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把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特約評論員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各地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突出抓好“六優化、一鞏固”重點,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一是以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為重點,優化產品結構。適應市場需求,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生產結構,增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重點是抓好質量提升和品牌創建,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打造和培育一批農產品品牌。
二是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重點,優化產業體系。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高農業效益。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糧食庫存。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使農民獲得更多增值收益。
三是以推進節本增效為重點,優化生產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當前重點是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集成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節油等適用技術,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
四是以提高資源環境匹配度為重點,優化區域布局。立足各地環境容量和生態類型,發展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形成分工合理、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區域布局;優化區域布局要更多地微調、適調、精調。
五是以發揮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為重點,優化經營體系。支持發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推介土地托管方式,讓分散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鼓勵引導農民自愿通過互換或流轉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探索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政策。
六是以治理和修復農業生態環境為重點,優化資源利用方式。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破解農業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的制約。著力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穩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探索生產生態相協調的路徑和體制機制。
七是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為重點,鞏固提升產能。堅持把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作為確保口糧安全的根本舉措,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打造產能穩固的糧食和區域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確保只要市場有需要,就能產得出、供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