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婷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5)
人力資本視角下大學生專業與就業關系研究
□胡艷婷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近年來,就業問題一直站在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引發社會公眾的持續關注。本文以大學本科教育為時間節點,從本科教育起點的專業選擇、教育過程中的個人人力資本的提升、教育結果對社會人力資本的影響三個方面來論述大學生專業與就業關系。
專業選擇;人力資本;就業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85
1.1教育起點:專業選擇
從習性和信念來看,專業選擇主要取決于個人的興趣愛好和今后的發展規劃。就大學本科教育而言,選擇一個自己不感興趣不僅自身的學習滿意度不高,學習質量也不高。另一方面,專業選擇涉及學生個體價值觀念以及發展規劃,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今后的職業選擇有關。
從性別差異角度來看,女生較多傾向于選擇文科類專業,通常情況下,女性偏感性化思維,心思細膩、細致;男生選理科的可能性最大,男性思維比較理性,邏輯性強,傾向于做創造性、決策性的事物。男女的不同性格特征造成在專業選擇上存在很大差異,這也是我國男女勞動力結構差異的而原因之一。
從家庭情況來看上,受父母社會交往面的影響,父母學歷低易造成子女選擇專業上的信息與出路不平等,父母學歷高的階層,能夠給子女提供更多的資源與訊息,為子女做出合適的選擇判斷。布迪厄在研究對象劃分上并沒有深度研究巴黎和外省居住地的學生在文化再生產上的差異,他認為階層差異比地區差異更適合研究文化再生產過程。[1]
1.2教育過程:個人人力資本的提升
從專業知識的學習來看,在專業理論知識儲備方面,可以接收到這一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對自我思維能力學習能的啟發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理論學習是實踐的前提,能夠有效地開發思維、打開視野。在專業技能習得方面,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得到越來越多學校的推崇。
從非專業知識的學習角度來看,不同的專業有著不同的文化模式,同一專業也存在社會出身帶來的交往規則。在校內交往方面,相同專業的人也會偏向于從事該專業體系內的工作,在此過程中能夠學會為人處世、溝通交流的能力。久而久之,同類人持續聚集促成整個群體間的內部自愛,專業間出現不同的自我確定性,而同專業的學生也會出現情感構造一致聚合性。在社會實踐方面,如學生通過兼職或者實習習得一些社會規則和禮儀、處事方式和做事原則。
1.3教育結果:社會人力資本的影響
通過把工作偏好和大學專業變量納入大學畢業生性別工資差異的研究框架,托馬斯·戴蒙特和保爾·安德里薩尼(Daymont和Andrisani)對十種大學專業的研究結果發現,由于男生和女生偏好于不同的職業角色,并且在大學里通常會選擇不同的學習領域作為專業,上述兩個變量可以解釋1/3—2/3的大學畢業生工作三年后的小時工資差距。[2]
專業工作不匹配將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專業是基于市場結構和需求設置的,將帶來整體人力資本的分布不均和結構不合理,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和資本損失;二是專業與工作的不匹配可能會對個人利益產生影響,造成個人人力資本損失。
專業和職業對口在個人收入、職業滿意度、社會利益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就業偏好于專業對口。
2.1結論
從教育的起點來看,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對專業選擇影響重大,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時會很大程度上受到今后職業的影響。
從教育的過程來看,專業學習會對個人素質及今后的職業發展產生重要作用。從專業知識學習和非專業知識兩個層面來看,專業教育對個人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都有很大影響。
從教育的結果來看,就業偏好于專業對口意義深遠。從個人角度來看,專業對口能夠將自身才能和價值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利用,從社會層面來看,專業對口能夠提升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
2.2建議
首先,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為職業生涯教育模式保駕護航;其次,應制定國家層面的職業生涯教育規劃,利于各階段的學校對照執行,使學生能夠得到良好的職業教育規劃培訓。
高校應構建“學干互促”機制和“以賽促能”培養模式。一是建立“學干互促”機制,以課外科研立項、社會實踐為抓手。二是利用或搭建專業比賽平臺,檢驗大學生學習成果,提高大學生學以致用能力,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1004-7026(2016)06-0118-01中國圖書分類號:G64
A
胡艷婷(1994-),女,漢族,河南焦作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本科生,人力資源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