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初級中學(224400)
鄭 紅●
?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數學心理效應的教學應用與探究
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初級中學(224400)
鄭 紅●
相比起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學生更加喜歡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暢所欲言,既能夠清楚發現自己的問題,對學習漏洞進行彌補,輕松的學習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放松高度緊張的情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初中;數學;心理效應;教學;應用
調查初中生的數學心理狀況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數學都存在抵觸、抗拒心理,主要源于他們對數學的認知為“難”,大部分學生表示“數學真的很難”,在這種抵觸情緒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提高學生數學水平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成為推進數學教學改革的關鍵性因素,在新課標下打造高效初中數學課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心理效益進行合理運用,實現增加師生情感,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目標,從而改變初中生的消極心態,不斷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水平.
“羅森塔爾”效應和“自己人”效應可以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從而“愛屋及烏”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現代化教學中,教師希望打破與學生的距離感,建立亦師亦友的和諧師生關系,但由于學生對教師潛意識的敬重心理,使得教師構建師生關系不得其法.初中數學新課標背景下心理效應的應用,教師可以合理運用“羅森塔爾”和“自己人”效應,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懷,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愿意主動親近教師,為建設和諧師生關系提供充分的保障.以“愛屋及烏”的方式,讓學生對學習數學保持濃厚的興趣.
現以蘇教版初中數學“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為例,章節學習目標為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并理解證明過程.教學內容的難度不大,只是教學內容比較繁雜,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焦躁的情緒,而且大部分學生也不愿意主動告知教師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專門抽課后時間,對學生進行了單獨談話,在談話中首先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了肯定,然后詢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情況,在教師特意放輕松和語氣放輕的談話中,學生的緊張情緒逐漸放松下來,也開始主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問題.例如,有學生表示“我平時真的很認真在聽講,但為什么一到做題的時候,就不會做呢?”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做出了準確的回答,并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出了改進建議.對于學生提出的學習成績提高困難的問題,教師表示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課堂上的聽講只是聽懂了表面,并沒有真正掌握解題技巧.對學生提出的改進意見為: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認真反思和回顧數學問題的解答過程……通過教師與學生親切的交流溝通,使得學生真切感受到教師的關懷,這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教師真正認識到調整學生心態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致力于調整學生的心態,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更加自信,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學生的進步離不開教師的鼓勵和悉心的指導,簡而言之,教師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水平.初中數學新課標背景下心理效應的應用,評價方式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實現對評價方式的優化,充分發揮出“赫洛克”效應的重要作用,對學生學習形成正確的指導意義,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再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入例題,對教學內容進行詳細說明.題目為:在△ABC中,AB=AC,D為BC邊上一點,且∠BDE=∠CDF.求證:S△BDF=S△CDE.教師先對學生進行了提示:作EM⊥BC于M,FN⊥BC于N,易證△EBD∽△FCD.根據教師的提示和現有知識,學生迅速做出了正確證明,其證明過程為:∵△EBD∽△FCD,∴CD·EM=BD·FN.∵S△BDF= BD·FN, S△CDE=CD·EM,∴S△BDF=S△CDE.雖然學生是在提示下完成數學問題解答的,但教師依然對學生進行了表揚.通過表揚教師發現學生的熱情更加高漲,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
由此可見,“赫洛克效應”體現出了人的好勝心理和“求表揚”的心理,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這一心理效應,利用學生的“求表揚”心理,對學生進行肯定和表揚,就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共生效應”則主要體現出了“共生共存”的思想,對這種心理效應進行深入發掘,并應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學習,通過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形成.
再以“三角形相似的性質”為例,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對教學內容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設置探討數學問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解決.題目為:已知三角形ABC,如果要作與BC平行的直線把三角形ABC劃分成兩部分,使這兩部分(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面積之比為1∶1,該怎么做?有學生認為直接算出大三角形的面積,然后根據三角形和四邊形計算面積的公式,將具體數據代入,直到證明面積之比為1∶1即可,學生的觀點和想法各不一樣,在分組討論之后,學生發現了自己觀點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得出了正確的劃分方案.
[1] 劉春葉. 課堂教學場效應研究[D]. 河南大學,2010
[2] 陳三軍. 運用心理學效應 轉化后進生[D]. 華中師范大學,2007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