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鐵心橋小學 呂曼秋
?
小學體育課程游戲化教學初探
江蘇省南京市鐵心橋小學 呂曼秋
身體素質“課課練”是全面增強小學生身體素質,提高他們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水平,全面發展運動素質和改變他們身體形態的重要訓練形式之一。新課標實施后“課課練”被逐步淡化,但問題也隨之出現了。在近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發現學生的體質下降現象愈演愈烈,學生體質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于是再次掀起身體素質“課課練”的狂潮。加深對體育“課課練”的認識和創新,推動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越來越顯出其必要性和積極意義。而目前身體素質練習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形式單一,既規定了動作的名稱,又規定了練習負荷的量度范圍,如:縱叉5秒×2~3組;立/坐位體前屈6秒×2~3組;仰臥舉腿6次×2~3組等。學生練習強度及參與度均達到要求,增強體質,但學生叫苦連天,易產生厭倦情緒,在練習中出現“教師教的很枯燥,學生練的很無聊”現象。我認為,必須改革當前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模式,將身體素質“課課練”進行游戲化模式轉化,做到內容多樣,形式有趣,時間安排合理有效,鼓勵多元發展。進而達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課練”的強烈興趣,寓教于樂,在趣味盎然中開展體育游戲活動,最終全面提升當下小學生的體質。下面筆者就“課課練”游戲化練習談談一些初步的探索。
首先,要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練習。情境游戲法的關鍵是設置一定的“情境”,使游戲內容在情境化的故事中得以完成,情境的設置是讓其掌握運動技能的一種教學載體。新課程的目標在于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框架,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生理、年齡特點,在發揮教師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有的放矢的讓學生置身生活情境,容易激發學生主體感官器,使學生學的很輕松,并在不知不覺中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例如,在完成“課課練”內容之腿部力量練習時,筆者設計的游戲是“動力火車”:在給學生進行“動力火車”的游戲時,先要設置“開火車”的相關情境,然后鼓勵孩子們尋找發現車輪的特點,當學生領悟了游戲要領后就可以開展體育游戲活動了,學生很快學會合作,或雙腳跳,或單腳跳,或合作跳躍,在快樂的體驗中感受游戲的樂趣,在游戲中鍛煉體質。
其次,內容上要逐層深入,讓學生自主接受挑戰。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興趣的維持度較短,且重復練習導致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參與積極性降低,調動學生興趣,需不斷變更模式,逐層增加游戲難度,調動學生興趣,主動參與,也增強學生自信心。例如完成“課課練”內容之速度、靈敏與平衡時,筆者設計的游戲是“穿越小樹林”:(1)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小樹苗(部分學生蹲在地上,雙手抱膝保持平衡)之間的穿越游戲,穿越的學生保證不碰到蹲立的學生。練習中兩組互換,體驗不同位置的練習。(2)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樹林(蹲立的學生變為站立,雙腳提踵)之間的穿越游戲,另外的學生穿越站起的學生,體驗一定高度障礙的變向跑練習。(3)最后引導學生體驗狂風樹林(站立的學生腳不動,上體盡量大幅度的活動)之間的穿越游戲,另外的學生穿越晃動中的學生,體驗更高難度的變向跑動練習。學生在不斷提升的游戲環節設定中不斷挑戰自己,提升運動技能的同時,增強“課課練”強度及時效性,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此外,還要善于運用新興器材來激發學生參與的樂趣。在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新興的體育器材深受學生喜歡。利用新興器材進行游戲化“課課練”,學生參與興趣自然跟進。如對水平二學生進行協調、跳躍素質練習時,可利用時興器材“跳跳球”進行相關游戲。
我國學者研究發現,我國小學生學習主要有兩種動機,一種為了得到老師或家長的表揚、欣賞和獎勵;另一種是為了集體或組織的榮譽。在游戲中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課課練”的練習,筆者認為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首先,要用好“獎勵”(懲罰)政策。給予游戲優勝者一定獎勵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失利一方自然也要受到相應懲罰,讓他們從心理上能夠接受,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人格。有時還可以讓他們自己預先制定獎懲規則,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有效避免學生的厭倦情緒。
其次,激發學生勇于挑戰的品質。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勝和敢于挑戰的心理,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及比賽意識。例如,讓體育水平一般偏上的同學先展示,問誰敢于挑戰他?大多數學生愿意試一試,甚至教師也可以參與進去,開展師生間大比拼,學生會心甘情愿地參與聯系,嘗試挑戰自我,在這種體育游戲中扎扎實實地得到體育鍛煉。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有效運用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和發展,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因材施教,關注個體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愿意并樂于參與游戲中,完成“課課練”目標。
首先是游戲目標實施分層次。為突出游戲的層次性,在游戲目標制定時必須將重點指向學生,制定好各層次的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的強弱和運動能力的高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刀切”,如對學生劃分為A、B、C、D組等,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
其次是游戲過程實施分層次。游戲中根據學生表現,利用小組合作形式,如根據學生的表現及能力將學生4-6人分為一組,小組自由合作練習,根據小組特點,小組的“課課練”內容有所不同,設定適合小組活動的游戲等級進行競賽。但在游戲中,小組成員根據近期表現不斷調整,提升學生參與的熱情及端正態度,使游戲更加發揮自身趣味性及競賽性。
單向度的評價不可能反映學生體質的實際,我們必須結合每年的學生實際體質測試數據,有針對性地設計小學體育游戲教學活動的內容。筆者就某小學二年級學生抽取樣本學生30人,男15人,女15人,進行為期6個月的游戲性“課課練”嘗試,對學生前后兩次測試數據進行研究,對他們的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跳繩和50米跑的優、良、及格、不及格的成績做過統計分析。發現學生在游戲性的素質練習后,各項目優秀率及良好率均有所提升,且學生的不及格率顯著下降,集體項目數據向偏優性發展。這些數據說明學生在游戲性素質練習里達到比直接進行“課課練”具有更高強度,且各方面素質發展較全,且學生帶著趣味參加練習,通過教師評價及學生自主評價,更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針對不同水平段的學生的身體素質和不同的素質練習內容,教師要設計不同的訓練時間和地點,設計不同的訓練強度,針對不同年紀學生設計不同游戲內容和評價標準,開展多元化評價,在促進學生體質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采取不同的偏優性發展。在游戲中完成枯燥無味的身體素質“課課練”,多元發展“課課練”游戲化形式,完善課堂教學機制,突出新課標提出的趣味課堂理念,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