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云
(天水師范學院 生物工程與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
基于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研究
陳利云
(天水師范學院 生物工程與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有效的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教學智慧與教學個性化的重要體現,也是新教改教育理念“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能否被貫徹到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基礎。以師范教育生物科學專業學生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為研究對象,探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適合于不同教學內容的如緊扣生活討論型、現實情境創設型、主線問題探討型、已有知識衍生型、核心概念引領型、經典實驗推進型等6種教學類型設計。
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有效教學能力;生物教學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拉開了序幕,新教改回歸教育本質的問題,以“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總體目標,革新傳統教育觀念,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揮主體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問題。以生物學為例,教材以嶄新的模塊教學形式呈現,無論在欄目設置還是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都突破了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思維框架,在傳播生物科學事實和概念的基礎上,突出強調生物科學的探究過程,全面的體現了知識、能力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功能,展現了一種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基礎教育模式。但新教改理念能否被貫徹到基礎教育日常教學中去,能否獲得預期的效果,毋容置疑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作用是巨大的。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作用,使教師成為教學方案的開發者、新教育理念的灌輸者和教學目標的執行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新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學研究的焦點問題[1]。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教學效果最優化原則,在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是連接教師與學生、課程與教學的復雜工作。有效的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完成多個分解工作并具備多項技能,是教師教學個性化的體現,也是組成教師有效教學能力的基礎[2]。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將教師具有正確的教學設計觀念、掌握綜合的教學設計方法、具備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作為教師勝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素質,認為一個只精通本學科知識但缺乏教學設計能力的教師是教學學術能力較低的人[3]。縱觀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的知識結構,主要由事實性、概念性、原理性、操作技能性、方法性、情感價值觀等幾個知識類型組成,針對不同內容的知識,如果主要以教學效果作為標準來評價,就會發現,基于高中學生的智力水平與認知能力,教學設計應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是有章可循的。下文是筆者在分析課程標準、教材與學生的基礎上,針對新教改下高中生物6個模塊的教材中不同內容進行的教學設計類型探索。
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我國教育部規定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即課程理念之一,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將生物學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的學習便于理解且具有實用性,能增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與熱情。以“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為例,緊扣學生的實際生活并啟發引導學生討論是該內容教學設計的主要特征。以圖像的形式展示了一個人從胎兒到死亡前的重要階段圖,提出了人如此變化的根本原因,引導學生討論,得出正常細胞的生命歷程線路,細胞的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同時得出細胞的衰老與個體的衰老一樣是自然規律不可避免。以個體生命歷程不可避免的遭受損傷為類比,引導學生討論理解細胞的壞死。以個體生命的意外死亡和自殺行為來類比討論細胞的死亡和凋亡。最終得出細胞的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一種細胞主動死亡現象,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對環境適應形成中自然選擇的結果,屬于細胞生活史中的正常現象。

此類教學設計始終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啟發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設計以教學的具體內容為契機,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體現了基礎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情境教學是依賴視頻、畫面或語言等媒介營造一種現實景象,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投入情景的特有心理氛圍,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的教學方法。實踐表明:此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與學和諧統一,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如“生物種群的特征”課程內容專業性強且概念多,如按常規的講授法進行,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教學效果較低。教學中我們依據學生熟悉的現實事例設計場景,試圖將學生帶入情景,激發興奮性,產生共鳴。教學設計以視頻情景展示配合教師講解與提問的方式進行,如將海洋生物沙丁魚群落與草原獅群比較,引出種群個體數目的密集程度,理解種群的密度概念,展示大象種群的生活,引出性別比例及年齡結構,觀看藏羚羊的出生及人為獵殺的場景,探討出生率、死亡率的概念,以春運的情景分析遷出與遷入的概念。但此類教學設計中要注重視頻資料典型性與精美清晰度的篩選,播放、解說及提問時間的恰當安排,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理解概念。如此的教學設計將過于專業的大量概念融入視覺聽覺與思考中,實踐中會取得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
以問題為主線的探討型教學設計會在生物學教育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拉馬克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在高中生物模塊教學中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因為該階段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遺傳學與生態學的知識,如果直接進入該課程的學習會使授課內容過于專業且難度過深,從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接收,致使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處于表面而淺顯的狀態。通過現實教學中對該課程不同教學設計授課效果的比較發現,主線問題探討型的教學設計在該內容的教學中會獲得更佳的效果。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在拉馬克與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的基礎上伴隨著現代遺傳學與生態學發展形成的,因此,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找出拉馬克和達爾文理論的不完善之處,提出問題,再將這些問題設計整理形成問題主線,如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個體還是種群,什么是基因庫與基因頻率,沒有發生在基因水平的變化會遺傳嗎,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是什么,誰來決定發生了變化的基因在種群中被保留下來,等等。教學中如果將這些主線問題探討清楚了,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知識要點就會自然生成。
以問題為主線的探討型教學設計通過對教學內容設計的主線問題的討論,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質疑,形成問題主線。此類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營造出一種寬松包容的學習環境,創造有利于問題探討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占位比”和“發言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此會使深難枯燥的生物教學內容變得簡單,易于學生學習。
緊密聯系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對已有知識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將新的知識點滲透其中,稱為已有知識衍生型。“細胞的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模塊教學中較為專業和抽象的內容,是連接生物的生長發育與遺傳繁殖等知識的銜接點,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也是重要的考點。通常本節課教學大多學生的感受是枯燥晦澀,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設計如果緊密聯系有絲分裂,以之為切入點,將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結合起來,可以降低知識點本身的難度,同時將學生帶入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與延伸中,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參與。但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的特征在已有知識與新知識點間架設什么方式的聯系橋梁至關重要,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也能充分考究教師本身的職業素養與教學技能。
生物學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規律之上的對生物學核心問題認識和理解的構建,屬于上位學習,它在歸納推理的過程中進行,或者是在當呈現的材料要以歸納的方式組織時進行的,需要大腦不斷地抽提和超越原有的認知水平,是需要長時間多角度的學習才能形成的認識。雖然教材中的每一自然節中通常沒有核心概念,只有重要的概念、原理、規律和事實等核心知識,但它們都為核心概念的構建服務,在核心概念的指導下,自上而下地梳理核心概念的支撐點,這種教學設計更適合于單元或章節內容復習。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高中生物模塊二《遺傳與變異》中主要的核心概念,對本模塊整個教學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該部分的教學由大量的一般概念和眾多的生物學事實構成。如果教學設計方式欠佳,那么整個授課容易陷入紊亂,從而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混亂,增加學生理解與記憶的難度。教學設計可以核心概念作為引領,將整章或整單元主要內容鏈接成整體,引導學生得出與之有關的基礎概念,如核酸、染色體、DNA、基因等,再啟發引導學生回歸到與這些一般概念相關的生物學事實中。如此使教學始終圍繞著“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核心概念,將一般概念逐個引出,配合恰當的生物學事實進行,避免了教學中不必要的引申與難度,使教學有一條明晰的主線,精煉而精準。
作為自然科學基礎之一的生物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在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經典實驗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且無可取代。光合作用是基礎的生物學知識,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點,對于學生構建自然科學基本素養關系重大。“光合作用所需條件與產物”這節內容,主要由一些化學反應構成,教學設計中應注重經典實驗與虛擬仿真實驗的演示。如光合作用中的光照、水分、二氧化碳、氧氣、淀粉等條件和產物的呈現,設計合理恰當的經典實驗,由這些直觀實驗將課程貫穿起來,逐漸推進步步深入,引導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形成對光合作用的深刻理解。
由于個人本身在認識、知識、經驗等方面的有限性,同時受教學系統復雜性特征的制約,所以教師進行的教學設計本身是有限的[4]。因此教師教學設計應建立在對教學活動特點、規律深刻而全面認識的基礎上,不追求最好,但求合乎規律,適合特有的教學現實,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進行的教學設計,對于提高教學設計質量、促進教師個性化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學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
[1] 楊炎軒.論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3):39-41.
[2] 李芒.論教學設計學研究的十個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20-25.
[3] SimpsonR D,JacksonW K. A Multidimensional Holistic Approach to Faculty Renewal[C]// D. W. Wheeler &Associates.Enhancing faculty careers:Strategies for renewal.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66-187.
[4] 張潤芝.有關教學設計技術理性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7(4):12-15.
(責任編校謝宜辰)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02
20160408
2015年天水師范學院研究生課程建設項目(tykc1501)
陳利云(1974-),女,甘肅天水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生物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G652
A
1674-5884(2016)09-0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