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睦楚
?
美國“百萬強”計劃:理想愿景、現實挑戰及其應對選擇*
●張睦楚
摘要:2009年由中美雙方共同達成協議的美國“百萬強計劃”作為五年前“十萬強計劃”的再延續,力圖進一步推動中美文教交流,并將文教交流的層次從“十萬強計劃”所強調的高等教育層面“下移”至中小學教育階段,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推動美國中小學生留學中國的浪潮??偟膩碚f,當下這一項目還處于倡議階段,未來漫長的項目走向深具不確定性及復雜特性,為了更好地理解項目的進程,需要審慎地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探索這一特殊的文教交流計劃的理想愿景及現實挑戰,以便找尋出這一項目未來更為契合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十萬強基金會;十萬強計劃;百萬強計劃;中美文教交流;教育愿景
張睦楚/北京師范大學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文化交流史研究、教育史研究
*本文系國家留學基金委(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資助項目(201406040084)、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條件下北京市中小學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實驗研究”(ABA14010)、加拿大政府資助項目“The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eans for Canada in terms of knowledge diplomacy”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09年末由中美兩國共同提出了受人矚目的“十萬強計劃”(100K Strong Initiative,譯作“十萬美國學生留學中國計劃”,以下或稱“十萬強”),此計劃力求在2010至2014年間推動十萬名美國高校學生留學中國,截至2014年7月,這一項目的管理及推動機關“美國十萬強基金會”(100K Strong Foundations)宣布留學中國的計劃已經在該年度的實際中得以達成。受這一計劃順利完成的鼓舞,同時也在2015年9 月25日中美兩國互訪的契機之下,美國總統奧巴馬隨即宣布未來中美的文教交流需要在“十萬強計劃”的事業成就之上繼續推進,于是準備啟動“百萬強”計劃。[1]在這一計劃之中,奧巴馬明確提出“美中兩國之間準備在全球各地采取更多地行動,那么最好的開端就是學習對方的語言、真正地了解對方,于是基于‘十萬強’計劃之上‘百萬強’計劃尤其勢在必行”,且自這一計劃提出之時也引起了中美雙方文教人士的積極關注。這樣一個深具意義的中美雙方文教交流計劃究竟有哪些特質?其項目計劃運行的內容大致是什么?所面臨的挑戰又是如何的?如何調動中美雙方的相關力量及恰當條件以應對現實挑戰?很顯然,對于以上種種問題所進行的解答,對于當下中美雙邊交流的深入推進具有深刻意義。
(一)在美國本土進行的教育國際化
回顧這一項由奧巴馬最新發起的“百萬強”計劃倡議,旨在將五年前所提出的“十萬強”計劃繼續深入推廣,并將計劃參與者的美國大學就讀學生推廣至美國K-12階段的學生,在數量上則確定了今后五年內將美國學習中文的中小學生數量提升五倍,具體而言則是由目前學習中文的20萬中小學生提高到100萬人的目標——“100萬”。這個數量看似巨大,然而僅占美國現今中小學生數量的2%。據美國教育部門的最新統計,截止2015年,美國公立及私立學校的中小學生即將達到5500萬,這一數據仍將持續攀升,因此100萬的數量計劃目標具有其現實性及可行性,同時對于這一目標的達成,十萬強基金會高級執行官特威斯·泰納(Travis Tanner)則指出,相對于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數量,美國學生對于中國文化及語言的學習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百萬強”這一計劃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據估計,現今在中國有300至400萬的中小學生學習英語,而相比較而言在美國僅有20萬美國中小學生學習中文,而基金會所需要完成的使命則是努力填補兩者的鴻溝,這一鴻溝的填補,端賴于最新的‘百萬強’計劃的助力?!敝档米⒁獾氖?,長期以來美國的教育國際化大多是在境外完成的,諸如派遣留學生、在他國完成長期或短期的學習課程等,而本次由于“百萬強”計劃的誕生,這部分學生群體主要是在美國本土學習中文,可謂美國中小學生在本土完成教育國際化的開端,之后隨著“百萬強”計劃的推移而走出國門,走向中國,乃至走向世界,使得教育國際化的種子得以萌芽、結果進而開出繁茂之花。[2]很顯然,這對于中美關系的積極走向將產生極大的作用,例如“十萬強”基金會主席卡蘿拉·麥基福特(Carola McGiffert)大力稱贊這一受人矚目的計劃,她認為“百萬強”計劃不僅僅是“十萬強”計劃的深度、廣度的再延續,更是對美中關系重要性的再投資、再提升,從短期來看有助于增進中美雙方的相互理解并培育下一代精通中文及中國文化的美國領導人,從長期來看則有助于進一步增進中方的文化軟實力,也為深化兩國人文交流探索一條新途徑與增添一股新動力。
(二)創造機會及實現公平的重要契機
除了在教育國際化方面能夠產生作用,“百萬強”計劃對于創造更為充足的學習機會,進而對美國本土乃至國際化教育公平也具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根據該項目計劃的部署,其項目的內容大致包涵以下三個方面:(1)“百萬強”計劃擬推動美國各大教育機構制定中文學習標準和規范,使其與現有中學、大學預科科目考試相結合;(2)在中小學校中大幅度增加教授中文的教師數量,美方在接受中方援派教師的同時,更為注重培養本土的中文教師隊伍;(3)利用網絡信息等現代技術幫助偏遠地區的美國中小學生更便捷地學習中文,從而實現教育機會的擴大化及公平化。以上各方面初步的項目計劃構想則由“十萬強基金會”(100K Strong Foundations)全權負責。另外,就計劃施行的受益對象而言,現階段中美文教交流所資助的學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成為政治界、媒體界、商界或其他領域的“中國通”的美國學生——無論是之前的“十萬強”計劃或是“百萬強”的各項計劃均積極鼓勵這部分學生成為今后中美關系的重要代言人;另一類項目計劃受益學生則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群體及美國少數族裔,這部分群體大多是經濟處于弱勢地位的美國高中學生,或者是來自美國部分社區大學的弱勢群體。因此,通過開展包括“百萬強”計劃在內的一系列中美文教交流,鼓勵他們在中國學習多元化的課程進而增加對中國的了解,并同時將有限的教育國際化資源擴大并使這一群體得以受惠,從而增強這一部分群體的現實競爭力。從實質上而言,“百萬強”計劃將先前“十萬強”計劃中所受益的高等教育階段學習的機會逐漸“下移”至了高中及初中階段,從而極大地擴展了資助的覆蓋范圍,創造了一條全新的“平等機會路徑”,使得更多的美國學生能夠參與并獲益,因此,這項最新動議的“百萬強”計劃有助于消弭美國內部存在的教育機會不均的現實問題。曾作為十萬強基金會發起人、美國舊金山社會活動家方李邦琴認為:“從‘十萬強’計劃走到‘百萬強’意味著,未來會陸續派出100萬個美國學生到中國學中文,或者在美國學習中文,由于有了網絡信息等技術,能夠使得不同族裔的美國學生在中學就能夠有機會學習中文,彌補了機會不均等的遺憾,我們熱切期盼這一項目的施行,也滿懷信心。”[3]
(一)資金來源的現實挑戰
當前,中美關系正走到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十字路口。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兩個國家,中國每年派遣留學生赴美數量逐漸看漲,中美雙邊的教育交流一直以來也都呈現出“由中至美”的單邊路向。隨著教育文化交流的進一步需要,同時也由于當前國際格局的急劇變遷,美國方面也逐漸明白到必須向本國青年人進行投入的必要性,要確保這部分公民有能力且能夠恰當地把握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由此對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投資勢在必行,當然,這一投入深深關系到未來的中美關系。在此邏輯之下,就“百萬強”計劃而言,相對于“十萬強”計劃受益學生呈現出了十倍的增長,因而對每一位學生的投入增多就意味著需要增加資助經費,究竟這部分資助經費該如何落實、如何支配等一系列問題是這一項目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4]當前就項目計劃的經費來源而言,“百萬強”計劃作為政府層面所倡議,深具外交性質的重要文教交流計劃,自始至終定位為是由中美雙方有志人士及學者所主導的一項以民間為主要推動力的“公眾運動”,其運作款項并無或者很少來自于雙邊政府,相關的一系列文教項目執行所需經費則主要來源于募捐,或者是中美雙方企業、美國部分高校以及民間機構及慈善家的資助。[5]因此款項來源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不穩定特性,對于這樣一個重要性的交流計劃,究竟今后該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籌集資金難免面臨著巨大風險挑戰,倘若處理不當,勢必會影響到項目計劃的有效執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何整合相關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便從個人、機構、合作組織等第三方機構取得款項,使項目得以順利運行,如何將募捐而來的教育資源及交流機會科學有效地分配給被選拔出來的學生,如何實現個人主動的“自主選擇、自發學習”模式等一系列問題,也將在今后面臨著相關挑戰。
(二)戰略及師資緊缺的挑戰
回望五年前的“十萬強”計劃,從動議到目標的完成,再進展到“百萬強”計劃的延續,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無疑是鼓舞人心的,在這一框架之下,時下的中美兩國有志之士對于如何更好地實現“百萬強”計劃也紛紛提出了各種令人期待的方案。不可否認,其中很多方案滿懷著對于中美教育交流的激情和對于現今中美關系的真知灼見,也大致能夠把握中美文教交流未來關系的發展走向,但具體來說,對于“百萬強”計劃具體落實方面的一系列設計及部署卻稍顯不足,尤其是對于今后如何在美國境內更好地調配相關的一系列教學資源、師資資源、課程資源等方面并未進行深入探討。而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僅是“百萬強”計劃今后該如何走向需要解答的問題,更是當前美國各中小學教育的發展特性及階段所面臨的問題。例如,近年來美國中小學的學生中來自于少數族裔的人數逐漸超過了30%的比例,社會的多元文化隨之催生中小學教師的多元化組成,對師資的這一要求已然成為趨勢,然而現階段美方師資培訓依然缺少相應平臺,尤其是對全美各地中小學階段的中文師范院校培養的機制保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加之作為聯邦制國家,全美并無統一、固定的師資培育模式。同時,現階段尚且沒有建立起最為全面、相近的“百萬強”計劃框架,因此這一項目的教師隊伍極易陷入不穩定的狀態,究竟該如何建立一套相應標準的中文教學測評體系、該如何豐富現階段美國境內的教學師資——尤其是隸屬于“百萬強”計劃麾下的中文教師師資等一系列問題,都面臨著嚴峻的現實挑戰,[7]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以上相關的包括師資資源在內的教育資源的取得、分配等難題的完美解決,才能使中美文教交流不僅僅止步于“十萬強”計劃或是“百萬強”計劃,而是能夠完成更遠的目標——打造一個更為長期的交流計劃,通過這一個永久性的、獨立的非盈利的計劃而加強未來中美學生在教育領域的交流,以便實現項目計劃的可持續性發展。[8]
(三)意識形態差異的挑戰
“國與國的關系往往由于外交困境而受到拖累,但海外留學是一個把外交的注意力投向友誼的平臺,而這一平臺是美國各大學所要力求投資并創建的機會,”由此可見,由“交流學習”通達“政治及外交”則是這一觀念最好的說明。[9]“百萬強計劃”作為一項教育革新計劃涉及到兩個國家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交流,也深具“外交”、“政治”與“民族性質”的各方特質,由此難以用邏輯判斷來推理未來這一全新的文教交流模式,也難以控制其走向,更何況是如此大規模的、涉及中美兩個不同國家、橫跨太平洋兩岸的教育計劃,更是存在著極大的挑戰,除去教育資源及資金的挑戰之外,如何認識中西兩方不同的意識形態也是一大難題?;赝?949年至1978年間,中美雙方近30年的外交關系在世界局勢的激烈變幻中經歷了觀望、對抗、試探、破冰、磨合與合作等歷史階段,之后的30年間雖然中美兩國文教交流已經取得極大發展,但由于各種復雜因素,例如資料的獲取、學術的雙方深入理解、政治因素等,美國的學術界對中國的教育系統研究深度及廣度還有待于提高,因此美方對于中國的教育文化軟輸出的接納性仍顯不足,最為顯著的例子則是美方對于同樣宣揚并傳播中國文化及文字的孔子學院的復雜態度可見。中美雙方在意識形態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相互理解?,F階段在全美境內有357所孔子學院,然而在2011年間,部分美國院校出于政治形態的考慮,拒絕使用中方政府所提供的教學資源,隨后極少數美國高中院校將中文課程撤出學生選修的課程中,在一些州當中,美方甚至決然地將孔子學院撤銷或合并,可以預見,由于中美兩國意識形態的差異,“百萬強”計劃實施的難度注定加大。[10]
(一)提綱而眾目張:明確制定更為具體的計劃
現階段“百萬強”計劃的提出,正是中美雙邊互訪背景之下奧巴馬總統演說中令人振奮的演說辭,在今后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其發展的路徑大致遵循從演說辭逐漸發展成為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之下的雙邊政府項目,并進而在中國及美國雙邊政府的領導下,由相關的基金管理單位組織與實施,從而逐漸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跨越太平洋兩岸的中美教育交流運動。但是,任何一項令人振奮的項目實施,首先需要端賴于對計劃深思熟慮、細致合理的科學制定,從而才能使計劃沿著可預期的方向正向推進,而現階段“百萬強”計劃存在著計劃設定的理想和如何在現實層面具體分步驟實現的矛盾,同時存在著該項目計劃實施與相應資源供給尚未到位的矛盾。為了解決一系列復雜的問題,“百萬強”計劃具體層面的設計落實等要求勢在必行,倘若失卻現實中貼切的設計及落實,任何一項計劃在現實中很有可能只是一具沒有實質意義的空殼,加之“百萬強”計劃是一個非線性、不可預知的動態變革過程,極富風險性與不確定性,其項目計劃何去何從的未來路徑尚未明確,更何談現實建設。[11]因此,今后中美雙方急需要以雙邊政府為主導力量,盤活中美雙邊社會的各方力量,統籌兼顧,更好地將這一項目計劃納入國家戰略發展體系,否則這一項目將難以獲得預期效果。
(二)統籌整合:兼容全領域的改革與交流
但凡中美之間重大的文化交流革新,必定是中美雙邊文化發展史上質的飛躍。這種飛躍一方面是美方意識到了解中國的需要性決定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中方現階段教育發展戰略導向性質所決定的。例如,中國的“科教興國戰略”及“人才強國戰略”是推動中美雙方國際交流的重要戰略支柱,而美國的“國家安全語言倡議”及“美國競爭力倡議”則將國際教育交流上升至了國家安全戰略層次,由此意味著中美雙方的文教交流不僅是教育領域的交流,更是雙邊關系、國家戰略、外交關系、政治交流等方面的全面交流。[12]教育具有雙重屬性,既是下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具有經濟基礎的特性,又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極具很強的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的屬性,可以說雙邊的教育交流是一種非實物性的雙邊服務產品。[13]因此,在現今巨大的外交環境的改變,文化交流的作用對于其他領域的變革與交流而言,是十分重大的潤滑及推動力量,可以說中美雙邊的更深層次、更全面的文化交流是為雙邊經濟、政治及思想的全面交往及變革進行的必要準備,只有通過文教交流項目的順利實施,才能為雙邊交往提供恰當的精神思想層面的指導,以保證中美關系向著有利的方向順利實現變革。在這場計劃中,今后的相關人士需要將教育交流項目作為實現兩個社會目的的手段及途徑,再通過教育領域的輻射作用進而“積極撬動”雙方的外交、政治、軍事、貿易等方面關系,將各方力量及資源統籌整合,兼容全領域的革新,才能夠形成一種雙邊文教交流的良性循環。
(三)超越中西壁壘:異質文明的互補與自我審視
就文化的本質而言,不可否認,中美兩國的民族基本價值觀雖然不盡完全相同,兩國教育的目標、培養模式及方式也略有差異,可以說中美兩國正是中西兩種異質文明的代表,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兩種異質文化或者異質文明之間的關系并非是決然不同或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存在著一種對等的互補互動的關系;雙方之間也并不存在決然的壁壘,中方與美方之間并非是“非此即彼、各美其美”的單一關系,而是“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兩種異質文明的交互輝映,這一點早在百余年前陳獨秀即已提出,無論中國或者是歐美諸國,正所謂是“文化為人類公有之利器,不當論其吾國與他國,而以其無中外古今之別也,天下之大同也,此文化或學術之要旨也”。[14]在這一視角之下,此次的“百萬強”計劃正是溝通中西的重要橋梁及“美美與共”的重要契機。另外,除去強調美方對于中方的主動理解,“百萬強”計劃也是中方更好地了解與學習美方文化的機會,更是對中國國內現行教育進行客觀而審慎的檢視契機。中方需要采取恰當的姿態面對國際化的潮流,更好地建設更為開放、更為優質的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高質量地、有效率地推進及實現這一深受兩國甚至是世界矚目的“百萬強”計劃,才能夠真正超越中西壁壘,與美方教育模式及固有文化相互補充,進而完成自身教育系統的變革與提升,否則,再鼓舞人心的國際文教交流計劃也僅僅是浮于表面并無實質的質量保障,也終將會淪為政府外交行政“說辭”之下的一紙具文。
參考文獻:
[1][3]Obama Announces New Program to Dramatically Expand U.S. Mandarin Learning: 1 Million Strong Initiative to Grow US Mandarin Study by Five Times in 2020.100K Strong Foundations[EB/ OL]. http://100kstrong.org/2015/09/25/obama-announces-new-program-to-dramatically-expand-u-s-manadarin-learning/.
[2]祁星,支林飛:“百萬強”項目——增進美中人文交流的大手筆[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0/04/c_111673855 6.htm.
[4]Fiona Ma. Investing in US-China Relations,One Student at a Time. 100 K Strong Foundations[EB/OL].Http://www.100kstrong. org/2013/11/25/asian-week-investing-in-us-china-relations-one-student-st-a-time.
[5]劉延東.青年是人文交流的主力軍——在美國“十萬強基金會”首屆年會上的致辭[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312/160373.html.
[6][日]金子元久.政府的作用和教育計劃[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7]陳園園.美國選擇性教師教育計劃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9,(15).
[8]曹爾寅,陳凱茵.美國十萬強基金會主席:這個計劃僅僅是個開始[J].留學,2014,(08).
[9]加強中美關系,一個學生一份力量.十萬強基金會報告[EB/OL]. Https://zh.scribd.com/doc/251867695/.
[10]Can 1 Million American Students Learn Mandarin? Obama Just Announced a New Initiative Promising just that -and all by 2020. 100K Strong Foundations. [EB/OL].http://100kstrong.org/2015/ 09/28/can-1-million-american-students-learn-mandarin-foreign-policy-magaz.
[11][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75.
[12]黃仁國.教育與政治、經濟的三向互動: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3-4.
[13]陳昌貴.走進國際化: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217.
[14]陳獨秀.近代之西洋教育[J].新青年,1918,(4).
(責任編輯:馮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