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濟洲,范文婷
(內蒙古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呼和浩特 010021)
?
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現狀及改進
——以內蒙古農村信用社為例
邱濟洲,范文婷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貸款作為銀行經營的主要產品,其利率定價是核心。在人民銀行沒有完全放開人民幣貸款利率之前,農村信用社是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和允許上浮的最大幅度,簡單地確定貸款利率。201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公告發布,決定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機構根據資金供求關系自主決定對客戶的貸款利率。本文分析了內蒙古農村信用社現有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的現狀及各種影響因素,吸收國內外學者關于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改進的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定價模式,即“貸款利率=資金成本率+經營成本率+目標利潤率+風險浮動率+客戶優惠率”。并且以內蒙古某農村信用社為例對該模式進行了驗證,結果顯示改進后的貸款利率定價模式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
[關鍵詞]貸款利率;定價模式;基準利率;農村信用社;內蒙古
一、引言
201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公告發布,決定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機構根據資金供求關系自主確定對客戶的貸款利率。
貸款作為商業銀行經營的主要產品,其利率定價是核心。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對銀行的貸款利率采取了非常嚴格的管制。貸款利率由政府統一制定,各銀行遵照執行,不允許有任何浮動。這與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1982年,政府授予人民銀行20%的浮動權,并第一次提出“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款利率可以高于銀行存貸款利率”。1987年人民銀行又給予農村信用社20%-30%的貸款利率浮動權,到20世紀90年代初,貸款利率浮動范圍不斷擴大到100%。后來由于通貨膨脹嚴重,浮動幅度又被壓縮至40%。1996年6月人民銀行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利率改革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總體思路推進。2004年初,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放寬到基準利率的0.9-2.31倍。2013年7月,全面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場化進程取得關鍵性進展。這也為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模式的改進提供了可能及要求。
關于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模式,國外學者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彼得·S·羅斯的成本加成法和價格領導法是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的基礎方法。前者是指貸款價格由資金成本、經營費用、風險溢價和目標利潤組成;后者是指貸款利率應該根據貸款的風險大小、在基準利率上加點決定[1]。
唐納德·J·史密斯構建了信用合作機構的貸款定價模式。他綜合考慮會計項目指標平衡,分析貸款流入和存款流出以及營運費用對于貸款利率水平的正負影響[2]。1988年,又提出了資本金儲備、貸款經營管理費用、信用風險、收益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信用機構貸款價格。另外,稅收方面政策因素也會影響信用社貸款價格[3]。
安東尼·博頓利研究了發展中國家貸款定價問題,發現取得貸款資金來源的成本和手續費、預期利潤水平等因素普遍影響著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水平,農村金融機構在貸款定價模式確定時應該充分考慮上述因素[4]。
在我國,對貸款利率定價模式方面的研究比較晚。但隨著近年來利率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研究開始逐漸增多。
畢明強(2004)在客戶盈利分析方法的基礎上,針對存款利息收入、貸款利息收入、中間業務收入進行了基于客戶貢獻度的貸款定價模式的設計[5]。
黃良謀、黃革、向志榮(2005)以農村信用社為例,對比研究了基準利率加點浮動和客戶盈利導向定價兩種模式。指出前者更注重符合外部環境規律,具有更強的參與行業競爭的優勢,但是需要更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尤其是對資金、管理費用的管理;后者更具有定價方面的優勢,更能滿足客戶對于貸款優惠以及更充分的彰顯服務理念[6]。
孟建華(2006)對揚州市農村信用社貸款浮動利率的執行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農村信用社與商業銀行有一定的區別,不能單純地追求利潤最大化,應該貫徹支持“三農”的思想,注重服務和成本管理,增加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有效信貸支持[7]。
劉建華、劉雅琴等(2009)以包頭市興勝信用社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建立了“Shibor(或國家基準)+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綜合調整利差”的定價模式[8]。
張明恒、沈宏斌(2009)認為銀行應該對影響貸款業務的各項風險因素和外部影響制定波動范圍的指標,詳細確定浮動點數,最后綜合各項因素,得出利率數值[9]。
劉鐘欽(2011)設計出更符合農村信用社的基準利率加成定價模式。即通過針對農戶、較好的客戶資源以及普通的企業客戶等不同群體分別確定加點浮動的基礎,再分別設計貸款利率浮動的規定,用評級打分的方式,完成整個定價過程[10]。
張超、王彥林(2013)指出利率市場化倒逼農村信用社提高定價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定價機制和信貸管理機制,合理制定貸款利率,逐步改變粗放式貸款定價模式[11]。
國內外關于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的研究,為農村信用社現有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的改進提供了理論支撐。
二、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現狀
內蒙古農村信用社是內蒙古地區最大的銀行,共有93家旗縣級法人機構,網點2357個,城鄉金融服務覆蓋面100%。截至2015年10月末,資產達到3986億元,實現存款3011億元、發放貸款2373億元,這三項指標均居內蒙古區域內金融機構的第一位,已成為內蒙古地區資產規模最大、人員網點最多、服務范圍最廣的金融機構,是名副其實的內蒙古金融體系主力軍。
目前內蒙古農村信用社以各旗縣(區)級農村信用社為一級法人。按照人民銀行的規定,各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由一級法人統一制定,統一管理。具體模式就是由一級法人農村信用社成立利率管理部門,以人民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根據農村信用社自身的財務數據、信貸規模、結構、貸款主體、期限、貸款種類、擔保方式等制定浮動空間,最終形成貸款利率。這一利率經有關部門批準后,下發給各基層信用社執行。
但是在信用社的實際操作中,很少嚴格按照人民銀行的要求確定利率。更普遍的做法是旗縣(區)農村信用社根據自治區聯社的要求,結合歷史貸款利率水平和經驗判斷來確定最終貸款利率。可以說是“拍腦門”的做法。出于簡單易行的考慮,各地區的貸款利率定價基本上都是以公式(1)的模式確定出來的。
貸款利率=基準利率×(1+浮動幅度)
(1)
其中較為普遍的做法有以下兩種:
(一)“一浮到頂”定價模式
在人民銀行沒有完全放開人民幣貸款利率之前,農村信用社是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和允許上浮的最大幅度,簡單的確定貸款利率。如公式(2)所示。
貸款利率=基準利率×(1+人民銀行允許最大浮動幅度)
(2)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在節省定價成本的同時又能夠最大程度的實現貸款收益。另外,由于最初放開的利率浮動幅度并不是很大,最高利率上限也在資金需求者可接受的范圍內。因此,這種模式除了讓農村信用社享受到效益增加的好處之外,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金融市場的改革。但是,隨著利率浮動幅度的加大,尤其是未來利率完全市場化的情形下,這種“一浮到頂”的貸款定價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一方面加重了農戶貸款的利息負擔,增加了農業成本(如圖1所示);另一方面也難以形成競爭、實現不了差異化的利率結構。

圖1 2008-2012年貸款利率水平比較
圖1顯示內蒙古地區農村信用社所執行的貸款利率水平不僅高于人民銀行的基準利率,其上浮幅度也高于其他金融機構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
(二)適度浮動定價模式
這種定價模式也是在公式(1)的基礎上加以優化得出的。不同的是,在這種模式下,各項因子的計算方式和選取方法都有了進一步的改進。農信社選取基準利率不僅僅局限于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也可以選擇最優惠利率(給予優質客戶的最低利率)和基本目標利率(由成本、費用、稅負和目標利潤計算得出)。在浮動幅度上,由貸款利率定價管理部門確定基本波動幅度。
這種定價模式可以體現差異性。成本、風險等因素在貸款利率定價中可以體現出來。這樣有利于應對利率市場化和競爭充分化帶來的挑戰。
三、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定價模式存在的問題
當前人民銀行在積極推行利率市場化的態勢下,內蒙古各級農村信用社所實施的傳統貸款利率定價模式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貸款利率定價管理薄弱
根據我們對內蒙古10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農村信用社調查獲悉,雖然有些信用社制定了書面的貸款定價管理辦法,但是在實際貸款中很少有嚴格執行規定的。即便執行管理辦法,由于不完善、不科學合理,或者流于形式、應付檢查,其效果很差。可以說這是由于過去長期的利率管制,農村信用社從管理層到執行層都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和利率管理意識,沒有充分認識到貸款定價工作在農村信用社經營獲利、參與競爭、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二)貸款利率定價方法落后
目前內蒙古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模式依然比較落后,多采用簡單的基準利率加點浮動的定價辦法。不能擺脫對人民銀行基準利率的依賴,更沒有全面考慮各個農信社所面臨的情況和經濟環境,有的甚至還殘留著“拍腦門”的決策陋習。在浮動幅度的確定方面,由于金融基礎理論知識匱乏、經驗及能力不足,對貸款客戶分類非常簡單,甚至僅區分農戶和非農戶。信用等級劃分也不夠合理,無形中加大了信用社貸款的信用風險。另外,很多農信社全年使用同一固定貸款利率,不能根據不同期限、不同貸款人、貸款方式的風險差異區別對待,未體現貸款成本、風險以及資金市場供求關系。
(三)貸款利率定價成本核算不精細
科學的貸款定價模式要求覆蓋資金來源的成本和經營成本。而現行模式下,由于賣方市場優勢和多年來人民銀行的利率管制,多數信用社在定價過程中不用考慮對成本的覆蓋。但是在利率市場化以后,尤其是存款利率放開后,利潤空間將被壓縮,對于資金成本考量、經營成本控制,是農信社的一大軟肋。大多數農村信用社沒有細化資金成本核算,不能對所用資金來源、期限、結構、利息率進行全面掌握和系統分析,對可貸資金使用計劃的確定基本依靠政策規定,很難做到全面精細核算經營成本。在未來競爭中,過高資金成本率和經營成本率將不利于獲取有利競爭地位。
(四)貸款利率定價風險覆蓋面窄
理論界對于信用風險的計量有多種方法,但長期以來由于農村信用社管理模式滯后,一直沒有重視客戶數據的積累,基本沒有建立包含客戶、業務、成本的詳細信息數據庫。因此,對于信用風險的計量缺乏基本數據,也難以在貸款定價中對風險因素進行全面覆蓋。而信用風險對于貸款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不能精確計量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不僅不利于信用社本身對風險的控制,而且也無法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更會成為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和業務創新的瓶頸。
四、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的改進
(一)貸款利率定價模式改進的內容
綜合考慮影響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定價的各種因素以及管理現狀,借鑒國內外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方法,形成如公式(3)所示的改進的貸款利率定價模式。
貸款利率=資金成本率+經營成本率+目標利潤率+風險浮動率+客戶優惠率
(3)
(二)貸款利率定價模式改進中各項指標計算方法
貸款利率定價模式改進中各項指標計算方法見表1。

表1 各項指標計算方法
表1中的資金成本率、經營成本率、目標利潤率指標可按照給出的公式計算。
風險浮動率和客戶優惠率則需要根據人民銀行貸款政策和農村信用社實際貸款業務發生的情況來設計。本貸款利率定價模式設計的風險浮動率和客戶優惠率分別見表2和表3。

表2 貸款風險浮動率表

表3 貸款客戶優惠率表
五、農村信用社改進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的驗證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改進貸款利率定價模式,現利用內蒙古地區X旗縣信用社的業務數據,進行示范性測算分析。
(一)X旗農信社貸款利率定價計算過程
現假設在2014年初,某客戶向X旗農村信用社提出貸款申請,根據上述貸款利率定價模式,采取以下計算步驟:首先,根據X旗農村信用社2013年度財務基本數據(見表4)計算出資金成本率、經營成本率、目標利潤率;其次,依據假定的客戶基本情況對客戶違約風險、期限風險和客戶貢獻度進行測算調整浮動,最終實現對貸款業務的定價。

表4 內蒙古X旗農村信用社業務基本情況表 單位:萬元
數據來源:內蒙古農村信用聯合社.
由表4數據以及表1計算方法可得參考利率構成(見表5)。

表5 內蒙古X旗農村信用社參考利率構成項目計算表 單位:%
注:目標利潤率為實際利潤率的平均值.
根據公式(3)、表2、表3和表5以及貸款客戶基本情況就可以計算出參考執行利率(見表6)。

表6 客戶貸款基本情況及參考執行利率計算表
(二)貸款利率定價計算結果分析
1.與基準利率比較。通過上述計算過程,可得出X旗農村信用社針對客戶制定的貸款利率為11.8%。人民銀行規定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農村信用社允許的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為0.9-2.31倍,即農村信用社一年期貸款利率區間為5.4%-13.86%。所測算利率在允許浮動的區間內,屬于有效利率。
2.與實際執行利率比較。X旗農村信用社在2014年初實際執行貸款平均利率為11.74%,與通過改進的貸款定價模式計算出來的利率水平基本一致,說明該定價模式利率水平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可以被當地市場接受。
六、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定價模式改進的配套措施
(一)科學籌劃資金成本
制定貸款定價模式的基礎是要覆蓋農村信用社的資金來源成本,在改進的模型中體現為資金成本率的計算,在科學的貸款利率構成中,資金成本率應該占有較高的比例。為了使資金成本能夠得到科學的核算和系統的管理,農村信用社需要建立貸款專用資金管理部門,對所用資金的來源、期限、結構、利息率進行全面的掌握和系統的分析,尤其是未來存款利率市場化成為必然趨勢的情況下,對于存款利率的管理成為農村信用社資金成本控制的關鍵。
(二)精細核算經營成本
從農村信用社當前的現狀來看,貸款的經營成本率構成了貸款利率最主要的部分,能否對該比率進行詳細的核算和嚴格的管理,關系著農村信用社未來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力。作業成本法是目前最為科學的經營成本的核算方法,可以針對單筆貸款業務確定經營成本率,要使用該方法,需要財務成本核算精細到每一個客戶、每一筆業務、每一張單據。因此,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農村信用社必須對自身的企業管理制度和體系進行優化完善,以保證定價模型所需要的數據能夠被提供,模型的實施更加有效和科學。
(三)全面覆蓋風險項目
在改進模式中,加入了風險調整項目的計算。因為對相關風險的覆蓋既是貸款定價應該考慮的基本原則,也是農村信用社降低預期損失,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用內部信用評級技術來度量信用風險是理論和實際應用中廣泛采用的方法。但是由于在實際情況中,農村信用社的客戶信息系統、信用狀況記錄、貸款損失等歷史數據庫基本沒有建立,在實際操作中計量方法難以運用。因此,為了能夠使風險調整項目的度量更加科學合理,農村信用社應該盡快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利用大量的歷史數據構造出比較精確的違約概率模型以及違約損失率。
(四)精確實現綜合調整
在改進后的模式中,客戶貢獻程度、貸款對象的特殊性、政策扶持項目等因素均在綜合調整浮動項目中有所體現。為了使該項調整能夠涵蓋各種復雜因素,在實際定價中起到應有的效果,要求信用社根據自身業務特點科學的設計綜合浮動幅度,體現出農村信用社立足“三農”、服務社區的市場定位特色,以及國家地方有關政策越扶持,貸款利率水平越低,客戶貢獻越大,利率越優惠等定價原則。綜合調整項目作用的有效發揮,還需要貸款利率的決策過程科學、規范,農村信用社要成立專門的貸款定價管理委員會,制定嚴格的貸款定價管理辦法,監督貸款利率的決策流程,結合市場需求及低昂的經濟發展基本情況定期調整綜合浮動幅度。
(五)完善定價管理辦法
一套完善的貸款定價管理辦法對指導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工作的有效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治區信用聯社應該成立專門的利率管理部門,針對轄區內各信用社的普遍特點,制定貸款定價管理辦法的指導意見。由各旗縣(區)級農村信用社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具體辦法,下發給各基層信用社遵照執行,確定貸款利率。同時,提高利率管理意識,加強客戶關系管理,對客戶群體進行細分,差異化區別確定利率水平,充分認識到貸款定價工作對于農村信用社經營獲利、參與競爭、科學發展的重要性,摒棄“一浮到頂”、簡單浮動等舊模式,主動根據各項成本、風險和市場競爭情況調整利率水平。
(六)健全定價支持體系
貸款定價模式的科學建立和有效實施,需要掌握較高利率管理技能和利率執行能力的業務人員。而目前農村信用社多數法人機構還沒有建立起專業人員組成的利率管理部門,從事貸款業務辦理的工作人員也缺乏對貸款定價模型的理解力和執行力。因此,農村信用社應該從人才培養方面加大力度,除了引進學歷高、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外,也要加強對現有職工的業務知識培訓。另一方面,技術支撐也是改進貸款定價體系所必須健全的配套措施,農村信用社應盡快建立完整、科學的信息數據系統,記錄客戶基本情況、信用狀況、貢獻程度、歷史來往等信息。
[參考文獻]
[1]Peter S.Rose.Bank Management & Financial Services[M].New York: Hudgins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2012.
[2]Smith D J.A Theoretic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Credit Union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Finance,1984,(4).
[3]Smith D J.Credit Union Rate and Earnings Retention Decisions Under Uncertainty and Taxtion[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8,(2).
[4]Anthony Bottomley.Interest Rate Determinatio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1975,(5).
[5]畢明強.基于貢獻度分析和客戶關系的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方法研究[J].金融論壇,2004,(7).
[6]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課題組.對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機制的探討[J].海南金融,2005,(12).
[7]孟建華.金融企業性質、法人治理與貸款定價[J].金融研究,2006,(4).
[8]劉建華,劉雅琴.以Shibor為基準的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模型設計[J].農村金融,2009,(3).
[9]張明恒,沈宏斌.小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的多因素模型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9,(4).
[10]劉鐘欽.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設計[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1,(6).
[11]張超,王彥林.貸款利率市場化倒逼農信社轉型[J].農村·農業·農民,2013,(8).
[責任編輯:張曉娟]
Status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Lending Rate Pricing Model——Take Inner Mongolia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for Example
QIU Ji-zhou,FAN Wen-t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China)
Abstract:As the main product of bank operation, the core of loan is interest rate pricing. Befor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is not fully liberalized the RMB lending rate,Inner Mongolia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determine the loan interest rates simply according to the PBOC's benchmark interest rates.In July 2013,″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decided to further promot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published, the announcement decided to deregulate the loan interest rate, and the loan interest rate can decided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lending rate pricing model of Inner Mongolia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improved it, that is, lending rate=cost of capital+operating costs+target profit rate risk-adjusted rate+integrated float-adjusted rate.Then taking Inner Mongolia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as an example, verified the new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lending rate pricing model has better maneuverability.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lending rates; pricing model;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Inner Mongolia
[中圖分類號]F830.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863(2016)01-0027-07
[作者簡介]邱濟洲(1958-),男,黑龍江牡丹江人,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從事國際經濟、宏觀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