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沖
發揮名師效應 助推教師成長
楊志沖
“自學·議論·引導”是南通市啟秀中學李庾南老師在1978年原創的中學數學教學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改變了課堂的生態,在提升學生學力方面有明顯的成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南通市啟秀中學發揮名師效應,在培養教師課改意識、推行成熟課堂教法和品嘗教科研成果等方面進行積極引領,助推教師成長。
名師效應;課改;教科研
一個學校的發展,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學生遇到好教師,是一輩子的幸福;學校擁有好教師,確保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江蘇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名師李庚南老師是我校名師,她從1978年開始,進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探索與變革,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教育界中影響深遠。如何發揮李老師的名師效應,避免“燈下黑”現象?我校從師資培養入手,發起“跟李老師搞科研”的活動,從三個方面引領教師向李庾南老師學習,在幫助教師成長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教師的本職工作是上課,只要考試成績好,一切都不是問題。受此影響,題海戰術大行其道,繁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苦不堪言。至于助推教師成長的學校教科研,更是出現奇怪的“三靠”現象:一是學校的教科研靠幾個人包打天下;二是教師評職稱寫論文靠東拼西湊的抄襲;三是各類課題研究靠主持人組織,核心組成員掛名,對研究成果一竅不通,更談不上推廣。凡此種種,歸根到底是教師缺乏課改的意識。
李庾南老師之所以在1978年進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研究,主要是解決當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當年“文革”剛剛結束,高考制度已經恢復,社會上重視教育的呼聲很高,但是學校缺乏優秀教師,課堂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盛行,課堂教學的達成度不高。李庚南老師的“自學·議論·引導”教法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參與課堂的整個過程,教學效果明顯優化,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當時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所以,課改的意識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課堂教學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只是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我校教科處成立了骨干教師教科研共同體,經常組織教師集體學習和討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許許多多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如教科研共同體成員在討論中發現,很多學生上課一開始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的效果也好。但到了后面,學生開始放松,做小動作的多了,趴在課桌上的學生也不少。經過研討,大家認識到這些現象是由少年兒童的心理和生理規律造成的,絕大多數同學在15-20分鐘以后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及時改變教學的方式,采用討論、提問、看視頻等相結合的模式,提高教學的效率。
課堂教學到底需不需要“模式”?現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令人應接不暇,不同的教法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現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切實際的“拿來主義”,教師在課堂模式的推進上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導致教學方法不適應學校和學生的情況。總之,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特別是已經適應學校情況的,實踐效果又比較好的教學模式,應得到積極推行。
李庚南老師的“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模式來源于教學實踐,經過加工提煉以后指導實踐。“自學”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是體現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關鍵。“文革”結束以后許多學校提出“先預習后上課,先復習后作業”的科學做法,這些學校也因此獲得了持久的聲譽。課堂的自習讓學生迅速掌握簡單的知識,也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有利于提高上課的興趣。“議論”體現合作學習的要求,不僅解決個體學習時的困難,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是發揮教師的作用,通過教師畫龍點睛的講解,起到醍醐灌頂的效果。李庚南老師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成熟,有效避免了課堂教學的形式主義,真正關注學生自學的有效性、議論的真實性和引導的適切性。
關注自學的有效性,主要是追求自習的效果。學生課堂自學有兩個方面的效果,一方面節省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學力,認識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關注議論的真實性,主要是保證討論的組織性和議題的合理性。李庾南老師認為班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通過小組交流讓學生取長補短,進行思維碰撞;通過全班共學讓學生的思想認識再次整合。討論的環節,就是在教師引領下的合作學習。[1]議題是教師確定的,有較強的針對性,文不對題或者夸夸其談的議題會造成無效討論。
關注引導的適切性,要求教師積極的相機引導。為什么要相機引導?以歷史教學為例,絕大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基本掌握歷史知識,并通過相互討論不斷深入。歷史教師對于理解上有難度的知識,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無法有效解決的內容,應該及時進行導學。教師引導學生時要把握課堂教學的主線,采用簡約的、深入淺出的辦法教學。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及時進行畫龍點睛的點撥。在課堂上,課堂氣氛的培養只靠教師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提問和發言。同樣一個問題,引導得好,應者如潮,反之,則應者寥寥。[2]
如何看待教科研?有的教師把教科研看成痛苦的事,絞盡腦汁為了評職稱而寫論文。也有教師把教科研看成幸福的事,甘愿做教學研究的有心人,并樂在其中。到底是痛苦還是幸福?答案是因人而異的,搞教科研沒有客觀條件的限制,關鍵是引導教師產生主觀的認同。
因當時急缺數學教師,李庾南老師在沒有上大學的情況下,就直接走上三尺講臺。1978年開始,李老師熱衷投身教科研,一是由于意識到自己學歷低,大學畢業的同行已經不少,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研究,才能有自己的地位;二是因為中學數學教學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只有改革才能解決學生學業負擔太重的問題。因為做了有心人,她的數學課深受學生喜愛,學生的考試成績節節攀升,她本人也被評為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品嘗過教科研的甜頭,李老師不斷深入和發展教學研究,終成全國著名的教育家。
學校在引領教師成長過程中,除了搭建平臺、監督管理以外,更應該讓教師感受到教科研帶來的力量和快樂,達成心理上的認同,積極引導教師喜愛教科研。教科研的“甜頭”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一是找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捷徑。教師最關心的莫過于教學質量,無論是源于物質利益還是精神追求,對學生考試成績都十分在意,這也是造成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的主因。深化課改是唯一的出路。例如打基礎的新授課教學,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法改革,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促進了學生深度學習,提升了教學質量。另外還要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會命題的教師上課設問質量高,能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經過打磨整合的訓練題,科學規范,真正達成作業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限量訓練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二是駛入獲取榮譽稱號的快車道。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特級教師等頭銜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但是很多人苦于沒有發表論文,缺乏研究的課題,只能望洋興嘆。我校實施“課題引領、定期考核、依托高校、專家指導”的骨干教師培養計劃,調動了廣大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熱情。學校獲批的省市各類課題數量成倍增加,發表的教育教學論文質量明顯提升,多篇教師的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優秀的教師隊伍還在迅速擴大。
三是覓得學生和同行認可的良方。為什么不同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不一樣?除了師德以外,主要因素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否被學生喜歡。“滿堂灌”和“滿堂問”的課不再受學生歡迎,讓學生求之不得的是教法靈動、輕松自然的課。所以,吸引學生靠的是課堂質量。一位教師被認可,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評價主體是同行。同學科教師因為專業的一致性,經過長期相處與交流,專業水平和觀察的細致程度更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命題的質量、公開課的水平、不同場合的發言水平、研究課題和發表論文的層次等等是同行的直接關注點,得到學科同行的認可是至關重要的。
[1]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寶軍.構建和諧的歷史課堂[J].學周刊A版,2013(7).
G451.2
A
1005-6009(2016)49-0038-03
楊志沖,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江蘇南通,226001)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普教重點資助課題“李庾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B-a/2011/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