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鑫●
江蘇省沭陽縣外國語實驗學校(223600)
?
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策略探究
葛志鑫●
江蘇省沭陽縣外國語實驗學校(223600)
本文就初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提出了若干實施策略,為解決這一難題進行了探究.
因材施教;精心設計;回顧知識
數學概念貫穿了整個初中數學,在數學學習中,概念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容小覷.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關鍵.同樣只有把概念的含義真正理解了,才能把它們靈活運用出來.數學概念多而不好理解,怎樣讓學生真正吃透概念是目前所有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道難題.筆者結合教學經驗,提出一些建議.
初中數學是銜接小學數學和高中數學的重要階段.初中數學概念涉及范圍廣泛而不精,教師可先將其進行大致分類,探究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數學概念大部分都是由相關概念推導過來的,所以很有必要對初中所有概念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切忌斷章取義.初中概念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直觀和抽象兩類數學概念.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數學概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直觀類概念包括平行、全等、相交等;抽象類概念包括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直觀類數學概念教師可以直接教,所謂直接教,就是開門見山,教師不用由淺入深.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今天我們所探究的就是三角形的性質,因為學生在生活中就經常接觸與三角形有關的物品,所以對其并不陌生.還會讓學生清楚的知道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拋磚引玉,創造形象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概念不容易懂時,會增加學生的挫敗感,打擊他們的自信心.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創造一定的形象情景,讓學生融入其中,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以找生活中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兩個三角形物品作為教具,放在講桌上,讓學生去觀察,尋找他們的性質所在.它們兩個之間有什么聯系與不同.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會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方案.為學生設計眾多形象的情景,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簡單化.例如在教授“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課前做好不同長度的繩子,2厘米、3厘米、5厘米、6厘米等等.讓學生隨機用繩子來組成三角形.他們從中可發現有的可以組成,有的則不能,從而得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結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接受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并發揮作用,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提高綜合能力.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某同學從家里騎自行車到學校,若每小時行15千米,可比預訂時間早到15分鐘.若每小時行9千米,可比預訂時間晚到15分鐘;這個題目,教師就可以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求學校到家的路程是多少,另一個問題是求從學校到家所用的時間是多長.這樣,教師就可以將兩個問題分別分給班里的男生和女生.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又增添了課堂樂趣.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時,要牢牢記住以下幾點.第一,與舊知識建立聯系.我們不難發現,數學概念往往都存在著很大的內在聯系.如果在學習新的概念時,能夠從舊的概念找到他們的影子,那么學習新概念會順利好多.第二,概念與概念間進行對比著記憶.大多數學生都會反映,數學概念繁多而不好記憶,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對比的話,那么會容易很多.
我們都知道,長期記憶是通過反復背誦然后形成新的突觸后形成的.所以,想要將數學知識點牢牢記住,必須做到“學而時習之”,要經常復習相關一類的概念,構建知識網狀圖,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比如,教師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時,可以帶領學生先復習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這樣,在學習時,既復習了以前學過的舊知識,又減小學習新知識的難度.再如,學習“相似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形”,讓學生自己從中找出他們的聯系與不同,從而增強學生對新概念的理解.數學概念的語言一般都比較抽象,有的概念很少有學生會在短時間內接受.因為,畢竟還是初中生,接受能力還有限,再加上有的學生閱讀能力也比較差勁.所以,在這時,回顧,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每一次回顧舊的知識都會有新的理解與體會.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養成積極回顧知識的習慣.同樣,教師在上完一堂課,上新的一堂課時,也要抽出部分時間來回顧上堂課的內容.對于易錯易混的概念,教師更應該重點分析,重點講解,帶領學生多次復習,做到真正掌握.也可以隨時提問學生復述概念,考察他們的理解程度.讓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成績不斷進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僅僅關心教學成果,還應關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比如三角模型、方程模型、幾何模型等.教師和學生也要多聯系實際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教師和學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成功的經驗,那么,結果一定會理想.
G632
B
1008-0333(2016)33-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