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李 爽
?
略談職高語文教學語言的改革
——關于教師的口頭語言
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李 爽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的天職,就是將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必須依賴教學語言來完成。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忍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教師口頭語言表達的好賴,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課情緒和聽課效率。語言表達清晰、生動、富有邏輯性的教師,往往受到大多數學生的歡迎。教師口頭語言表達的技能,指善于精講教學內容,準確地把握重點和難點。講課的語言清晰、準確、生動、流暢、有節奏、有條理且能適時幽默、風趣、詼諧而無語病。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感知能力。可見,教學語言的改革,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重點考慮的一個問題。
教師口頭語言設計的基本原則是:科學性第一,藝術性第二,精講為好。
善于運用本門學科的專業用語,并注意與通俗語言巧妙結合,靈活運用。這是因為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概念、理論,并通過它們所構成的理論體系來揭示其客觀規律。“語文不是無情物”,它本身就棲居著浪漫和詩意,作者情誼的表達就隱匿于語言文字的深處。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調動自己的積極情感因素來激發培養學生積極情感,讓語文課堂充滿情感的魅力。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要培養美好的情感,陶冶審美情操,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
教師的語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學生的思想、感情、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讀吳晗《談骨氣》之后說:“如果一個作者自己是一個軟骨頭,能寫出這樣的富于感情的文章嗎?吳晗就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人。1941年,當時國民黨的國立編譯館約吳晗寫一部書,內容是寫明代的事。書中寫到一支農民武裝,叫紅軍,吳晗寫到紅軍之舉的句子。他們對吳晗說:紅字要改掉,否則你的書我們不出。吳晗說:我寧可不出書,這個紅字絕對不能改。國民黨怕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連六百年前的農民的紅軍也害怕。”學生從課文里,從教師所補充的作者的事跡里受到教育,他們懂得了“文如其人”的道理,今后也要做個有骨氣的人。
教學語言的嚴謹性要體現在教師課堂教學的每一句話上,教學語言該詳則詳,該簡則簡。最大限度地發揮時間效益和學生的思維效益。教師對課上每一小段知識的教學,都要設計好主要教學語言,表達時才能緊湊、連貫,“哼”“哈”不斷,“呀”“吧”不絕的語病,最干擾教學語言的流暢。章節小結要有權威性和精練性。
啟發學生思維的語言主要用來啟發學生對學習目的的意義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熱情的求知欲;啟發學生聯想、想象、分析、對比、歸納、演繹,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其次,教學語言要體現新舊知識的聯系,要盡可能地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的道理形象化,能激發想象和聯想,從而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
教師講課的語言,要跟學生的當時的思想聯系起來,與學生的接受水平盡量一致。應根據學生的反映,靈活機動地改變詞句或者敘述結構,使之為學生所接受。一個教師要能靈活機動地運用教學語言,對教學工作要有極端負責的精神,在備課中不僅要確定經過深思熟慮的教學語言,還要考慮同步的學生的學習行為,為靈活運用教學語言做好準備;要深入掌握所講的學科內容;要具有比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對學生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并掌握豐富的詞匯。
教師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從中可以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對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動筆寫教案,也要動口講一講,練一練,語言才能清晰、準確、生動、流暢、有節奏、有條理且不失幽默、風趣、詼諧。教師的語言設計尤如文學作品的創作,平時要善于積累,把突發的靈感和他人的經驗記下,多積累,常改進,多講多練,必然會水到渠成,成為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
尊重每一位學生,給所有同學展示自我的機會。我們許多語文教師盡管認識到素質教育關系未來,關系祖國的發展,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還是自覺不自覺的把展示自我的機會都給了成績好些的同學,使成績較差的同學得不到充分的尊重。長此以往,就會人為的使成績差的同學對語文老師失去了信任,對自己學習語文失去信心,勢必會破罐子破摔,是語文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方法,變通的處理問題。我們知道一節語文課所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是非常難的,一定是有梯度的。所以我們可以將簡單的問題留給能力差些的同學,通過他們回答問題,是他們感到自己也行,產生成就感,在自然的氛圍中融入課堂,使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
總之,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適當地圓桌化,多一點商量性口吻,少一點教訓。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打開與學生心理溝通的渠道,營造一種真誠、信任、民主、愉悅的課堂心理氣氛。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之間建立合作、教學相長的現代師生關系,在師生互動和合作性學習中開發增值性教學合力。教師的角色從以往知識的主宰者、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
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可是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本來的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蕩著清香。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機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語文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精準,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我強調這些,就是讓語文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體味課堂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