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通●
江蘇省連云港市九里中學(221141)
?
讓物理作業博客走近學生
張延通●
江蘇省連云港市九里中學(221141)
學生普遍對物理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其原因感覺枯糙乏味,作業也不愿意做,筆者認為,將物理學習與網絡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提出創建“物理作業博客”的思想,供大家參考!
物理;作業;博客;學生
物理作業博客就是類似日記與博客的結合體,它既不同于單純的日記形式,也不同于單純的博客,它是一個師生互動,交流,發表意見,課堂教學延伸的平臺.主要是引導學生對網絡博客的興趣轉化到物理課堂學習與課后作業,讓學生從癡迷網絡到利用網絡進行有效的物理課堂學習中來.
1.利用作業博客擴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更方便地延續課堂交流,自由的把學習體會和課程心得發表在自己的作業博客上.根據教學實踐,有的同學會討論如何更牢固地記憶知識點內容,也有的會總結生活中所出現并發揮作用的物理器件,還有的同學會整理課內習題,把解題思路進行舉一反三.
2.教師在作業博客上提出一個想法,在這里,同學們能分享心得體會,解題技巧,科技動態,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博客名,可以自由命名,像網名等都可以,這樣,學生的興趣熱情高漲,每天參與的次數增多,學習物理的興趣隨之提高.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愿.
1.它提供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
我想,在作業博客中,我們物理教師可以設置同課業內容契合的教學問題,讓各位同學廣泛地參與到討論當中,并思考解決方法,在題目下面可以留言表述自己的思路想法,并且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取長補短,老師可以有效掌握學生思維進度,有能合理地進行指導,采用步步遞進的方法來解疑,讓學生和自己一起來解決這個課業疑問.最后不僅實現物理知識的回顧,有拉近了同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能更主動地開展學習.
比如在講到《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這節內容后,我設定的作業是讓大家把本節課的疑問點放在作業博客上.其中有一個網名叫向牛頓致敬的學生問:我們在觀察凸透鏡成像現象時,如果設定好固定的物距、焦距,但是還會有不同的像距,這是什么原因?另一個學生看到他的表述后推測是因為蠟燭本身很粗,它前后每個部分離凸透鏡的距離不同,進而出現了“對應成像的位置也不同,造成光屏在一定的范圍內都能承接到比較清晰的像”現象,在他說出想法之后又有的學生考慮可以設計新方案:選用細蠟燭再次進行實驗,結果看到像距誤差有所減小,但依然明顯,又有學生經過尋找比較發現手電筒上的LED的發光面比較薄,接近平面發光體.我看到大家的討論后,指導同學們采用LED進行實驗,并安排10位視力不同的學生通過實驗來得出數據,并反饋給我,得到的初步結論如下;(1)用LED代替蠟燭,可以發現像距的誤差減小;(2)利用LED代替蠟燭,對提高患近視眼同學實驗的準確性優于正常視力的同學.
不難看出,作業博客的優勢是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課下時間,并推動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并能激發大家自主學習的熱情.
2.它提供師生評價平臺
夸美紐斯說過:“要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孩子.教師要多鼓勵、多關懷,挖掘他們的潛力,切實幫助他們成長.”
(1)我認為,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科學的評價,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并及時加以調整,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所以,創新教學在評價時不僅要評價別人,還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
(2)教師的評價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課內容難易程度來采用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不可出現評價不當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從不同角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支持,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它提供分組競賽的平臺
實行小組內組長負責制,每個成員都可以是組長,只是分工不同,有的負責學習,制定本小組計劃,有的負責檢查作業,有的負責紀錄,有的負責更換作業本.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心理優勢和競爭意識.還要及時獎勵.獎勵時主要采用集體獎勵與個別獎勵相結合的方法,一本物理故事當做獎品足以使學生體驗成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老師根據組長統計每周的作業博客哪個組做的最好并推選出優秀個人,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發動力.
4.它提供一個師生展示的平臺
首先,他提供一個學生展示自己學習技巧的平臺,一個學生學完《歐姆定律》后,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貼在作業博客上:他把所有的物理公式按節的順序集中寫在本上,這樣可以方便學習、記憶.寫公式時要把每一個物理量代表的意義以及它的單位都寫出來,防止只是記住了公式的形式而忽視了公式的內涵,并且每隔一段時間聽寫或默寫公式的檢測,記憶更加深刻,很多學生使用后,效果很好!
其次,它提供師生作品展覽的平臺,一段時間后,老師發表的論文和取得的一些成果貼在作業博客的開頭,給學生已示范帶頭的作用,學生的優秀作業、小創新、小發明都可以緊跟貼在其后,每個星期定時更換,做到人人有機會,個個有動力.
再次,它提供實驗平臺,例如創新小實驗——改進雨傘功能:一個小組傘沿和傘骨間加了四根加固的彈簧,彈簧固定在一個套在傘柄的圓環上,展示出來后有同學批評容易夾女生頭發,而且占用空間,實用性不強,另一小組設計是直接在傘布上開幾個小孔,以使傘內兜的風能從小孔處排出,為防止雨水從小洞處淋進傘內,在每個小孔處加蓋布,這樣風可以從下方吹出,雨水從下面淋下來也有遮擋了,增強了雨傘的防風功能,既經濟又簡單,各小組一致稱贊.
[1]《物理新課程標準》方式
[2]陳霖改革教學評價關注弱勢群體《中學物理》2010.1
G
B
1008-0333(2016)35-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