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低年級學生“告狀”行為對策探究
王丹丹
“告狀”行為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一種常見現象,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一定的影響。學生告狀的動機主要有:向教師求助,維護利益;向教師求賞,表現自己;向教師揭短,滿足自己;向教師試探,明辨是非。對學生“告狀”行為的處理可以通過“當事人”、“總務組長”、班長、教師等多級處理的方法,同時開展形式各樣的活動。
小學低年級學生;“告狀”行為;心理原因
(一)向教師求助,維護利益
愛“告狀”的學生一般膽小、內向,受到委屈就想找一個能幫他說話的人來保護自己。比如,經常聽見學生說:老師,他拿我橡皮;老師,剛才我在寫作業時,他動我胳膊;老師,他發作業本時砸到了我的頭……心理學中提到,自我防御是人類的本能,而小學生的防御能力非常有限,當他們認為自己在同學當中受了委屈,需要教師幫助解決時,他們就覺得教師是能夠保護自己的人。
當看到同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他們也會積極維護。如我們班炎炎的同桌是位非常熱心的女孩心儀,炎炎由于邋遢、拖拉等不良習慣,常受到小組內其他同學的“欺負”。心儀經常跑過來告訴筆者:“炎炎的筆袋被藏起來了”“炎炎的本子被搶走了”……筆者問心儀:“這些事跟你沒關系,你為什么總是來告狀?”她回答說:“炎炎總是被欺負,我覺得她很可憐。”學生天生就是熱情的,喜歡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來判斷他人是否處于困境中,需要關心幫助他人而自己無能為力時,就會想到向教師告狀,代替同學向教師求助。
(二)向教師求賞,表現自己
不少學生告狀是為了表現自己,動機是積極的。根據兒童心理變化特征可以把他們分為監督型、自傲型、模仿型、自卑型四大類。
1.監督型,這類學生一般是班干部或教師較信任的學生。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和獨立應變能力較差,他們對于教師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不允許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一點偏差,當他們不能獨立處理時,他們樹立權威、尋找正確依據的唯一靠山就是教師。
2.自傲型,此類“告狀人”一般平時表現較好,常受教師的表揚,他們在教師、家長和同學中有一定的地位。這些學生常表現為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認為自己是教師的代言人,對犯錯誤的同學亂加指責,把“我去告訴老師”掛在嘴邊。
3.模仿型,一般是知識水平、行為表現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平時,教師對表現較好學生的表揚他們聽在耳里,記在心里,從羨慕發展到期望自己也能受到表揚。例如:小可是我班愛告狀的女孩,她經常來告訴筆者:“老師,小雨沒做完作業就出去玩了。”“老師,今天小冬沒吃午飯,就把飯倒了。”小可的告狀實際上是希望筆者知道她已經做完作業了,她沒有浪費糧食。
4.自卑型,一般是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他們由于在各方面的能力較差,平時不為教師所注意。為了能得到教師的表揚、同學的關注,經常挑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同學的小錯誤去告訴教師,試圖用此方法來引起教師注意。
(三)向教師揭短,滿足自己
1.妒忌行為。
妒忌是對他人的優越地位而產生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導致的相應行為。這類學生“告狀”時往往夸大其詞,以引起教師對肇事人的惱怒,自己則幸災樂禍。
2.報復行為。
有些學生受到一點委屈便斤斤計較,耿耿于懷。具有這種性格的學生,又極易受外界的暗示,引起內部心理沖突,為求心理平衡而產生“告狀”行為。這類學生“告狀”常常帶有針對性,他們的目光常盯著自認為與自己有過節的同學,等待甚至引誘他們犯錯誤。
(四)向教師試探,明辨是非
有時學生告狀也是一種詢問。低年級學生看到別人在做的事情,自己也很想去做,但不知教師的態度如何,以告狀來探虛實。如果教師允許,他會立即去做,若教師反對,他會立刻去阻止別人。
雖然學生狀告的是一件件小事,但學生的 “告狀”行為卻是一件大事。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告狀”行為,促使他們健康、和諧發展,筆者采用了一些策略。
(一)多級處理制度
當學生“告狀”時,應盡量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之間鬧意見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有事就找教師,教師也不能“有求必應”,否則會養成學生的依賴心理,還會助長他們只看別人的缺點、不看別人的優點、搬弄是非等壞習慣。
1.“當事人”自行處理。
學生間很多矛盾都是很小的,不是原則性的,有時兩人能夠自己處理。比如,小剛的告狀內容是同桌拿了他的橡皮,像這樣的一些小事,筆者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和同伴商量處理。
2.“總務組長”處理。
筆者把班級的54名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6人為一組,人人都有頭銜,最大的頭銜是“總務組長”,他負責處理自己小組內的日常事務。如果組員有問題或者矛盾處理不了,就由總務組長負責處理。
3.班長處理。
九個總務組長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再提交給班長處理。總務組長和班長都會在開學時經過一定的培訓,他們具有一定的辦事能力,并且是小伙伴心目中的榜樣。
4.教師處理。
以上三級處理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再交給教師處理,這樣一來,教師處理的“告狀”自然變少了。
兒童早期社交技能的習得對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學階段正處于培養兒童良好的應對方式的關鍵時期,多級處理制度,有效提高了學生人際沖突的處理能力。
(二)開展形式各樣的活動
班級是學校這個大集體中的小集體,是學校各項活動的主要組織和載體,一個有凝聚力的班級氛圍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筆者有意識地通過開展形式各樣的活動來創造一個民主、歡樂、進取的班級氛圍。在一個和諧、友善的班級中,學生的沖突變少了,“告狀”也就隨之減少。
1.開展“爭奪陽光卡競賽”。
一個班級要有良好的班風,形成積極健康的競爭氛圍,班級中的每一個成員才能健康成長,和諧發展。筆者常常在班級中開展一些不同類型的競賽活動,如“爭奪陽光卡”,這些競賽使學生嫉妒、報復、自卑等不良的心理相應減少。
2.上好晨會課。
每天的晨會課,可以留給學生互相說說“你眼中的他有什么優點與不足”,讓學生之間相互監督,這樣也將本來可能要報告給教師的內容拿出來討論,讓學生在問題中得到鍛煉、得到成長,教會學生明辨是非、通情達理。久而久之,學生能夠反省自己、悅納別人,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告狀”了。
3.開展主題班會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活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如“夸夸我的同學”“同學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我懂事了”等。這樣的主題班會有助于學生親身實踐和自我發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
學生“告狀”是由于他們心理還未成熟,自控能力比較差造成的。學生的“告狀”動機是積極的,教師應寬容對待。善待學生的“告狀”,讓其傾吐生活的經驗;善待學生的“告狀”,讓其碰撞心靈的火花;善待學生的“告狀”,讓其糾正錯誤的思維,讓學生在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成長。
G444
A
1005-6009(2016)51-0048-02
王丹丹,南京市東山小學(南京,211100)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