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者聰
【摘要】以“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為特征的跨國貿易“自由”形態新格局、新模式、新常態,可以看作一種新型的“自由貿易區”,是新時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以“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為代表的“自由貿易”新常態,不僅對傳統“自由貿易區”的構建與發展,具有理論與實踐的創新與突破意義,而且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創新與提升。研究 “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對“自由貿易”跨入新格局、步入新常態的理論形態、模式構建、思路創新、內涵發展以及戰略引領等方面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自由貿易 新常態 一帶一路 戰略 啟示
【中圖分類號】F75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當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浪潮的推進中,區域經濟一體化呈現出多元發展、跨界發展、融合發展、縱深發展的新態勢。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產業轉型思維的滲透和影響,國際貿易呈現出諸多新格局、新模式、新思路,從而構建新的“國際經濟圈”,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不斷迭加出現。
“自由貿易”由最初的國家(或地區)的貨物(或服務)“對外貿易”,逐步發展成為“自由貿易區”。而初級階段的“自由貿易區”和新時期的“自由貿易區”又有很大的不同,有“質”和“量”的區別。相比較來看,傳統“自由貿易”的理論、政策、規則、流程、技術、服務等方面,遠不及新時期的“自由貿易區”在地緣政治、經濟、文化、政策、頂層設計、戰略思路、產能合作、資本移動、服務貿易等方面,發展得那么快速、那么廣闊、那么縱深、那么新穎。
以“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為特征的跨國貿易“自由”形態新格局、新模式、新常態,可以看作一種新型的“自由貿易區”,是新時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因而,傳統“自由貿易”由國家之間(或地區)的貨物貿易“點對點”,發展為“自由貿易區”的“片對片”,再延伸發展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面對面”、“區域對區域”,由“點”到“面”的跨越式、跨界式、迭加式發展,充分彰顯出“一帶一路”戰略引領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最新潮流,也彰顯出國際貿易“自由”形態已經創新發展到一個新時代。
一種模式更加獨特、內涵更加豐富、合作更加廣泛、融合更加深度的“自由貿易區”—“一帶一路”自由貿易戰略開啟了。這不僅對傳統國際貿易、“自由貿易”理論是一個重大突破,而且,對傳統“自由貿易”實踐發展,也是一個非常突破和品質提升;無疑是“自由貿易區”發展的更高階段、更深層次,是國際間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等多元融合、深度推進、共贏發展的新階段、新常態。可以說,“一帶一路”戰略將會構建更加前沿、更加新型的“自由貿易區”,一個全新的“自由貿易圈”。
“一帶一路”戰略,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稱,是中國發起、引領的,聚合沿線國家和地區政治互信、經貿合作、產業融合、金融投資、互聯互通、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合作共贏、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從而構建21世紀世界最大規模的“亞洲自由貿易區”、“亞歐自由貿易區”、“亞非自貿區”。這三大新型的“自由貿易區”,是在“中國力量”的強力推動下,依托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既有的雙邊、多邊區域合作機制,借鑒古代“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符號,弘揚古代“絲綢之路”的人文精神,共同締造包括和平發展、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
古“絲綢之路”起源于中國,連接亞、非、歐,構筑一條古代最著名的陸海“國際貿易”路線圖。中國古代的絲綢、瓷器等是主要代表貨物,是一種獨具東方文化特色的貿易載體。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古“絲綢之路”精神在21世紀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仍然釋放著文化生產力,支撐和構建21世紀“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洲自貿區”、“亞歐自貿區”、“亞非自貿區”的宏偉藍圖。
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產業都面臨著“轉型”,“互聯網+國際貿易”,也是“自由貿易”的“轉型”。“一帶一路”戰略,是一種新型的跨國貿易“自由”形態,無疑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與發展進入“新常態”。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自由貿易”新常態,是對國際貿易“舊常態”的一種創新和突破,是新型“自由貿易區”發展新階段的“升級版”。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激蕩之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形式,各類形態的“自由貿易區”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一帶一路”戰略,涵蓋了廣義和狹義的“自由貿易區”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這種廣義的“自由貿易”新常態與實質“協定”的“自由貿易區”協同發展,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啟示,諸如:“中國力量”的啟示、“政治互信”的啟示、“頂層設計”的啟示、“政府推動”的啟示、市場“自由貿易”的啟示、“戰略帶動”的啟示等等。“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與實施,無論是“亞洲自貿區”、“亞歐自貿區”、“亞非自貿區”的構建,還是“中亞自貿區”“中歐自貿區”、“中非自貿區”的構建,或者更多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對構建21世紀新型“自由貿易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推動作用。
“自由貿易”新常態發展背景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近30年間,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動力之源;以“歐盟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中日韓自由貿區”等三大自貿區為標志,帶動和引領其他各種類型的“自由貿易區”蓬勃發展,如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區”、中國境內的“自由貿易區”、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的小型“自由貿易區”等等,在“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主導之下,共同跨入“自由貿易圈”新常態、新境界。
由此可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對外開放戰略的首選;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經貿往來、產能合作、直接投資、擴大市場、品牌影響、文化交流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歐盟自貿區”和“北美自貿區”擁有20多年的發展經驗和成功模式。“歐盟”是老牌“自貿區”,擁有28個成員國,多為歐洲經濟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主導的“北美自貿區”成立,成員國加拿大是次發達國家,墨西哥是發展中國家,開創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組建“自貿區”的先河,形成第二大區域經濟共同體。“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歷經艱難的探索和實踐,逐步達成共識,戰略雛形已定,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中韓“自貿協定”的實施,有力促進了該自貿區的進程,成功構建與整體推進尚待時日。“中日韓自貿區”將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其經濟體量超過“歐盟”,類似“北美自貿區”,也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組成,其構建和發展模式也有很大的創新。
近年來,美國正在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談判以及與歐盟的FTA談判,加上“歐美自貿區”的實質性談判,意在構建更大范圍、合作范圍更廣、“自由貿易”更加活躍的“國際經濟圈”,即新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發展態勢。這種新型的“自由貿易”戰略,無疑也是一種“自由貿易圈”的新格局、新模式、新常態;不僅對世界經濟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產生非常態性的影響,也將對中國經濟和對外開放戰略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這種“自由貿易”新常態發展背景下,中國作為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新一輪的“自由貿易”新常態發展進程中,不可能被歐美“國際經濟圈”進行“邊緣化”、“孤立化”。中國作為有實力、有責任、有擔當的經濟大國,在新的“國際經濟圈”必須擁有“話語權”;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倡導、引領和構建新型“自由貿易”新常態,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成為“國家級”國際貿易戰略,不僅促使中國經濟發展實現結構性調整和升級,而且對“國際經濟圈”背景下的“自由貿易”新常態也將釋放更加強勢的影響力和推動力。“一帶一路”戰略即是例證。事實上,按照“一帶一路”戰略愿景構想,“一帶一路”已經趨向構建“亞洲自貿區”、“亞歐自貿區”、“亞非自貿區”,并延伸構建“中亞自貿區”、“中歐自貿區”、“中非自貿區”等,而且這些新型“自貿區”的構建與發展,將會有別于傳統的區域“自貿區”以及三大“自貿區”,在理論創新、模式創新、戰略創新等方面,更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內涵性,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將在多個層面助推亞洲經濟、亞歐經濟、亞非經濟的發展,讓“一帶一路”戰略真正成為21世紀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自由貿易”新常態。
“自由貿易”新常態理論創新與突破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自由貿易”逐步邁入“迭加式”的“新常態”,“自由貿易”的規律逐漸顯現其功能與變革。這個過程,“自由貿易”理論是支撐和基石,其理論體系的形成、傳承與創新,都是伴隨著“自由貿易”形態的進步、變革而創新的。早期的“自由貿易”理論,無論是諸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郝克歇爾、俄林、里昂惕夫等古典經濟學論及國際分工、國際貿易,還是現代經濟學家諸如維納、鄧寧以及小島清等,以及關稅同盟、大市場、跨國公司、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完善,都是以“自由貿易”的“技術層面”解析“自由貿易”成長與進步的歷程。“自由貿易”實踐在變革,理論在豐富,更需要完善和創新。
21世紀“自由貿易區”飛速發展,尤其是在“歐盟、北美、中日韓、歐美、TPP、亞歐、亞洲、中亞、中歐、中非”等“自由貿易區”呈競合形態發展中,“自由貿易”理論也在傳承和變革中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只有發達國家成員才能組合、合作、共建、運營。但“北美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以及后來的“一帶一路”戰略、“亞歐自貿區”、“亞洲自貿區”、“亞非自貿區”、“中亞自貿區”、“中歐自貿區”、“中非自貿區”“美歐自由貿易區”、TPP等等,已經突破和創新了“自由貿易區”理論體系。“點對點”的“自由貿易”理論時代已經過去,“集團對集團”、“區域對區域”的“自由貿易”新時代已經來臨。因而,“一帶一路”戰略及其帶動發展的新型“自由貿易圈”,需要從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產能合作、資本移動等多個層面進行“自由貿易”的理論建樹,從而體現“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理論主張和理論體系建設的前瞻性和創新性。
“自由貿易”新常態發展趨勢
為什么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需要區域經濟一體化來驅動呢?為什么傳統古典經濟學背景下國家之間“點對點”的“自由貿易”,不適應當代科技飛速發展背景下的區域之間“集團化”的“自由貿易”發展趨勢呢?這是因為,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差異性,導致各國和地區經濟格局、經濟形態的差異,“點對點”的“自由貿易”不能滿足國家和地區的整體利益;因此,國家和地區需要對外“整合優質資源”、“優化配置資源”,國家和地區對外開放的利益需要“最大化”。
當今,以歐洲、歐美為核心的“國際經濟圈”逐漸形成,而“亞洲經濟圈”、“亞歐經濟圈”、“亞非經濟圈”等彰顯“中國力量”的“國際經濟圈”還沒有形成強勢,不足以與歐盟、歐美“國際經濟圈”抗衡、對峙、博弈。因此,“一帶一路”戰略,高舉世界經濟和平發展的旗幟,倡導亞洲、亞歐、亞非區域經濟一體化,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諧發展的潮流,構建新型“自由貿易”形態,創建新型的政治互信、經貿合作、產業投資、文化交流的“自由貿易區”。
這種“自由貿易”新常態,不僅是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發展趨勢,也是亞洲、亞歐、亞非、中亞、中歐、中非經濟合作共贏的發展趨勢,無疑是世界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獨特創舉。實際上,并沒有哪些“自由貿易區”是固有的模式和形態;因此,開創先河、先行先試,“一帶一路”戰略占盡先機,其中,更多的商機將吸引更多的沿線國家和地區、甚至更多的相關國家參與,從中獲得更多更大的“國家利益”。
“一帶一路”戰略的啟示
“中國力量”的啟示。世界經濟一體化有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全球經濟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平發展、和諧發展、均衡發展,不提倡發達國家和地區“呈強呈霸”。“自由貿易”進入新常態,倡導的是國家和地區對外開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國際間的合作發展,帶來各國的經濟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有大國的風度和擔當。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方面,這體現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包括倡導“和平發展”的政治力量、經濟力量、文化力量。中國倡導、主導、引導、擔當、設計的“一帶一路”戰略,旨在引領沿線各國和地區及相關國家,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為此,中國傾注了“國家力量”。
另一方面,近年來,通過中國政府的引領,國內沿線省市區及相關城市、民間力量都紛紛“動”起來了;沿線國家和地區及相關國家也都“動”起來了,各自尋找“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商機,各種合作項目、交通能源建設等經貿往來、產業投資、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自由貿易”形式空前活躍,如亞投行的創建即是例證。整體來看,“一帶一路”戰略,有效推動了亞洲、亞歐、亞非經濟一體化和“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進程,“中國力量”是巨大的推動力。
“政治互信”的啟示。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治力量的推動。尤其是“自由貿易”新形態的環境下,政治力量不可忽視,而在“一帶一路”戰略發展進程中,“政治互信”顯得尤為重要。各國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但不應當成為影響各國和地區對外開放利益的阻礙。“自由貿易”價值觀的“共識”,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模式、文化形態不同,可以求同存異,相互包容;資源可以共享、產業可以融合、投資可以互通互聯,文化可以交流,“自由貿易”發展所帶來的國家和地區利益是有目共睹的。
關鍵是“政治互信”為前提。中國倡導發展的“一帶一路”戰略,主張“和平發展”、“和諧發展”,弘揚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絲綢之路”精神,這種以“政治互信”為前提的主張,引發了沿線國家和地區及相關國家的共識,大大激發了各國和地區參與“自由貿易”新常態建設的積極性。由此可見,構建“一帶一路”戰略,發展“自由貿易”新常態,“政治互信”是基礎。
“頂層設計”的啟示。從整體建設和發展方向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包括戰略帶動發展的“亞洲自貿區”、“亞歐自貿區”、“亞非自貿區”、“中亞自貿區”、“中歐自貿區”、“中非自貿區”建設,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清晰明確的“頂層設計”。這就是“一帶一路”戰略的中遠期發展思路和構想,整體上是一個宏觀“自由貿易”新常態,中觀、微觀來看,即是“一帶一路”戰略愿景及相關系列“自由貿易區”組合而成。“頂層設計”主要包含三層意思:其一,“一帶一路”戰略由中國政府發起和主導的,中國政府有兩個擔當。一是擔當“一帶一路”戰略及帶動發展系列“自由貿易區”的宏觀思路和設計藍圖,統籌協調“整體”與“局部”的發展關系;二是擔當中國經濟發展如何與“一帶一路”戰略及相關系列“自貿區”發展相接軌,也需要一個明確、務實的“頂層設計”,將戰略和策略有機結合。其二,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及相關“自貿區”建設的國家和地區,其經濟發展需求不同,經濟結構不同,產業模式不同,投資方式不同,因而,各國政府也要有一個確定的“頂層設計”。其三,政治互信、經貿往來、產業投資、文化交流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合作的層面和程度實現差異化,都需要一個清晰的發展戰略和思路。
“政府推動”的啟示。有了“政治互信”,有了“頂層設計”,“政府推動”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指出,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促進改革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高度融合、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政府的召喚、政府的構想、政府的設計、政府的政策就是巨大的“生產力”和推動力。
沿海發達城市和地區在政府的組織和引導下,外向型企業和品牌集群,開始抱團參與,積極捕捉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機遇,交通信息先行,產能項目對接;內陸城市政府組織研討、論證“一帶一路”的商機,指導地方產業和品牌資源優勢,進軍“一帶一路”。以河南為例,河南已發起國內沿線城市旅游品牌聯盟,并向沿線國家和地區延伸;先期開通的鄭歐班列,不僅在交通動脈上連接亞歐大陸橋,而且,在貨物流通、交通運輸、信息互通、產業合作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全面打開了亞歐大陸貿易通道,連接了亞歐經濟圈。
市場“自由貿易”的啟示。從區域經濟大市場的視角來看,“一帶一路”是一個帶動亞洲、亞歐、亞非經貿市場的超大型“自由貿易”市場。所有參與國家和地區的局部市場融合起來,各種產業要素在這個大市場“自由”流動,諸如貨物貿易、產業合作、金融投資、文化交流等。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源都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產業技術都有望提升,投資空間有望擴大,市場有待拓展,……如此等等,在“一帶一路”這個大市場,資源可以共享和優化配置,產業可以深度合作和優化升級,資本可以相互投融,市場可以深化擴大。總之,“一帶一路”戰略,給各國和地區不僅帶來更為豐富的多元利益,而且,帶來更加“自由”的亞洲、亞歐、亞非經濟協調發展、合作共贏的大市場。
“戰略帶動”的啟示。“一帶一路”,開辟了21世紀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的新藍圖。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中國經濟的“國家戰略”,也是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共同發展的“國際戰略”。“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與發展,已經顯現了幾個方面的戰略帶動作用:
一是“政治互信、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精神,得到了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弘揚和共識。二是“一帶一路”戰略,直接打通亞洲、亞歐、亞非經濟聯合發展的通道,無論是沿線國家和地區還是相關參與國家,無論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還是發達國家,都有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意愿,都看中了“一帶一路”大市場的豐富資源和超大市場,都看中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巨大商機。尤其是資金規模達1000億美元的亞洲投資銀行,以及資金規模達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等等,對世界各國和地區利用外資刺激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三是“一帶一路”戰略,強力提振“自由貿易區”建設,帶動更多的“自由貿易區”創新發展形態,變革發展模式,尤其是帶動亞洲經濟圈和亞歐經濟圈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激活了“自由貿易區”的核心競爭力;“一帶一路”戰略將融合更多“點對點”、“面對面”、“區域對區域”、互聯互通、互補互助混合運行的“自由貿易”新常態。
結語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實質上構建了一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亞歐經濟圈”。“一帶一路”不僅植根于陸地與海上古“絲綢之路”的深厚文化底蘊,而且,還彰顯了21世紀“自由貿易”新格局、新模式、新常態、以及區域推進、跨界合作、創新發展的大趨勢。
在這個大趨勢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必將形成一個新型而巨大的“自由貿易圈”,從而體現中國經濟戰略發展的“自由貿易”主張,即“中國力量”。這無疑是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和“自由貿易區”建設有史以來先行先試、開創先河的創舉,必將對世界經濟“自由貿易”發展產生更多的利好和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責編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