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科學課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徐杰
閱讀在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學教師應重視學生的閱讀,在教學中,應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應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還應倡導多樣的閱讀方法。
科學;閱讀;教學方法
在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中,閱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科學素養不僅包括科學知識,還包括在所有閱讀過程中獲得的概念、技能和價值觀。因此,教師需要加強科學課中學生閱讀的研究,并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和科學素養。
1.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本質觀。
科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于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及探究的精神,而閱讀科學發現、科學研究過程的史實資料,是學生體會科學本質、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十分有效的途徑。學生通過閱讀有關“科學結論的產生過程”的資料,了解科學發現的過程,能夠理解科學的真諦。例如:關于光的本質的認識,科學家經過長達兩百多年的反復爭論,才對光的本質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又如,愛迪生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后,終于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繼續實驗,大約試了幾千種材料,才找到新的發光體——竹絲,實現了耐用的目的。因此,閱讀科學發現過程,分析與思考過時的或錯誤的科學結論,能幫助學生領悟實事求是、不畏艱難、堅持真理、講求證據等科學精神,這對學生科學本質觀的形成非常重要。
2.有助于學生形成和理解科學概念。
在閱讀科學讀物前,學生就已經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初步的科學概念。而通過對科學讀物中圖畫和文字的理解、分析,學生會推翻先前形成的科學概念,并結合科學讀物提供的信息,對相關概念進行二次建構,逐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這就是概念重建的過程。而科學概念的重建,大多是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的。隨著學生閱讀深度的不斷增加,一部分結構化了的讀物,會沿著某一固定主題,把概念、問題等逐步呈現出來,這時學生通過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比較和內容的串聯,會慢慢形成對該概念的正確的理解。隨著學生閱讀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在理解科學概念方面的能力,將螺旋式提升,并進入邏輯推理階段。因此,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整合系統性的科學讀物供學生閱讀,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當前所學的概念,培養他們的科學觀,又能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科學學習。
1.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新穎而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可以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使用多種形式的閱讀方法,最大化地實現教學效果。例如:在蘇教版《科學》五上《用模型解釋》一課的教學中。
師:請同學們觀察大屏幕上的這幅圖片,并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纖細的枝干上長著綠葉和鮮紅的果實,像瑪瑙一樣美麗。
生:樹枝很細,樹葉是碧綠的,上面有幾只螞蟻在爬。
生:樹葉微微卷起,上面還有葉脈。
師:看到這些,同學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這個畫面呈現的是哪個季節?
師:有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嗎?
生:應該是夏天。夏天螞蟻會出現。
生:可能是秋天,秋天樹上才會結這么多果實。
…………
師:剛才,幾位同學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說明,在科學上,可以稱之為解釋。要想給出正確的解釋,必須結合更多的事實,并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思考。
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再將其與相關的科學閱讀材料進行對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由此及彼、拓展發散、聯系積累,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多組織這樣的閱讀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以及自學能力。此外,教科書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實驗操作圖、組織結構圖。這一類插圖生動地體現了實驗過程或編寫者的想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這些圖畫,讓學生獲得讀圖的機會。
2.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重視特色閱讀。
閱讀是學生的自主行為。閱讀中,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教師應設置有難度、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明確重點。如:在進行教科版《科學》三下《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的教學時:
師:什么原因讓馬鈴薯在一個水池里浮,在另一個中水池里沉呢?
生:可能是大的馬鈴薯沉,小的馬鈴薯浮。
生:我認為小的馬鈴薯沉,大的浮。
生:或許是水的問題。
師:你認為水會有什么樣的問題呢?
生:浮起來的水中放了食鹽。
師:確定是鹽嗎?可能是另外的物質嗎?
生:有可能。
師:怎樣才能確定呢?
生:把它們都放到水里試試。
師:那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開放性的問題會產生多樣的猜測,學生會給出“可能……可能……”的預測,學生在對現象做出解釋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思維也會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活躍,進而產生探究到底、弄清事實的想法。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鹽水選種》《“沉浮子”的制作》等與浮力相關的科學短文,這比直接給他們灌輸知識更加有意義。
3.采取多種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在閱讀中,學生不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主動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閱讀時,教師應當多留一些創造、創新的空間給學生。對于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結合已有的知識和想象,多角度地表達自身觀點和見解。
在教學教科版《科學》五下《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一課時,筆者設置了以下問題:想一想,沉浮和什么因素有關?說一說什么方法可以改變潛水艇的狀態?學生帶著問題尋找答案,精讀科學材料后,教師還可以提問,如“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老師有哪里沒講清楚,告訴老師好嗎?”以此引導學生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二次學習。
合作閱讀是閱讀的一種方式。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不同,因而對材料的理解也會不同。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會產生思維共振,提高閱讀效能。學生還可以針對教師布置的任務或需討論的問題,提出自己在閱讀中產生的觀點,與其他成員共享、交流。
根據具體閱讀內容的特點,合作閱讀可以采取辯論式、診斷式、互補式,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各小組的代表介紹本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或提出本組的問題讓全班討論,或回復其他小組的質疑。例如:教學蘇教版《科學》五上《測量心跳和呼吸》一課前,有個學生慌慌忙忙向筆者報告,他和同學們在預習課文時,發現呼吸能夠停止3分鐘,但心跳怎么也不能停止3分鐘。筆者立即意識到學生在閱讀上出了問題。于是,教學時,筆者安排學生再次精讀課文,之后,組織小組合作討論。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的內容,使每個學生都讀懂了課文,明白了實驗中的“停止跳動”是“停止身體跳動”。
教學的實際情況一次次表明,科學教學中,加強閱讀積累,可以幫助學生獲得閱讀方法和閱讀技能,形成良好的習慣,促使學生更好、更主動地掌握科學知識,實現全面、健康的發展。
G623.6
A
1005-6009(2016)44-0049-02
徐杰,江蘇省海門市海南小學(江蘇海門,226100),高級教師,江蘇省科學特級教師,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