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蘭
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基于中等職業學校星級評估的觀察和思考
陳兆蘭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重視機制創新,突出內涵發展,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同時也存在著課堂生態與內涵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中等職業教育現有功能與職業教育“面向人人”的本質要求不吻合、中等職業學校的區域差距依然存在、職業學校師資隊伍質量有待提高、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為此提出了促進江蘇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推進江蘇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
江蘇中職學校;星級評估;改革發展;可持續發展;建議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中等職業教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加強能力建設,突出內涵發展,重視機制創新,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各類實用人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毋庸回避,江蘇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深化改革加以解決。本文從中職學校星級評估的角度,對此進行了一些初步觀察和思考。
(一)中等職業學校課堂生態與內涵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課堂是中等職業學校內涵發展的源頭,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是師生良好互動的舞臺。由于歷史與現實的諸多原因,目前江蘇中等職業學校課堂生態普遍呈現難以令人滿意的狀態,具體表現在:一是教師普遍缺乏“生態課堂”培育的責任擔當,缺乏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二是受傳統思維和習慣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難以滿足生態課堂的標準和要求;三是受到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水平的制約,生態課堂的基礎和條件比較薄弱。這種現狀與中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與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現實目標不相適應,與職業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宗旨不相適應。
(二)中等職業教育現有功能與職業教育“面向人人”的本質要求不吻合
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曾經給職業教育下了這樣的定義:“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一面盡其對群眾之義務,此教育名曰職業教育?!币虼?,他將“為平民謀幸福”列為“職業教育須下三大決心”之首。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在我國落地伊始就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和平民性,尤其是在我國有13億多人的基本國情下,在我國農村人口占比居高并長期居高的現實情況下,牢牢堅持職業教育面向人人的宗旨意義尤為重大。
職業教育是不是面向人人首先要體現在其培養對象上,也就是職業學校的大門是不是面向所有人的;其次,體現在教育內容上,是不是接地氣,是不是人人所需的;第三,體現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是不是通俗易懂的,是不是理實一體的,是不是體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是不是使人幸福愉悅的。對照上述標準,綜觀我省現有的職業教育,恐怕難說做到了“面向人人”,其現有功能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和余地。
(三)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中等職業學校的區域差距依然存在
職業教育是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對江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區域內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因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制于區域的財力、物力支持,蘇北地方財政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投入普遍低于蘇南地區。二是畢業生外流現象嚴重。根據有關資料分析,由于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就業起薪相對比較低,導致畢業生“東南飛”現象比較突出,職業教育難以實現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基本功能。這樣的局面反過來又直接影響蘇北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從而導致惡性循環、積重難返。
(四)職業學校師資隊伍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教師是中等職業學??沙掷m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阻礙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教師隊伍整體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為68%,盡管目前這一指標已基本達標,但問題是普遍存在“比例虛高”現象,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理實一體的“雙師型”教師并不多,以致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阻礙我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表現之二是師資補充渠道不暢。由于管理體制的羈絆,學校自主權尚未得到有效落實,目前中職學校普遍存在校方想要的人進不來,不想要的人出不去,尤其缺乏來自企業一線的能工巧匠補充到職業學校的有效機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進程。
(五)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中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經費投入是影響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按照經濟學的觀點,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比普通教育要高,通常認為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是普通教育辦學成本的2.63倍,即職業教育具有“昂貴性”。職業教育的這一特點要求其辦學高投入。但事實上,中國的職業教育一直在負重前行,經費缺口很大。而江蘇的情況同樣如此,其生均教育經費較低,與江蘇經濟強省、職教大省的地位嚴重不符,這一問題已經嚴重影響江蘇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發揮其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的獨特作用
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要緊緊圍繞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要實現黨中央針對新形勢制定的新的戰略目標,迫切要求我們要應時而動,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毋庸置疑,過去的職業教育在完善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積極作用,但新的使命使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獨特類型的作用更加突出,必須采取切實有效舉措,千方百計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統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統籌推進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拓展中等職業學校服務功能和對象,面向“兩后”(初、高中畢業后)畢業生、退役士兵、返鄉農民、在崗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其真正成為面向人人的教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成為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法寶。
(二)切實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課堂質量,構建符合時代特征的生態課堂
抓內涵發展、促質量提升是職業教育的永恒主題,也是我省職教今后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關鍵在課堂,重點也在課堂。只有讓課堂發生變化,職業教育才會對學生真正產生吸引力,人才培養質量才會有實質性的提高。課堂效率不高,職業教育提高質量、提升吸引力、增加幸福感都是“海市蜃樓”,而構建生態課堂應成為我們今后的主要著眼點之一。所謂“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和意識,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的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生態課堂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努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生態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有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需要廣大職業學校的教師去領會、去體悟,并最終落到實踐。尤其是作為職業學校當家人的校長,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生態課堂的謀劃上,用在課堂質量的提升上,這關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籌措職業教育發展經費
一是進一步加強“市縣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建設,強化市和縣級政府在發展職業教育方面的責任,依據相關政策法規,確保各級人民政府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保證職業教育的財政性經費和生均經費逐年增長。
二是政府要通過稅收等其他政策的調節來扶持社會公益力量,完善投資機制,用好用足現有適用于職業教育的捐贈法規和政策,積極籌建職業教育發展基金會,鼓勵吸納社會各界及公民個人向職業教育提供資助和捐贈。通過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投資舉辦職業教育,依法落實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責任,鼓勵大企業獨立舉辦職業學校,中小企業可與政府合作辦學,以“雙贏”為原則吸引企業參與職教集團,參與招工招生合作、辦學合作、研發合作和投資合作。探索中介組織創新,發揮行業管理和中介服務的功能作用,并在地方政府統籌經費中給予一定補貼,支持行業管理的正常運轉。
三是省級人民政府在投入比例上要充分注意地區差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加大對蘇北、蘇中,尤其是對蘇北的投入力度。專設促進蘇北中等職業學校質量提升的專項經費,逐步縮小蘇北中等職業學校與蘇南、蘇中的辦學差距。同時制定相應政策,鼓勵蘇南對蘇北的對口支援,采取聯合辦學、派遣教師、代培學員、援助儀器設備、提供資金等多種形式支持蘇中、蘇北地區發展職業教育,以促進全省職業教育均衡發展。
(四)創新公辦職業學校辦學體制,建立符合時代特點的現代學校制度
擴大公辦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重點擴大職業學校的人權與財權,增強其自主辦學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始終抓住師資隊伍建設這個重點不動搖,統籌制訂符合江蘇特點的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切實改變目前不少地方存在的“學校想要的人進不來、富余的人又出不去”“有事無人干、有人不干事”的局面,從根本上補齊職業學?!半p師型”師資和高水平師資建設的短板,采取有效舉措推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盡快落實《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加快制定《江蘇省校企合作辦學促進條例》,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深層化、穩態化,健全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規范和管理規章,切實改變長期存在的校企合作中校方“一頭熱”的尷尬局面。改革職業學校校長選拔任用辦法,探索符合時代特點的校長管理辦法,建立起具有江蘇特色、體現與時俱進精神、反映師生呼聲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為江蘇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五)積極調動社會力量,鼓勵發展民辦職業教育
人口多、底子薄、資源少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基本國情,因此,鼓勵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和引進國外優質職教資源,是彌補我國職業教育資源不足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國加入WTO后職業教育走向國際化、提高職業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措施。江蘇的情況也一樣,土地資源短缺、常住人口眾多、政府財力有限是我省的基本省情,要解放思想,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大力開拓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的渠道。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的由政府包攬包辦的格局,充分調動民資民本,彌補教育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與公辦職業學校相互競爭的氛圍,形成職業教育發展的“鯰魚效應”,有利于江蘇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
發展民辦職業教育不僅是基于江蘇省情的現實選擇,同時也是對國際經驗的有效借鑒。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民辦教育的發展有力地提升了整個國家教育的層次和水平。比如美國,由于其教育體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職業中學相對較少,因此所有中等層次的職業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學實施。這類公立中學設有一定數量的職業課程,而屬高中后非學術性、非學歷教育的職業培訓學校則大多為私立性質。據統計,在美國這類學校目前已達七千多所,其中私立的占90%以上。日本的情況也是如此,查閱有關統計資料,在日本三千多所專修學校中,私立學校占學??倲档?0%以上。由此可見,美日兩國都非常重視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最終促進了職業教育事業的整體繁榮發達。由于國情的差異,我們不求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的步驟、方法等與國外發達國家完全相同,但要積極借鑒其成功做法與經驗,洋為中用,使江蘇省民辦職業教育得到健康快速發展。
G710
A
1005-6009(2016)39-0039-03
陳兆蘭,江蘇省教育評估院(南京,210024)職業教育評估室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