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紅,黃順紅,劉甲興,傅靜瑜,施麗沙,陳哲民,陳素芳,林秋萍,陳小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八○醫院(福建泉州362000)
?
48 h長時程動態心電圖檢測在陣發性房顫中的應用
廖麗紅,黃順紅,劉甲興,傅靜瑜,施麗沙,陳哲民,陳素芳,林秋萍,陳小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八○醫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目的探討48 h長時程動態心電圖對陣發性房顫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電圖室接受動態心電圖檢查病人357例,其中長時程組病人179例,年齡(60.2±15.4)歲,采用48 h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進行檢查。常規組178例,年齡(56.4±24.8)歲,采用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進行檢查。對比分析兩組病人陣發性房顫的檢出率。結果長時程組中共檢測出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18例,檢出率為10.1%,常規組中檢測出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7例,檢出率為3.9%。48 h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組陣發性房顫的檢出率明顯高于24 h動態心電圖組。結論48 h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對陣發性房顫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關鍵詞:陣發性房顫;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診斷
陣發性心房顫動是指由于多重折返波引發的間歇、快速、不規則的心房節律,其異位起搏點在心房,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陣發性房顫經過反復發作,常可轉變為持久性的房顫,且心腦血管栓塞事件的發生率高。但其呈陣發性發作,發作時間不固定,發作無明顯規律可循,常規心電圖檢查及24 h動態心電圖等檢查針對該病的檢出率并不高。本研究對比48 h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與24 h動態心電圖對陣發性房顫病人檢出率比較,探討48 h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在陣發性房顫中的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電圖室接受動態心電圖檢查的門診和住院病人357例,男性187例,女性170例,年齡(58.8±21.9)歲。將病人ID號按隨機分組法分為長時程組及常規組。長時程組179例,年齡(60.2±15.4)歲,采用48 h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進行檢查。常規組178例,年齡(56.4±24.8)歲,采用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進行檢查。兩組病人年齡、性別及合并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年齡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其余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檢查方法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測主要儀器設備為GE Medical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測分析系統。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測時認真做好皮膚處理,選用進口專用電極片牢固粘貼于選定的導聯位置上。分別于左、右側鎖骨及肋弓與鎖骨中線交點安置肢體導聯電極Ⅰ,Ⅱ,Ⅲ,aVR,aVL,aVF,并在常規十二導聯心電圖V1~V6導聯位置安置胸前導聯電極。十二導聯連接好后檢測(1~2)min,確認各導聯心電信號質量良好后啟動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同步連續記錄。十二導聯同步連續記錄,記錄時間為24 h或48 h,包括病人一整日的日常活動及睡眠休息狀態的心電圖,在刪除偽差等無效記錄后有效的連續記錄時間至少不小于22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連續監測過程中指導病人作24 h或48 h的生活日志記錄,主要記錄病人是否出現心悸、胸悶、胸痛、頭暈、暈厥等癥狀及癥狀出現和持續的時間。
1.3數據分析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監測記錄24 h后,通過回放系統輸入計算機,自動檢測分析24 h心律及其變化,自動檢測房顫及陣發性房顫,并可測算陣發性房顫的發作陣/次,發作時間,陣發性房顫心搏總數及其占心搏數的百分比等“房顫負荷”指標。計算機自動檢測分析結果均經高年資醫師審核確認。陣發性房顫在其發作幾秒鐘、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后自行終止,在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中發現的起止突然,持續時間短暫,未經特殊治療可在一定時間內自動恢復竇性心律的房顫[1]。
本研究針對陣發性房顫的判定標準為,在24 h或48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監測過程中至少有1陣/次房顫發作,而且發作持續時間≥30 s。
1.4數據記錄分別記錄兩組病人陣發性房顫的發生率。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構成比或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均數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長時程組中共檢測出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18例,檢出率為10.1%,常規組中共檢測出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7例,檢出率為3.9%。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38,P<0.05)。
3討論
心房顫動的發生是由折返的多個子波所維持,受到組織的量、不應期及傳導速度等因素的影響[2],常繼發于冠心病、風濕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病等器質性心臟病,也可發生于無基礎心臟疾病的病人。體循環血栓栓塞事件是心房顫動最嚴重的并發癥,包括心肌梗死、腦動脈栓塞、肢體動脈栓塞等,因其發病急、起病兇險、進展迅速,致殘致死率高,一旦發生,若未及時就醫,常導致嚴重后果。目前心源性栓塞已成為心內科、神經內科醫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目前國內外研究的主流方向。
心房顫動按照其發作的持續時間,可分為持續性心房顫動及陣發性心房顫動。持續性心房顫動因其典型的心電特征,較容易被發現及診斷。而陣發性心房顫動呈陣發性發作,發作時間不固定,發作無明顯規律可循,常規心電圖檢查及24 h動態心電圖等檢查針對該病的檢出率并不高。陣發性房顫經過反復發作,??赊D變為持久性的房顫,且心腦血管栓塞事件的發生率高,陣發性心房顫動與持續性心房顫動發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概率無統計學意義[3]。
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在我國已臨床應用多年,對心律失常及ST段改變檢測分析均較為全面、準確[4],其能夠對心室率進行準確監測,并可根據P波的寬度、離散度、方向等對房顫的發生及起源進行初步的判斷[5]。但常規24 h動態心電圖針對陣發性房顫病人的檢出率并不高,僅有2.3%~9.4%[6]。
本研究對比48 h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與24 h動態心電圖對陣發性房顫病人檢出率比較,長時程組中共檢測出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18例,檢出率為10.1%,常規組中共檢測出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7例,檢出率為3.9%。48 h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組陣發性房顫的檢出率明顯高于24 h動態心電圖組,證實了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在陣發性房顫病人檢出率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陣發性房顫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也呈逐年增長趨勢,其并發癥的發生為病人帶來了巨大的痛楚和負擔。而因其發作的不定性,給臨床的診斷及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48 h、72 h甚至更長時程的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為陣發性房顫的診斷帶來了更加可靠的依據,并有助于早期發現、確診,進一步指導臨床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Fuster V,Ryden LE,Chair CO,et al.ACC/AHA/ESH guidelines forthe management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European Heart[J],2001,22:1852-1923.
[2]毛煥云,楊心田.心臟病學[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577.
[3]Disertori M,Franzosi MG,Barlera S,et al.Thromboembolic event rate in paroxysmal and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data from the GISSI-AF trial[J].BMC Cardiovasc Disord,2013,13: 28.
[4]楊俊,何世平,田青,等.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在陣發性房顫中的應用[J].臨床心電圖學雜志,2011,6(20):184-187.
[5]鄭敏.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對陣發性心房纖顫的監測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6(52):131-133.
[6]Wallmann D,Tüller D,Wustmann K,et al.Frequent atrial premature beats predict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stroke patients an opportunity for a new diagnostic strategy[J].Stroke,2007,38(8):2292-2294.
(本文編輯王雅潔)
(收稿日期:2015-03-15)
中圖分類號:R540R25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5.028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5-0535-03
通訊作者:黃順紅,E-mail:22903263@qq.com
基金課題:院級基金課題(No.2014D30006),題目:Pmax.Pmax.Pd聯合長時程動態心電圖對陣發性房顫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