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右水中學(342600)
肖志遠●
?
關于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右水中學(342600)
肖志遠●
素質教育下,創新能力成為了學生必備的專業素質之一,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轉變新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視,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
初中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時期無論是社會的發展還是個人的發展均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新時期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視,采用合適的方法和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對創新能力的重視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生的日常表現,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關注程度不高.這樣的教學思想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加上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因此也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要求我國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轉變正確的教學思想,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創新能力對于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培養和提高創新思維的計劃.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過程中,教師應該要積極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行解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 創設合適的情境,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落后,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自然無法調動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培養創新能力的自覺意識.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和好奇,然后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初中數學知識相對小學數學知識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適當的難度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創設良好的情境好包括生活情境,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進行情境創設,這種情境創設的優勢在于學生能夠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幾何圖形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對知識進行系統的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問學生:“幾何圖形在我國生活中其實有著廣泛的應用,大家都見過那些呢?”然后學生開始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踴躍回答,接著教師再說:“那除了這些東西,我們還可以利用這些幾何圖形的組合做些什么東西出來?”然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手工制作,讓學生在熟悉幾何圖形的同時能夠培養創新思維.
3.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區別在于,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將思想化為能力.也就是說,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能夠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教學活動的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新課改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認知不夠清晰,因此經常造成學生學習被動、學習效率較低等問題.新時期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家庭狀況、性格狀況等,多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獲得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發展.例如,教師在教授平行四邊行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平行四邊形.學生在制作平行西變形的過程中自然會發現平行四邊形的一些特征,如上下邊要平行,內外角之間的聯系等.采用這種方式即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綜上所述,要培養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必須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對創新能力的重視;其次,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合適的情境,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最后,要求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1]廖代成. 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分析[J]. 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2:208.
[2]王書貴.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6:58.
[3]張旭東.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探析[J]. 赤子(上中旬),2015,02:272.
[4]張勤英. “浙教版”初中數學教學中多角度創新思維的培養——以平面幾何中若干知識點教學為例[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1:103,130.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