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明
摘 要:對學生的評價不只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教育理念、教育環境、教育文化的集中體現。教師應巧用各種評價方式,突出評價的發展功能,使之成為一種職業責任、職業素養,做到心中有活生生的人,心中有渴望發展的學生,不斷改進學生與教師的學與教,使評價切實促進小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關鍵詞:評價;激勵;發展;參與
評價是一門藝術,是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語文的評價應當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要經歷一個過程,因此評價不能只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發展作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在激勵中成長,在評價中發展。
一、巧妙運用評價語言,讓學生感受成長的快樂
美國文學巨匠馬克·吐溫曾說過:別人一句贊美的話讓我開心了兩個月。馬克·吐溫不是個愛虛榮的人,別人一句贊美的話卻也能讓他欣喜一陣子,名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學生呢?作為教師,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捕捉最好的教育時機,根據語言的情境性,抓住學生的不同特點,給學生一個準確的恰當的表揚、鼓勵,使學生感覺到被賞識的快樂,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如,在教學《黃山奇松》一課時,我班上有一位平時很少發言的學生舉了手,并響亮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在我的帶動下,同學們掌聲鼓勵,我及時給予評價:“你主動大膽地站起來讀書,說明你已經超越了自己,我們希望今后的課堂經常聽到你響亮的讀書聲!”這位學生在得到直接鼓勵的同時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上課發言中也一次比一次積極。記得孫雙金老師說過:“如果說,及時的肯定,巧妙的啟發,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的話,那么有時真誠的鼓勵,由衷的表揚能影響學生的一生發展。”有一位老師在執教蘇教版四年級《田園詩情》時,一節課下來,老師的評價語言令我折服,學生在讀課題、理解課文時,我記錄了老師的評價語:“你真會動腦筋,提出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非常可貴。”“你的語言太精彩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你做到課內外結合,這叫融會貫通,值得鼓勵。”……一句句贊美的語言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說教、暴風驟雨般的責備與批評更有效。
二、利用延緩評價,關注學生生命的個性化發展
評價要及時,這為很多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所熟知,因為及時評價容易讓發言的學生享受思考的愉悅、成功的快感,以步入樂思、善思、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而把握評價的時間度,合理地延時評價,則更能讓學生擁有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七冊《說勤奮》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盡情地去讀課文,品味童第周的勤奮,并讓學生聯系自身談談體會。
生1:童第周每天天剛亮就起來讀書,那時我們還在溫暖的被窩里睡大覺,家里人叫我起來,我都不起來,從這里能體現他的勤奮。
生2:童第周學習習慣很好,每天睡覺前會復習一下所學的知識,我一上床就睡了,這體現了他的勤奮,因為他長期這樣做才會養成習慣。
師:聯系實際想象一下,他還會怎么做?
生3:他可能還會“懸梁刺股”。(生笑)
師:這不一定,但冬天、夏天肯定還會堅持學習,想象一下。
生4:夏天很熱,別人都在樹下乘涼聊天,他卻在悶熱的屋子里學習,滿身是汗都不在乎。
生5:冬天很冷,他讀著想睡覺了,但他知道不能睡,就打來一盆冷水,洗了個冷水臉,又繼續讀書了。
……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奮,我先讓學生把自己的實際做法和想法與他進行比較,襯托他的勤奮,這種建立在學生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上的思考與理解是實際的,印象是深刻的。但我沒有滿足于學生的答案,沒有及時作出總結、評價,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童第周的勤奮表現,在擴充的基礎上更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奮,并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如果沒有延遲評價,就沒有這么鮮活的思維和獨特的見解產生。
三、評價內容多元化,注重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改革要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的確立,要求原有的過分關注“甄別與選拔”功能的教育評價體系必須向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轉變。就語文科而言,對于基礎知識、閱讀理解等方面的內容可以用書面考試的方式進行量化考核,而對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閱讀時的表現力、感染力,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與方法等難以具體的量化考核內容,則可以依據同學、家長及老師等日常觀察所得,由老師負責綜合多方面評價,對學生作定性評價。另外,書面考試的內容,在考試形式上也要力求豐富。如,采取閉卷與開卷相結合、口答與筆答相結合、集中測試與分散測試相結合、課堂檢測與階段檢測相結合等形式,還可以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對象,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測試題。取消期中考試,淡化期末考試,強化平時觀察檢測。設計一些操作性強、需多人合作完成的作業,檢測學生利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關注評價標準的層次性,促進每位學生的自主發展
學生是具有不同的個性并不斷發展的個體,教學評價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我們常常要求教師的課堂提問要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理解水平的差異進行設疑,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讓大家都在最近發展區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課堂教學評價也應如此,要因學生的不同個性而異,找準課堂評價的著落點,只要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和提高,那便是成功。如,對于平時很少發言的學生,可以說:“你講得很好,能再響亮地講給同學們聽一遍嗎?”對平時有創新的學生,可以說:“你想法很獨特,很有創造性,這點我特別欣賞。”而對平常經常大膽發言的學生可以說:“你敢于大膽發言,很勇敢。”評價不僅要因學生的認識特點而異,也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而評。我們應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獲得關注、得到成功的機會。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們應有更高的要求。如“如果你能考慮得更周全、更深刻些,那就更好了。”“希望你在語言方面能再簡潔些。”而對于中等生和學困生,我們應采取激勵的評價語言,從他們的發言中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如“你的聲音真好聽,如果能大聲些,那就更好了。”“膽子大些,試試看。”“你勇于講出自己的見解,今天你又進步了。”等等。這樣的評價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弊端,又避免了口頭評價語言的單調和重復,樹立了學困生的學習信心,又關注了學優生的發展,避免讓他們產生自滿情緒,保持他們持續發展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每位學生的自主發展。
語文教學中我們能運用的評價策略各式各樣,真誠親切的語言、溫和友善的表情、期待寬容的態度以及客觀及時的檢測反饋等都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新的愿望和需求,從而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永祥.新課程呼喚“理性的評價”[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4(04).
[2]肖俊宇.小學課改課題研究與實踐[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