就是不斷地激發(fā)、喚醒和鼓舞。這一點,可以說充滿在整個課堂對話過程之中。但在第5自然段課堂學習與對話中體會得非常突出,尤其是當科代表的深情朗讀之后,這一點達到了高潮。學生的誦讀之好,是出乎意料的。學生對所以這樣閱讀的陳述,更是出乎意料的。陳老師在充分肯定之后,沒有滿足于此,依然期待著同學們還有什么欣賞的新發(fā)現,果不其然,學生又有了一個接一個的新發(fā)現,并把這種發(fā)現引向了對“原始森林”這幅風景畫的美學意韻的挖掘和美學層級的發(fā)現上去。這要感謝陳老師的不斷投石激水,感謝陳老師的“精彩”“真好”的鼓勵,當然,更要感謝老師本身對文本獨到深刻的欣賞和個人的美學素養(yǎng)。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閱讀和品味,“不要抽出而講之”,必須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傳言。陳老師,做到了。
5.智慧的對話,在陳芳老師這里,更是語文的對話。正如她本人在教學主張里所說的那樣,“僅就某一個語文學習問題的對話而言,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必須在提問與展示、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等多種形式和豐富樣態(tài)的交替變化中追求如下三個漸次上升的生成境界:相關語文知識接受的科學性——有關問題的理解與回答的正確性——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與藝術性”。陳老師是這樣主張的,更是這樣去實踐的。“三性”的概括相當語文,落實了“三性”,也就有了真正意義的語文教育。
(作者系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