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雨露 周麗
?
新疆廣播影視對中亞的傳播策略分析
□茍雨露周麗
摘要:如今國際上越來越重視軟實力,軟實力方面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廣播影視等傳媒業的發展已然不再是區域性的概念,尤其是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傳媒業。本文主要研究新疆對中亞地區的傳播策略,通過對新疆電視臺、電臺的三檔對外傳播節目——《新疆新聞聯播》《今日中國》《中國之聲》的分析,得到更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廣播影視對中亞傳播的策略。
關鍵詞:中亞;傳播;策略
(一)對中亞傳播的歷史
從地域優勢來看,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地處歐亞大陸腹地,與八國接壤,是我國對中亞傳播的先行力量,也是我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后是新疆對中亞報道的一個高峰期,關于中亞的研究也有所增加,再加上中央新疆經濟座談會的召開,新疆的新聞媒介對中亞宣傳報道新疆的經濟、政治、文化,已成為新疆主流媒體的重點報道內容之一。
新疆對中亞的傳播可分為大眾傳媒和非大眾傳媒兩部分。大眾傳媒主要以廣播電視為主,2004年新疆廣播電視節目開始在境外播出,至2009年6月15日,新疆廣播電視以租賃頻道和整頻道落地兩種形式分別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國成功播出。非大眾傳媒則主要以文化交流為主進行互動往來,通過舉辦文化年、經濟交流貿易洽談會和開辦孔子學院等方式加強新疆對中亞的宣傳傳播。
(二)三檔節目的特點分析
本文將選取新疆電視臺、電臺的三檔對外傳播節目——《新疆新聞聯播》《今日中國》《中國之聲》為樣本分析,以此來得到更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廣播影視對中亞傳播的策略。三檔節目的報道內容中,主要以經濟報道為主,《中國之聲》占到了總報道的77.5%,《新疆新聞聯播》占39%,《今日中國》則在一小時的播出時間中有40分鐘是在傳遞經濟類信息,占總報道量的58%。
除此之外《今日中國》的《走遍中國》節目主要以表現歷史文化為主,向中亞地區傳播中國文化以及東方的價值觀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新疆的風土人情。
中亞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是多民族和多文化的集聚地,社會發展經歷了前突厥-伊斯蘭化時代、突厥-伊斯蘭化時代、俄羅斯化時代、后俄羅斯化時代四個階段,①中亞獨立以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蘇聯解體后中亞國家的經濟衰退之際,將自己的文化、政治、經濟等強勢入駐。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國文化在中亞的影響已經超過了俄羅斯文化。我國對中亞地區的傳播環境并不樂觀。
近年來提出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新疆所處的地理位置優勢,使得新疆在對外傳播上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國家先后在新疆實施了“西新工程”和“新疆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使新疆的大眾傳媒得到很大的改善。新疆在國家對外傳播中的戰略地位得到凸顯。
隨著新疆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新疆電視臺《走進中國》《新疆新聞聯播》節目在中亞地區的成功播出,新疆慢慢走進了中亞國家。但實際上新疆的南北疆經濟發展差距大,新疆對中亞傳播僅限于幾個主流媒體。其次,新疆廣播電視媒介專業人員特別是懂國際傳播的人才嚴重缺乏,資金有限,技術相對落后,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新疆媒介的對外傳播,會限制傳播影響力的提升。
(一)過于強調特色而忽略共同性
新疆對中亞的傳播在我國國際傳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其影響力與新疆新時期的形象是不相符的,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過多的傳播特色而忽略掉了共同性。在新疆對中亞的傳播影響力中,最重要的是價值的構建,即以中華民族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判斷,其次才是地方性的政治、文化等內容傳播。
但在實際的傳播中會偏重自然屬性,例如對《走遍中國》的內容分析中,自然的比率占到了20.3%,甚至超過了政治的2.8%和社會的14%。這樣的傳播模式帶來的影響力更多的是在新疆的自然風光,而不是價值判斷。
(二)中亞的國家存在媒介障礙
新疆對中亞的傳播體制同中國國家的傳播體制是一致的,而中亞國家在經歷蘇聯解體以后相繼有了自己獨立的新聞機構,國家體制也從社會主義變為資本主義。在這段時間內,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快速侵入使得中亞各國的新聞機構被逐步西化,除此之外還有國外媒體在中亞的落戶,例如“美國之音”“BBC”等。
面對這樣的環境,中亞各國對新疆對其的傳播會有一定的抵抗性,使得新疆的傳播很難形成有效的達到率和影響力。再加上西方媒體在中亞各國對中國的強壓,使得新疆的傳播更難以生存。
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廣播影視國際傳播策略的制定,首先應該分析制定的依據,其次明確國際傳播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清楚自己的目的才可以讓自己的傳播更有針對性。
關于國際傳播的策略制定,要以現實情況為依據,才可以制定出更切實可行的策略。
(一)新疆的內部環境
習總書記提出周邊外交和“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的戰略,使得新疆的國際傳播價值進一步凸顯。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新疆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在中國傳統對外開放格局中作為“末梢”的新疆成為了“前沿”。
新疆因所處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聚集區,形成了多宗教多信仰的意識形態。而“7·5”事件之后暴恐事件的增多,使得國際上對新疆的關注也日益密切。但是這種關注更多是負面的,是對新疆、對我國在民族人權上的否定和批判。
(二)在傳播過程中會形成文化沖突
中亞地區地處歐、亞、非三大陸的交界處,是文化發展、傳播碰撞的十字路口和世界上最復雜的民族分布地帶。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文化更是需要謹慎對待。而新疆看似同中亞國家有相同的信仰,但實則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美國文化的滲透更是改變了中亞各國的價值觀,講英語在當地被認為是一種榮耀,而很多當地的穆斯林婦女都夢想著自己能嫁給一個美國人或是歐洲人。而在宗教方面,婦女戴面紗的習俗僅見于費爾干納地區。在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游牧民和半游牧民中的婦女歷來就沒有戴面紗、從頭到腳都蒙起來的習慣。②
制定新疆對中亞的傳播策略的目的在于使我國的傳播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達到有效的傳播,樹立正確的國家形象和新疆形象。
(一)以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為主
新疆對中亞的傳播不僅僅是讓中亞各國認識新疆,更重要的是認識中國,因此在傳播時要以國家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對中亞的傳播,事實上是跨文化傳播,以文化為本質的傳播。
在對中亞的傳播內容上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新疆民族文化融合起來,加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價值觀,可以涉及到價值的核心內容,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播出去,同時將在新疆建設發展中的優秀文化一起傳播,將兩種優秀文化相互融合起來,加強傳播的影響力。媒體影響力是通過社會信息傳播過程實現的,而社會信息的象征意義就是文化。
(二)加強學習,改變西強東弱
面對現在已經形成的媒介障礙,單靠強硬的傳播是無效的,只會形成更強烈的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適當放棄強勢的宣傳,而改為真正的溝通傳播,比起政治、經濟等硬新聞,利用文化、社會、教育等軟新聞更能達到有效的傳播效果。
其次,應該認識到中國在傳播上的弱勢,并且通過加強學習來改變目前西強東弱的局勢,讓新疆對中亞傳播時更有力度。但這種改變,也是中國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體現。所以這將是一個長期性的提升,也應該是我們一直需要加強的。
注釋:
①汪金國.現代中亞社會發展狀況與趨勢研究[D].蘭州大學,2003.
②劉紅,焦若微.新疆對外傳播影響力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對外傳播中的區域形象構建與傳播策略研究”(編號:12XXW004)、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少數民族地區廣播影視國際傳播策略研究”(編號:2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茍雨露系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碩士生,周麗系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