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山
(1. 湖南城市學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所,湖南 益陽 413000;2.湖南省教育科學高校師德教育研究基地,湖南 益陽 413000)
?
五大發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
文大山1,2
(1. 湖南城市學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所,湖南 益陽 413000;2.湖南省教育科學高校師德教育研究基地,湖南 益陽 413000)
探討五大發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必然舉措。優化教學內容、轉換教學話語、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是五大發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路徑。
發展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下簡稱“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推動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內在要求。
“原理”課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馬克思主義原理角度剖析五大發展理念,能幫助大學生更好理解理念的學理依據。在設計“原理”課的教學內容時,要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進行引申闡發。五大發展理念涉及的原理主要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事物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原理、馬克思的生態文明思想以及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講清了這些原理,也就講清了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依據。
“概論”課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是過去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驗教訓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問題的中國方案。在設計“概論”課的教學內容時,應重點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發展問題上的理論探索成果。主要涉及的思想理論有:發展是硬道理、共同富裕思想、科學發展觀、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人民主體地位,等等。講清了這些理論,也就講清了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淵源和國情基礎。
“綱要”課主要講授1840年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課程開設的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弄清“四個選擇”(即,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為什么選擇了改革開放)。在設計“綱要”課的教學內容時,應重點闡述中國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主要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背景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小康社會從概念的提出到全面建設再到全面建成目標的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等等。講清了這些歷史,也就講清了五大發展理念的歷史依據。
“基礎”課主要講授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三個部分,課程著重提高、培養學生成長成才所需的政治素養、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識。在設計“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時,應重點闡述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與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關系、五大發展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依法發展、制訂法律保障發展成果,等等。講清了這些內容,也就講清了支撐、規范五大發展理念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質和法律規范。
“形勢與政策”課主要講授近期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側重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內外時事,提高判斷國際大勢的能力。在設計“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時,應重點闡述五大發展理念提出的全球經濟放緩、發達國家都注重創新驅動的國際背景,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教訓,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扶貧攻堅工程面臨的嚴峻形勢,中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等。講清了這些形勢、政策,也就講清了五大發展理念提出的國內外背景。
五大發展理念是黨在發展問題上的最新理論成果,這些成果主要呈現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文件中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雜志等黨報黨刊的理論宣傳文章中。這就要求把黨的文件話語、黨報黨刊的理論宣傳話語轉化為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話語。
2.1教學表達方式的對象化
在教學過程中,用學生能理解的、喜歡的話語表達方式和表達的邏輯是加強教學實效性、提高教學趣味性的關鍵。當下大學生都是改革開放以后出生、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活躍的經濟、國內外廣泛的人員、信息的交流以及網絡技術、交通的高速發展,這種政策的寬松和技術的進步使得國內外交流比中國以前任何階段都要頻繁、快捷。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的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思想前衛,沒有歷史的包袱,更看重橫向的國內外比較。面對這樣一個大學生群體,闡述五大發展理念時應以學生為主體,調整、轉換以老師為主的表達方式,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如采用文化傳遞、故事講授、角色體驗等方式,等等。
2.2教學話語內容的生活化
五大發展理念是宏觀層面揭示國家發展應堅持的理念,是在新常態下指導中國發展實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怎么樣把國家發展的大道理和學生發展的小道理緊密結合,是教學話語內容轉化的重要方面。找到國家發展和個人發展的平衡點是教學話語內容轉化的關鍵。一般而言,“個體是以自我為圓心,沿著家庭、社區、學校、社會和國家的螺旋上升序列認識個人、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的”[1],因此,當大學生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對于我的生活有什么用”的追問時,我們需要回答的是以個體的現實生活為起點,引導大學生認識五大發展理念和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到五大發展理念不僅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也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理念需要大學生用自己所學為社會貢獻力量,共享社會風氣的營造也有利于每個人的成長成才。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既有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講,五大發展理念的踐行是利國利民的。因此,五大發展理念教育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是加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著力點,也是黨的文件、政策能落地生根的重要一環。
3.1通過專題教學、研討教學和實踐教學實現教學過程多元化
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僅靠單一的理論教學是無法達到目的的。這樣,追求教學方法的多樣、教學過程的多元在教學實踐中就成為必然。專題教學側重于提升大學生對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認知和理論思維。一般認為,“專題式教學是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重要載體,是在教材基礎上的再創造”[2]。專題教學包括具體教學目標、明確的教學主題、整體教學設計以及選用的案例等等。由于專題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加工,在吃透教材基礎上形成了比較獨立完成的理論主題和教學內容,所以,運用該方法具有主題鮮明、重點突出 、針對性強的特點。五門思政課以各自課程的核心知識出發,結合各自的教材從不同視角闡釋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之維、國情之維、歷史之維、道德法律之維、國際之維,確保大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度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和重要價值意義。研討式教學側重于以問題為導向的小組合作,引導大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觀察現實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既是大學生消化吸收所學的理論知識的過程,也是運用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既強調對理論的掌握和自己的理解闡釋,又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深化對理論的理解以及對理論的完善。在教學實踐中,可結合五大發展理念教育,設計舉辦“共享是不是等于共富”、“高校中如何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等主題研討會、辯論賽。通過這些研討會、辯論賽,加深對理論的了解,以及提高運用五大發展理念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側重于引導大學生將五大發展理念從理論認知向踐行的轉化。實踐是深化理論認識的途徑,也是加強理論認識的目的所在。可通過國情調研形式,組織大學生深入廠礦、農村了解中國發展的現狀,獲取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社會面臨問題的第一手資料,幫助認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提出的必然性;可通過志愿服務、三下鄉活動等形式利用各自的專業優勢,與志愿服務地對接,提供教學支援、技術服務、專業咨詢等服務,促進志愿服務地五大發展理念的落地生根以及志愿服務者自身對五大發展理念的踐行。
3.2通過運用慕課、云教學平臺、教學空間等教學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大大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給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生產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使人類進入新媒體時代。”[3]在新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媒體的信息傳播能力大大增強,傳播越來越便利,這些新手段新載體對教學方法的改革乃至形成新的教學理念產生重大影響。網絡教學具有交互性強、時間靈活、學習內容極具個性等優點,個性化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的安排成為可能,特別適合新媒體時代碎片化、個性化的獲取知識方式和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方式。“05 方案”早就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建立教學資料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時至今日,信息技術和思政課已經高度整合,網絡教學平臺在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慕課、微課、云教學平臺、教學空間等新手段大量運用,形成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統一,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統一的新格局。清華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震和博士生助教聯手打造出了“史上最萌”的馬克思主義原理課。這門課通過互聯網慕課平臺傳播,在清華“一座難求”,甚至還吸引了上萬名校外人士修讀。這對五大發展理論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周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轉向及實現[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34-37.
[2] 楊志平.“05方案”實施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6):86-91.
[3] 文大山.挑戰與回應: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話語權[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16(3):12-16.
(責任校對龍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47
20160601
文大山(1974- ),男,湖南衡陽人,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6)08-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