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做個好教師
成尚榮
做個好教師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好教師是教師發展的基本要求。教師發展應當在重視專業發展的同時,更重視教師個人發展。確立超越的理念,讓教師發展有大情懷大格局,因而有大智慧大發展。教師發展的核心素養應包括較高的價值立意和價值追求。教師要做道德的教師、課程領導者、優秀的兒童研究者和反思型實踐家。
教師發展;職業情懷;學科專業
這是個需要名師、教育家的時代,也是個能誕生名師、教育家的時代。但何為名師、教育家?名師、教育家究竟是怎么誕生、發展的?答案可能很多,不過,其中一個答案必須引起我們更大關注并付諸實踐,這就是——名師、教育家首先是個好教師,名師、教育家是從好教師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發展的主題應當是:大家做個好教師。
“大家做個好教師”這一主題詮釋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做個好教師是面向所有教師的。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若定位于少之又少的名師、特級教師的培養上,必然只顧及少數教師,忽略甚至放棄了全體教師的發展,而忽略、放棄了全體教師的發展,必然使名師、教育家成長丟失了基礎,更為嚴重的是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整體和全面提升。只有召喚所有教師都發展,都爭取做個好教師,才能培育出名師、教育家成長的肥沃土壤。其二,教育需要高地,也需要高峰。沒有高峰的引領,高地顯得平庸,這就叫“好的平庸”。問題的另一面,倘若沒有高地,高峰也聳立不起來。高峰與高地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影響,高地才是真正的高地,高峰才是真正的高峰。好教師的群體好比是高地,在瞻仰高峰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深情地凝視那一片高地。其三,好教師是基本要求、普遍要求,但基本要求并不低,達到基本要求絕非易事;普遍要求并不普遍,面向所有教師,內在地包含著鼓勵教師個性發展、更好發展。正是基本的、普遍的要求為教師的個性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提供了多元發展的可能。
從以上初步分析,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是大家做個好教師,而非名師、教育家成長。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名師發展、教育家成長口號過響、熱度過高,無論是口號還是實際行動,名師、教育家成長成了重點、焦點、興奮點,這就有意或無意地遮蔽了做個好教師的要求,大部分教師的積極性勢必受到影響。具體表現為:建立特級教師工作室、名師發展共同體,成為學校發展的重點戰略;所謂新教師、青年教師的培養規劃,其目的實際上也是從中選苗子,把目標指向了培養名師。由此不難看出,名師培養和發展成了教師隊伍建設的主題。此外,對學校的評價、考核,重要指標是名師的數量、名師發展的梯度等,名師培養的權重被提到了不合適的地位。顯然,這對一般教師形成了不合理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沒有起到鼓勵作用,而且很可能讓他們感到壓抑。因此,對當前教師專業發展我們應當多一份理性,多些反思,準確把握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讓“大家做個好教師”的聲音再次響起來。
持有這樣的態度和觀點,我們會更加自覺起來,讓教師專業發展更具方向感、價值感,主題才會更鮮明、更堅定。
剛去世的楊絳先生曾經說過:我是一滴水,是清水,不是肥皂水。這是她的自謙,卻生動而深刻地描述和闡釋了自己的定位,道出了一個理念,描繪了一種形象:好教師好比一滴清水。
一滴水,很微小,但不渺小,它折射出的是陽光,也會映照土地。清水,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的清純、明亮、美麗,而肥皂水則不然。肥皂水雖然五彩斑斕,卻瞬間會消失殆盡;雖到處飛揚飄蕩,卻顯得浮躁,甚至浮夸。正是這一滴水,讓楊絳從容地走到人生邊上,又從容地坐在人生邊上,從容中低調,低調中積極,積極中豐盈。也正是這一滴清水,讓大家記住她、懷念她、崇敬她、學習她。好教師好比一滴清水,是說好教師平常、普通,卻自信、自豪,甚至偉大。有人曾這樣論述偉大:不是顯得偉大,而是因為偉大。“顯得”偉大那是在“秀”,而“因為”偉大那是在“干”。好教師就應該是這樣的偉大,就應該這么去追求偉大。
于漪老師說:我一輩子做教師,我一輩子學做教師。多簡單多平實,內涵卻豐富而深邃。一輩子做教師,是因為對教師事業的熱愛、忠誠、執著、不離不棄、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歡;一輩子學做教師,正是這一個“學”字,道出了做教師永遠是個學習的過程,不斷學習、不斷領悟、不斷改進,好教師是個終身學習者。好教師之好,好就好在“一輩子”和“一輩子學”上。
李吉林老師說:我是一個競走運動員,又是一個跳高運動員。運動員的特征是“運動”,是實踐是行動。競走運動員走得又好又快,永不停步,永遠前行,向著明亮的那方,可是他的腳永遠不離開大地,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跳高中的橫桿是標尺,是目標,是高度,跳高運動員就是要不斷提高那標尺,不斷提升高度,而他要去跨越、超越。其實,李吉林跨越、超越的是人生的高度。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課程,再到情境學習,不斷攀登、突破。李吉林是個好教師。好教師之好,好在自我超越。
洪宗禮老師說:我從來都是把工作當學問來做的;我要從講臺前站到書架上去。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學問,研究就在日常平凡煩瑣的工作中,學問就在即時性的研究中;站到書架中,時時在讀書,自己就成了一本書。從書架上再回到講臺前,他把脈管里的血液換了一遍,呼吸也變得更自然,這就迫近了永恒。好教師之好,好就好在商量、研究、學問、專業,這樣的好就是一種崇高。
好教師是偉大的,我們應當做個好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的這一主題永在教師生涯中熠熠閃光。
教師專業發展這一命題的提出,是中國教育的一大進步。教育是專業,是有邊界的;教師是專業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性。這就賦予教師這一職業以專業認可,體現了專業價值,獲得了專業尊嚴。當前的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以至整個教育改革,專業水平亟待提高,距離用專業的方式做專業的事,尚有不小的差距。所謂專業,實質是把握從事工作的本質、特質,遵循其規律、特點,所做的一切要“踩在點子”上。從這一要求出發,認真反思,實事求是地判斷,發現我們做得還很不夠,專業發展是永遠的重點。
專業是什么?對教師來說,首先是他的學科專業,學科專業是教師的身份和標志,一個學科專業水平不高的教師,是成不了好教師的。應當關注的是,無論是總體還是個體,教師的學科專業發展既存在著“先天不足”——在大專院校里學得不扎實,又存在著“后天不夠”——后續學習、拓展、掘深沒有跟上,因此,學科專業發展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其次是課程。隨著課改的深入,課程已進入教師專業發展范疇,課程意識、課程理念、課程體系、課程評價等是現代教師必備的專業。這方面我們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課程的意識還比較薄弱,理論上不清晰,實踐上不自覺,理論與實踐脫節,甚至發生沖突。課程專業發展同樣不可松懈。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有新的追問:在學科專業、課程專業以外,還有更大的專業嗎?我們究竟如何解讀專業?我以為,教師專業發展,既有狹義的,又應有廣義的,狹義的專業是學科專業,也包括課程專業,而廣義的專業則內涵更廣更深。以上對追問的兩種解釋,帶來的思考是,如何更準確地命名——是教師專業發展,還是教師發展?我的主張是:教師發展。教師發展包含教師專業發展,應當在重視專業發展的同時,更重視教師發展,從教師專業發展走向教師發展。這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大格局。發展的格局影響著、決定著教師發展的視野、規格、品位和水平。當下教師發展的問題就是:格局不大。我們的任務是,確立超越的理念,讓教師發展有大情懷、大視野、大格局,因而有大智慧、大發展。這樣的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首先是人生意義的追索者和創造者。這是教師發展的根本動力,我稱之為“第一動力”。人是意義的存在,而人的意義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自己創造的。不過,人既可是人生意義的創造者,又可是人生意義的破壞者。教師當然要做人生意義的創造者。這對于教師發展來說,似乎太遠、太空,過于形而上不接地氣。我認為,教師發展固然要接“地氣”,還要接“天氣”。所謂“天氣”就是人生意義、理想、精神、思想,這是形而上的。只有“地氣”與“天氣”同時接通的時候,即形而上與形而下相結合的時候,教師的發展才從根本上、完整性上得到保證。教師發展應有較高的價值立意和價值追求,這就是教師發展的核心要義,也可視作教師發展的核心素養。
教師是道德的教師。道德教師超越了學科,即所有學科教師首先是道德教師。道理并不難理解:教育首先是道德事業;道德是人發展進程中的光源;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教師的內涵是:教師有道德;教師對道德的價值有深刻的認知;以道德的方式展開教學;根據學科的特質、特點有機融入道德教育。顯然,這對教師的道德修養及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此,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才有保證;也唯此,教師發展才更具道德方向感。
教師是課程領導者。校長可以是課程領導者,教師也可以是課程領導者。這是理念上的一大轉變:從教師是課程的忠誠執行者到課程開發者,再到課程領導者,其間都貫穿著課程研究與創造。作為課程領導者的教師,首先要關心自己所任教的學科,還要關心整個學校課程,不僅關心、關注,還要參與課程的決策與規劃,參與課程體系的整體建構。其次,教師應自己開發課程,有學校將其稱為教師課程。從開發主體和課程領導者的理論來看,這一概念是成立的,其實踐也是可行的。所謂教師課程是指教師從實際需要出發,根據自己的理念和追求,開發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其三,教師還應幫助、指導學生自己開發課程,讓課程真正成為兒童自己的課程。說到底,所有課程,教師都在進行創造性開發、整合和實施。
教師應是優秀的兒童研究者。教學離不開兒童,教學研究與兒童研究不是兩張皮,而是一張皮,“教學即兒童研究”已成了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名師、教育家成長的歷程都在印證這一個信條:優秀教師應是優秀的兒童研究者,對兒童的認識有多深,對兒童的發現有多準,教學的成功才會有多大。認識發現兒童是兒童研究的主線,也是教師發展的核心素養。問題的另一面,兒童對你有多愛,兒童對你所教的課程有多少驚喜感,你的成就感就會有多大。“教學即兒童研究”將教師專業發展推向深處。
好教師是反思型的實踐家。不是一般的實踐者,而是實踐家。實踐家不同于實踐者的地方,在于實踐家有理論支撐、理性思考、研究方法等,而這些要求往往聚焦在反思上。學會反思,就是學會批判、學會創新。反思是好教師的重要特征,也是成為好教師的關鍵。
以上對好教師的定義,是超越學科專業的,有的也超越了課程專業。這是一種大情懷、大視野、大格局,好教師是“大教師”。
G451
A
1005-6009(2016)41-0020-03
成尚榮,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