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成偉 任 俊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德育課程實踐
季成偉1任 俊2
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學在關注人們問題的同時,也要關注人類的長處、積極品質和積極潛力等,學校德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師生的幸福感,這和積極心理學的宗旨相契合。因而,學校德育課程可以基于積極心理學來構建,可以將積極心理學與德育課程的課程素養、課程過程有機整合。
積極心理學;德育課程;實踐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主張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并最終幫助人們走向幸福彼岸;強調心理學也要認識人類的積極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從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并使人類走向幸福。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定位為5個元素:積極情緒、積極投入、積極關系、積極成就、積極意義,簡稱為PERAM。
在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基礎上,德育課程的核心素養從不同維度看,分為國家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素養;從不同水平看,分為感性體驗、理性表達、比較論證和自覺內化。
1.不同維度素養的整合。國家認同就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國家的認知和認同,包括價值認同與政治認同兩個方面。在國家認同中,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情緒和積極意義相關理論的學習,通過對百年中國歷史的真實感受、家庭家族變化的真情體驗、個體命運的真切言說,讓學生真正認同本國的核心價值、政治制度、政治道路。理性精神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認識自我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立、辯證、批判的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主要包括獨立人格、辯證思維、批判意識三個方面。在理性精神中,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歸因,學生能夠用樂觀的方式來探究生活中困難、困惑發生的原因,并且運用積極的方式應對,從而培養獨立人格、提升辯證思維、培養批判精神。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認可、尊重和遵從,其實質就是確立法律至上和依法治國的理念。在法治意識中,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情緒技巧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控制情緒和管理壓力,可以獲得心理技巧,提升自控性和自律性。公共素養是個體在現代社會中能夠以一個公民身份有序、合理參與社會事務和國家事務的管理、治理,實現和維護公共利益,承擔公共責任。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人際、積極成就和積極意義理論,都能讓學生有清晰的邊際意識,能夠與異質群體和諧共處,面對弱勢群體有仁愛之心和悲憫之情。
2.不同水平素養的整合。感性體驗是德育課程最低層次的素養,任何更高層次的素養都離不開感性體驗。積極心理學中對于主觀積極情緒的體驗豐富著德育課程的體驗方式。比如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的輝煌,每一位觀看比賽的學生都能感受和體驗到強烈的積極情緒,而這種積極情緒的體驗就是積極心理學主張和強調的。理性表達和比較運用是兩種不同層次的能力素養,前者是對事物的本質、事物之間內在關系的抽象概括;后者是對同一事物的因果探究、不同事物之間的異同比較。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的力量,具有正向的、建設性的力量和潛力,如樂觀主義、自我效能、自我彈壓等。積極心理學還提倡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一方面從多角度尋找問題的原因,另一方面從問題的本身尋找積極的意義。同樣關于里約奧運會的中國女排精神,在感性體驗過后,用積極歸因的方式,總結思考中國女排獲得金牌的原因,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歸因的能力。自覺內化是核心素養評價的最高層級,自覺地將國家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素養以自身外在行為給予呈現。而積極心理學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和思想政治(品德)的課程目標是一致的,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積極樂觀、善于體驗幸福的人,會在思想道德上明禮誠信,在政治上愛國守法。
積極心理學與德育課程過程的整合,不僅體現為在教學內容中呈現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掌握一定的積極心理學知識,用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和理念來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流程。
1.積極情緒的運用。通過創設相關情境,使教育情境具有思想性、知識性的同時更具有情感性、藝術性,從而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生成積極的情緒,比如好奇、興趣。教師要在教學中先人一步激發自己的積極情緒,通過自己的積極情緒來喚醒學生的積極情緒,通過學生的積極情緒來強化自身的積極情緒,從而使課堂充滿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感染力和實效性,通過曉之以理達到動情之目的。由于高中德育課程內容理論性強,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入木三分的分析,往往能夠改變學生的認知結構,而認知結構的改變則會改變學生對同一事物的價值判斷和滿足體驗,從而最終讓學生生成和體驗積極情緒。
如在講授《民主決策》時,教師通過“談談我們的食堂,評評我們的飯菜”導入新課,打開學生的話匣,激發學生驚奇、驚喜、興趣、期待等積極情緒;通過“我的飯菜我建議”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對學校食堂飯菜質量、價格水平進行直接參與決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感;而學校食堂的及時反饋和調整更加激發了學生的滿足感,也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
2.積極人格的運用。有效提升學生的個體自尊,這既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主張,同時也是德育課程的價值歸宿。在德育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三個途徑有效提升個體自尊:第一,提升學生課堂的歸屬感。在滿足基本安全感的同時,更加滿足學生的認同感,簡單來說就是構建積極的師生關系,實現課堂歸屬感;第二,提升學生對學業的控制感,實現學生自尊水平的提高。簡單來說,就是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有適度挑戰性的任務;同時學生也要建立適當的自我期望,對任務的完成程度有正確的自我評價;第三,組建相對穩定、特質各異的學習共同體。在學習共同體中,每個學生因為一個共同的學習任務,通過不同學習角色參與其中,從而提升學生的積極人格。
如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師布置不同層次的預習任務:針對學業能力一般的學生,讓其通讀、梳理教材基本知識,建構個性化的思維導圖;針對能力較好的學生,讓其收集生活中的相關案例進行佐證;針對選考政治學科的學生,可以在前兩者基礎上,對一些觀點進行比較和辨析,在比較和辨析中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同時將不同層次的預習任務,布置給不同的學習共同體,讓學習共同體的成員能夠在自主選擇、自由交流中提升個體自尊。
3.積極歸因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成功體驗越多,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強,就會把成功的原因更多地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從而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形成積極的歸因風格。同伴的態度對于個體歸因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通過學生之間進行學習經驗的傳遞,要比師生之間的傳遞效果更好,學生更善于從同伴那里獲得成功的經驗。教師也應根據學生反饋情況進行有效引導,幫助他們對學習結果進行積極歸因。
在考試分析和學業反思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習共同體評價法幫助學生積極歸因。相對而言,學生對同伴的評價更趨向積極歸因,更傾向將同伴學習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同伴自身的努力,而將學習失誤的原因歸結為外在的偶然因素。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提出評價要求,同伴評價不僅要給出評價等級,更要說明該等級評價的理由,并且越具體越好、越細節越好,最后在組內進行分享,最終形成學習共同體集體評價,這個集體評價占40%的學業評價權重。這樣不僅凝聚了學習共同體的向心力,也有助于學生個體正確分析學習中成功和挫折的原因。
G447
A
1005-6009(2016)51-0032-02
1.季成偉,江蘇省昆山市震川高級中學(江蘇昆山,215300)教師,高級教師;2.任俊,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321004)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