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強,王克喜,鄧淇中,彭達,魏麗霞
(湖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我國高校管理類專業大學生校企合作教育研究
周志強,王克喜,鄧淇中,彭達,魏麗霞
(湖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校企合作教育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的必然趨勢,以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意義,從學校、企業和政府三個層面探討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為我國校企合作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管理類專業大學生;校企合作教育;就業能力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理論與現實課題。校企合作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始進入政府和高校決策者的視野,然而,相比理工類大學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校企合作教育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事實上,管理類專業實踐性較強,更加需要通過校企合作教育方式進行人才培養。
管理類專業大學生校企合作教育,是迎合市場競爭的需要,不但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而且有利于促進高校“雙師型“隊伍建設,并最終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與改革。
1.1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校企合作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其創業精神,使他們敢于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并且,在校企合作教育當中學生能夠感受到企業高節奏的生活及嚴明的規章制度,學會與同事及上級的和諧相處,培養崗位意識,有利于學生畢業后很快適應工作環境,促進就業。
1.2有利于培養高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成功的校企合作,有利于擴大學校的聲譽,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有利于減輕學校經費負擔,讓學生以工代學,學到理論課堂難以企及的知識。校企合作還有利于解決高校“雙師型“教師不足問題。在校企合作教育過程中,企業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作用尤為重要,它能給教師提供重要的實踐平臺。派出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頂崗或掛職鍛煉,讓教師充分接觸實踐工作,提高教師的工作閱歷和實踐能力。教師將收獲帶入課堂,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專業素質的提高[1]。
1.3有利于提升企業社會聲譽
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創新能力發展以及提升辦學水平的必經之路。實踐證明企業與高校進行合作教育并回報社會,這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業,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實踐和重要舉措,不僅為企業培養和選拔后備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提升了企業的社會聲譽。
2.1基于學校層面的校企合作教育問題
高鐵機車的電機,在300公里速度,風沙沖擊損傷電機轉子界面,造成絕緣下降,每3個月換一次電機。使用了硅谷公司有機硅抗沖擊絕緣涂料,3年都不用換電機。
一是高校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首先,高校對于校企合作的意識淡薄,與企業交流溝通不頻繁,給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資源的平臺和渠道有限。其次,科研成果逐漸成為教師晉升和職稱評教的主要考核內容,許多高校將重心漸漸由教學轉向科研,過分強調科研,而忽視了對大學生專業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也忽視了校企合作必要性。
二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組織機構缺失。高校對于校企合作的組織管理,無論是在創新教學的管理制度、合作企業的交流聯絡、學生就業的指導培訓等專項工作上,還是對與企業長期合作的有效合作機制上,都缺少專門性的組織機構。相應組織機構的缺失,使得高校難以對校企合作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從而可能影響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的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率,這對于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教育有較大阻礙。
三是高校尋求合作企業的能力匱乏。由于受長期計劃經濟模式和舊的教育體制影響,高校游離于市場經濟之外的現象較為嚴重,沒有把校企合作放到市場環境中來認識和實踐[2]。管理類專業本身就偏向于理論探討,為企業所能提供的技術資源有限,而企業對技術能力的需求遠大于理論知識。此外,高校用于合作教育的資金儲備較少。一旦進行校企合作,高校必將投入一定的成本,再加上人力資本的投入,但其所能帶來的收益有不可預估和不確定性。高校在資金較少的情況下進行校企合作所承擔的風險較大。可見,高校尋找合作企業的能力相對匱乏。
2.2基于企業層面的校企合作教育問題
一是企業合作的動機不強。長期以來的社會分工就是大學生培養是高校的使命,而不是企業的社會責任[3]。企業作為經濟主體相對于人才培養的投資,企業更青睞于追求效益最大化。高校把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輸送到企業時,大學生無法在短期內為企業帶來直接的效益。加之企業能夠提供的崗位有限,同時企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甚至還需承擔大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安全風險。故企業大多處于被動狀態,合作的動機和意愿不強。
二是企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完善。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由于企業崗位設置的限制和企業對其單一的指導培訓,缺乏一定的理論傳授和培養方式的創新,并且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得到實踐教育具有“臨時性”,企業并沒有一套長期系統性的針對于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的實踐培養體系,從而導致大學生在實踐中基本上從事與本專業相關度不高的工作。
三是企業參與度不高。在開始校企合作后,由于企業本身的合作動機及意愿不強,導致企業的參與度不高。一方面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投入的師資隊伍整體素質較低和數量不夠,另一方面企業對大學生疏于管理,沒有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綜合素質培訓,從而使大學生實踐流于形式。
2.3基于政府層面的校企合作教育問題
一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盡管我國相關政策明確指出要促進高校校企合作的發展,但在具體的操作細則中對行政部門、企業、院校的職責規定不夠明確,導致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約束力。并且相關部門對政策的制定仍停留在理論上,與具體的實施狀況不能有效結合。對于已有的合作主體方學校和企業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和權益保障手段。
二是政府扶持存在歧視。在現代教育體制要求下,政府加大了對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但政府扶持存在明顯的歧視現象,主要體現在高校歧視、地域歧視以及專業歧視這三方面。首先,政府在資金支持力度和資源調控等方面明顯偏向于211、985高校;其次,政府重點扶持東南沿海地區的高等院校,對中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不夠;第三,政府較多關注的是理工類專業校企合作教育的推動與創新,對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教育的扶持和引導不夠。
3.1針對高校層面的校企合作教育對策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員會。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教育組織委員會,校長或者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親自擔任委員會主任,成員包括教務處長、學院院長、系主任、骨干教師代表以及企業高層領導、企業導師代表等,為校企合作教育提供組織保障。各委員通力合作,商洽并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方案。
二是創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高校應積極開展針對校企合作的社會調研活動,探討就業市場的發展動向,積極掌握社會人才的需求資源,及時主動地向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反饋市場就業信息,為其就業指明方向。高校應針對企業的具體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為企業培養和選拔部分適應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增強企業合作意愿。
三是提升為企業服務的能力。首先,高校應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加強雙師型(理論型與實踐型)教師隊伍建設,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其次,高校在開展校企合作之前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并對其進行良好的培訓,增強學生為企業的服務意識和職業道德操守,這不僅可以為企業挑選高素質的人才,而且提高了人才篩選的效率。
3.2針對企業層面的校企合作教育對策
一是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企業是以盈利為導向的商業機構,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業不應該僅僅充當一個唯利是圖的組織,更應有一定的企業擔當和社會責任感,要積極為高校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尤其是國有企業更應如此,企業應立足于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將高校人才培養這一社會責任與經濟利益追求這一企業目標有機結合,讓利益不再是校企合作的唯一驅動力。
二是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案。企業應根據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設計系統的培養方案,適當增加適合于管理類的工作崗位,同時要綜合崗位設計和工作內容等方面進行深入考慮,制定一套真正意義上能促進大學生進步和提高自身生產效率的實踐崗位設計方案。此外,企業應定期選擇高級管理人才組成專家授課團隊,組織大學生進行專題講座。再者,可以適當向管理類專業大學生投放團隊項目,推行全新的“項目制”和“團隊制”培養方式。
三是提升校企合作的參與熱情。校企合作一旦開展,企業應積極參與其中,提供一定數量的高素質教師團隊。要求教師主動對學生加強管理,規范學生的行為,拓展學生的實踐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為學校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社會聲譽形成,從而實現長遠發展。
3.3針對政府層面的校企合作教育對策
一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政府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推動者,是保障公民受教育的踐行者,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優勢體現在組織管理、指揮協調、政策制定、資源調控等方面。政府是實現校企有效合作的保障,是將激勵機制與權威性的約束力結合運用的潤滑劑,一方面行政部門應積極構建制度化的政策,明確制定法規和條例,細化相關條例和準則,將這些“硬”指標運用于對校企雙方的權益保障和合作監督上,明晰校企合作教育雙方各自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同時協調校企在合作教育中的分歧。另一方面建立激勵機制和評估體系的“軟”指標,對表現突出的企業實施優惠政策加以鼓勵,保護和激發校企合作教育的參與積極性。
二是統籌兼顧全面發展。目前,由于高校間存在類別和地域的差別,并且高校專業間存在理工科和文史類這兩大分支。政府更應當統籌兼顧,平衡發展,可先重點扶持條件較優越,資源較充足的高校,但是在扶持完重點高校之后,還應當再鼓勵先發展起來的高校帶動其他一般高校的發展,以優帶劣,以點帶面,最終推動我國高校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協調全面發展。此外,管理和技術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因素,政府應當立足于長遠,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統籌兼顧,加大對管理類專業大學生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
[1] 李紅霞,蔣麗麗.論校企合作的意義[J].新課程學習,2015(3):190-191.
[2] 周志強,袁玉明,谷洪波,等.高等教育產學合作動力匱乏的博弈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37-40.
[3] 汪繼耀,高先樹,程盛杲.構建“一體兩翼”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2(5):46-47.
(責任校對龍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30
20160423
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4-276;15-265);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G31463;G31560)
周志強(1979- ),男,湖南邵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公司治理與投融資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08-0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