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實驗小學桂林校區 陳 婷
新理論
小學語文“多元化”作業設計之淺思
福建省漳平市實驗小學桂林校區 陳 婷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讀書學習,就必然要有作業練習。課外作業是語文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這樣的作業過多過濫,簡單重復,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鞏固課上學習的內容。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和嘗試設計多元化的作業,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情感體驗,確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下面,就“多元化”作業設計,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教育心理學表明,枯燥的學習內容和單調的學習形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具有趣味性的作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作業的真正目的。好奇心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新穎的作業形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要讓學生有興趣, 教師設計的作業題就應講究趣味性,以生動、形象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 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 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于趣味性的練習之中。比如:
1.唱一唱
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兒歌,可以讓學生學唱這首旋律優美,清新活潑的歌曲。
2.演一演
教學《晏子使楚》《將相和》等故事情節較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編寫課本劇演一演。
3.查一查
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只有一個地球》等知識性較強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去書店,上網等查一查相關資料,以幫助學習。
你看,同樣是作業,只要我們試圖去改變,學生就會做得興趣盎然,不亦樂乎。
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強弱之別,如果對每個學生的作業要求都統一標準,勢必強者興趣過剩,弱者畏難掃興。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以積極的態度完成作業,教師在設計練習作業時,應將全班學生分成小組,分層次布置作業,這樣,既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達到預設的基本要求,又可以兼顧到不同學生,進而推動全班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這些作業會讓他們對學習充滿自信,有利于他們自信地迎接一個又一個學習任務。具體做法有。
1.作業量分層
對不愛學習,認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該適量減少他們的作業量。但每課的基礎性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應該讓他們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至于結合課文內容設計的拓展性練習,他們可以選做或者不讓他們做。例如背誦練習,只要能按照教材的課后要求背誦相關篇目就可以,沒有必要背誦整篇課文。對于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增加一些精彩片段背下來。適量、適當的作業和練習要求,能幫助學困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2.作業難度分層
針對基礎知識不過關、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接受新知識較為困難的學生,可以布置書寫生字及字詞復習類作業,讓他們及時鞏固課上所學,并且交給他們查工具書的方法,鼓勵他們多使用工具書獲得新知。同時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適量布置語文常識類作業,如“修改病句、擴句、縮句等”對于當天所學課文內容配套練習根據其能力圈劃部分,鼓勵完成。而對于接受知識能力強,反映較快的學生,在生字新詞的學習過程中允許他們在做作業時以聽寫代抄寫,減少抄寫的作業,在掌握課時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布置提高題和拓展題,或是同樣的作業給予更高的要求,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創新,積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如: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對小問號一欄和資料袋一欄給予他們的要求會更高些,“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嘗試解答”“收集有價值的東西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談談預習感悟”等靈活機動,有助于發揮學生特長的作業盡可能開小灶給他們,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
3.完成作業時間分層
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完成作業時間上分層要求,能有效保障后進生“吃得了”的問題。在課堂上就要求背誦的段落,允許課堂上背不熟的同學回家繼續背到熟練為止;要求優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業,后進生可以寬限1至2天。這樣,保證了后進生的作業質量,使之扎實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性循環。
過去的作業多為教師于課后布置,作業的數量、作業的難度以及作業完成的形式,教師有著決定權,并以一定的學習紀律作為強制力保障實施。學生對于作業,總是處于被動接受任務的境地。學生必須嚴格地按照教師所作的規定完成作業,沒有選擇權。學生對自主選擇的作業,就有學習的興趣,就有前進的動力。自由選擇作業,這使學生有了熱情參與的期望。他們就不再把作業當成負擔,而能夠盡力的去完成任務。
1.自主選擇內容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小獅子愛爾莎》一課,布置作業時,問學生:“學完這一課,大家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有的說:“我一定要將這本書買來讀一讀。”有的說:“我以前飼養過一只可愛的小花狗,我想把它的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有的說:“我覺得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好的句子,我要把它們摘抄下來,以后肯定用得上。”還有的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討論下是把愛爾莎放回大自然好,還是留在作者身邊好。”因此趁機給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大家的想法都十分好,今天老師就不布置固定的內容,大家可以給自己選擇作業!”“好!”學生都十分高興。是啊,與其讓學生死死地按照老師的任務來完成,不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意識,這才是學習的真諦!
2.自主安排時間
每天學生都要面對不同學科的作業,不能排除出現某一天作業總量少,某一天作業總量多這樣的情況。即便作業總量基本恒定,但每個學生每天所面對的生活是不同的,難免會有 “明天是我生日”“今天我要去大劇院看演出”。以往的作業要求是“今日事,今日畢”,每個學生面對作業沒有任何的彈性區間,所以有時顯得輕松,有時會做到很晚。教師可以把“日作業”變革為“周作業”,變每天布置當天作業改為周一布置一周作業。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時間來隨機地安排、調整。如:周作業為三篇閱讀摘錄、兩篇生活隨筆。哪天做閱讀摘錄,哪天做生活隨筆,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來決定,提前完成還是按部就班都可以自主安排。當然,教師更鼓勵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來提前完成。我們把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放權讓學生自主地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乃至作業要求。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自己設定作業完成的數量、完成的時間、完成的進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不會把作業看成是負擔,能按時完成,把他們自己的作業完成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