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維
?
網絡環境下民生新聞的多元化探究
□熊維
摘要:民生新聞展現著民眾的生活需求以及生存狀況,一直為各界所關注。在網絡環境下的民生新聞呈現出新的特征,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本文以網絡環境下民生新聞的多元化為視角,探討民生新聞多元化的特征及影響因素,指出網絡環境下民生新聞的現存問題,并提出民生新聞的發展策略,以促進網絡環境下民生新聞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環境;民生新聞;多元化
網絡民生新聞是以網絡為載體,利用多媒體充分展現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現實生存狀況的新聞報道。它以體現普通民眾的現實訴求為根本出發點,從普通民眾的視角表現民主價值和民主關懷理念。與傳統新聞相比,網絡民生新聞具有呈現方式多樣以及極強的交互性等新特性。
(一)內容來源多元化
網絡民生新聞首先是傳統媒體民生新聞的復制。復制新聞是網絡民生新聞重要來源,指網絡環境下各新聞網站把傳統媒體的民生新聞搬上網絡。其次是原創新聞。指由媒體機構或者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采編而成的符合網絡信息傳播規律的民生新聞。與傳統媒體新聞來源不同,原創新聞的主要特點是原創性,此類新聞因不受內容以及方式的限制,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民眾社會生活的各個部分,與民眾關系密切。
(二)呈現方式多樣化
較之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網絡民生新聞的傳播手段不僅多樣化,而且體現了網絡多媒體的特征。民生新聞可以利用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如QQ、微博、微信、論壇等,結合文本、圖片、視頻、音頻、超鏈接等技術手段進行傳播。如利用超鏈接,在新聞網頁的末尾設置多個與網頁新聞性質或是關鍵詞相同或相近的標題導讀,感興趣的網友可以點擊閱讀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報道或類似事件的報道。還可以群發各類民生新聞郵件,根據用戶特點以及習慣,以一定的主題進行投遞,吸引用戶瀏覽與關注。
(三)傳播主體多元化
在新媒體以及手機移動終端日新月異的今天,公眾擁有了更多話語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降低了信息傳播的門檻,拓寬了信息的傳播渠道,任何人都可以進行信息的采集和新聞的發布。除了傳統媒體外,越來越多的個人以及機構扮演新聞傳播者的角色,傳播主體日益普眾化和多元化。在網絡信息時代,傳播主體多元化是媒介發展的一種趨勢,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收者,也時常成為主動的傳播者。比如新聞信息的編輯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網絡的及時交互性有利于新聞傳播者及接受者積極產生有效互動,在傳播信息的同時廣泛吸收各類素材。
(一)政治體制環境的影響
“以民為本,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一直是我黨的指導思想。民生新聞是以民本思想為基點,以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計等內容的一種電視新聞表現形式,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平民視角、民生內容、人文敘事。這正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民生新聞與黨的指導思想相契合。寬松的政治環境為民生新聞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土壤。
(二)經濟發展環境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民眾對更多真實新聞、更多信息的獲知需求逐漸加大。民生新聞的多元化發展迎合了群眾的這種需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針對當下百姓生活,尤其是百姓問題,進行跟蹤報道,深受大眾關注。另外,經濟的迅猛發展也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改變。人們越來越愿意接受新事物,因此,以手機客戶端為代表的民生新聞傳播渠道逐漸成為人們熱衷的新聞載體。
(三)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網絡民主”為民眾開辟了新的表達渠道,為民眾的政治參與營造了新的空間,促進了民主理念的發展。民生新聞是“網絡民主”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激起了普通大眾發表不同見解的欲望,這是民生新聞被稱為“草根新聞”的緣由。民生新聞也是“草根文化”的組成部分,為大眾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網絡民生新聞具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也具有其他類型網絡新聞所不具備的特色。但網絡民生新聞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也有弊。
(一)內容娛樂化
李希光先生曾說,“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人們把娛樂也當成新聞來看”。新聞與娛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為了迎合大眾,吸引更多的讀者,新聞的內容側重點越來越偏向著名人物、娛樂八卦和名人犯罪或者丑聞,內容煽情、離奇,逐漸遠離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理念。“短、平、快”的特點使民生新聞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廣泛接受性,但過分迎合受眾的需求造成了民生新聞缺乏深度,就像一碗速食方便面,雖然香味四溢,但其實卻毫無營養。
(二)真實性和公信力較低
網絡信息來源廣泛,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加上目前對網絡信息管理的不足,直接造成網絡民生新聞公信力下降、人們對網絡民生新聞不信任的現象。網絡信息傳播具有極強的隱匿性和不確定性,大量的網絡信息無法一一核實,網絡信息的真實性難以確認。民生新聞的發布者有時缺少嚴謹的態度,為追求時效性,對部分新聞把關不嚴,致使虛假報道泛濫。此外,網絡炒作盛行,更加削弱網絡民生新聞的公信力。
(三)同質化嚴重
大量風格相近、雷同的節目充斥網絡,大量相似的標題、相同的話題占據新聞頭條。相似內容、相似觀點不斷重復,報道內容離不開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事情,越來越平庸,失去了新聞報道應有的高度和深度。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可以相似,但應追求觀點新穎獨特,以小見大,用小視角講大道理,從而在同質化嚴重的現象里獨樹一幟,脫穎而出。
(一)在新聞主旨上要“雅俗共賞”
通俗性是民生新聞的顯著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民生新聞可以走向極端,變成“低俗”。低俗的本質是價值觀的混亂,必然導致關注民生新聞的大眾在價值觀上產生混亂。因此,民生新聞在新聞主旨上要注意雅俗共賞。“雅”,即在新聞主旨上要合理積極,有一定的內涵;“俗”,即要通俗易懂,貼近群眾生活,但絕不是“低俗”。
(二)在新聞內容上要“以小見大”
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應該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民生新聞報道來源于生活,是對民眾生活的一種反映。但是民生新聞報道應該高于生活,善于“以小見大”,從一件件的“小事”中展現普通民眾的酸甜苦辣、生存狀態,展現他們最真實的感情和最真實的品質,體現民眾內心深處的真善美。民生新聞的報道應該立足于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選取體現時代進步的民眾生活中的“小事”,讓受眾感受百姓生活的變化,體味時代的脈搏。每一件小事的選取,都應該有獨特的視角,不單讓讀者感受到與自己生活相近相仿,更應該富有內涵,讓讀者有共鳴,有感悟。
(三)在新聞權利監督上要“兩手并用”
一是要設立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我國新聞媒體監督法律體系,加強對新聞媒體監督的保障。相關部門應積極推進新聞媒體監督法律體系的建設,讓新聞媒體的權利在相關法律體系下行使。設立專門的媒體輿論監督機構,讓新聞媒體在法律體系下陽光運行,促進新聞媒體行業更好地發展。
二是新聞媒體工作者應自覺提升自身素質。首先,新聞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業務素質的提升。在時代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技術不斷更新,新聞媒體工作者不僅要掌握專業的新聞傳播技能,更要學習各種新信息技術,了解新的信息傳播渠道;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以提升自身的信息傳播能力。其次,新聞媒體工作者要積極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決不做違反法律的行為,更要培養廉潔奉公意識,具有自律精神,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齊迪.網絡背景下民生新聞的發展方向[J].科技傳播, 2013(23).
2.張攀科.電視民生新聞的反思與提升[J].科技資訊, 2015(15).
3.王雪鋼,郭之文.簡論電視民生新聞與網絡融合的發展階段極其趨勢[J].電視研究,2014(02).
4.劉知鷙.我國網絡民生新聞的發展研究——以網易新聞頻道為例[D].河南大學,2011.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