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祖斌/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委農工部
厚植發展優勢 提升農業質效
嚴祖斌/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委農工部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糧食生產持續穩定增長,高效農業初步實現規模化、特色化,多種經營加速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初現端倪,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升,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出,農業龍頭企業體量、數量在全市領先,不斷壯大,可以說目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加速期。今后五年,淮陰區將圍繞農業現代化這條主線,瞄準富民壯村兩大目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打牢基礎農業,做強現代農業,努力提高全區農業發展質效和市場競爭力,為全面實現小康夯實農業基礎。
“十三五”期間,淮陰區在“三農”投入上要舍得花本錢,財政資金要優先考慮農業,涉農專項要用好用足,基層隊伍要配齊配強,服務水平要不斷提升。各職能部門應加強協調配合,打好“組合拳”,按照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構想,因地制宜,科學制訂產業規劃,做到集中連片布局,產業結構合理,基礎設施配套,主題特色鮮明。在產業發展上應充分考慮地處城郊的優勢,圍繞蘇北中心城市做文章,大力實施以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和特色水產為主打的“菜籃子”工程;同時要著力延伸產業鏈,引入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劉老莊紅色基地、碼頭古鎮、洪澤湖水岸為軸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主動迎接“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在品種布局上應放大現有品牌效應,圍繞沿路沿線、區域成片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做到一線一帶、一鎮一品。在功能分區上要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為核心,科學劃定優質稻麥、綠色蔬菜、花卉園藝、葡萄果園、高效漁業、畜禽飼養、加工物流等生產加工區,并圍繞這些區域搞好基礎設施配套。規劃要立足長遠,突破時間和空間概念,放到都市圈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統籌考慮。
服務社,積極培植新集體經濟。力爭2016年村平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5萬元,以后五年每年增幅不低于20%。四是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積極探索和完善對農綜合服務機制,加快培育新型農業服務組織,通過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水平。
按照“確權、賦能、搞活”的改革要求,當前應該著重抓好四項改革。一是盡快完成農民承包地確權頒證這一基礎性工作。圍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時間表和線路圖,全力推進農民承包地確權頒證工作,確保2016年底前完成確權,2017年上半年結束頒證。在此基礎上創新成果運用方式,積極嘗試經營權抵押擔保、承包地有償退出、農田連片整治等改革試點,引導農民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扎實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在搞好村級資產確權頒證的基礎上,2016年底前建成區鄉兩級、互聯互通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信息服務體系。同時,出臺文件,規范交易,明確流程,并逐步擴大交易品種,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集體資產資源、水面養殖、一事一議公益事業項目等財政支持的農村小型工程招投標等全部納入平臺公開公平交易。三是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多渠道、全方位組織村集體經濟增收,多形式發展村級土地耕作
首先,全力發展壯大土地耕作服務社。淮陰區土地耕作服務社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解決當前普遍面臨的農民兼業化、勞力老齡化、村莊空心化等問題提供了成功的經驗。下一步應不斷總結完善,在提升發展水平上求突破。多渠道培養現代職業農民,重點是提升一批對農業有經驗、有勞力的“老農”,吸引一批有鄉愁、想返鄉創業的“新農”,引進一批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讓這些人逐步成為發展服務社的生力軍。不拘一格選好牽頭人,鼓勵農業生產專家、市場營銷專家、相關企業家以及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種地能手牽頭領辦服務社。針對大多數服務社發展缺少資金,生產投入不足的問題,除了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扶持資金、區財政每年150萬的專項扶持資金,重點要在銀行融資擔保上破除瓶頸制約,尋求與保險公司及農商行等金融機構合作,開辦產權證抵押試點。針對服務社發展路徑不寬問題,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創新思維,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在形式上可以實行“服務社+合作社”、“服務社+家庭農場”、“服務社+大戶、企業”等多種模式;在產業上不要局限于種植業,也不要局限于“土地耕作”,可以拓展到養殖業、服務業、高效設施農業,也可以多業并舉。選擇2-3個有優勢、有基礎的村與農科院、電商、農機組織、服務社五方對接,簽訂合作協議,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打造“五位一體”的升級版服務社。第二,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全區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00個,每年度申請復核列入省名錄的僅有199個,其中市級以上示范社98個。今后一段時期,應重點在規范發展上下功夫,積極開展以“五好”為標準的示范創建活動,力爭打造更多的示范合作社。第三,加快發展家庭農場。按照“六有”標準,積極培育大戶、能手和沒有進入名錄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身家庭農場建設,力爭全年新培育家庭農場100個,其中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20 個。
淮陰的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現代農業園區的示范帶動,應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和實現“四化同步”的重要抓手,強力推進,常抓不懈。一是堅持特色化發展方向。國家農科園要繼續圍繞集聚科技要素,加快示范引領園區發展的內核,不斷提升發展水平,確保今年通過國家驗收,力爭建成國家重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示范試點基地,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全區乃至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省級劉老莊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要同紅色旅游融合發展,丁集、漁溝、吳城、棉花莊等特色產業園區,要圍繞園區主導產業,完善產業鏈條,形成在全市有一定影響的特色亮點。二是發揮產業集聚效應。要加大對科技研發、信息服務、制種育種等企業的扶持,鼓勵引導優質企業入駐園區,著力培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市場競爭力強、擁有知名品牌的園區企業集群,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尋求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業附加值。三是加強資源要素整合。加強發改、財政、開發、水利等涉農部門的協作配合,加快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現代園區發展的合力,將各類農口資金項目資源,集中用于園區水、電、路、渠、沼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升園區的承載能力。
相對于農業大區而言,淮陰區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并不多,而省級以上8個龍頭企業中與當地的農業產業關聯度大的只有4個。由于龍頭企業的帶動力還不強,規模農業受市場沖擊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仍然比較大。為了解決龍頭帶動力不強、農產品附加值不高、農業市場化程度不足的問題,“十三五”期間,全區應該突出抓好農產品加工這一重要環節,推動天參、六和、中大等飼料生產企業,以及雙匯、杰隆、百欣、潤通、老侯等畜禽產品加工生產企業技改擴能,大力發展畜禽養殖、屠宰、肉制品加工等延伸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同時千方百計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大力興辦與地方產業關聯度高的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促進多次增值。目前,根據現有的產業發展情況可圍繞蔬菜、黃瓜、冬棗、優質稻米及家禽、水產、淮黑豬的保鮮冷凍及脫水加工等方面做文章,還可以圍繞雙匯火腿、民康油脂、正林炒貨等省級社龍頭企業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實現龍頭帶基地、基地促龍頭的良性互動。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創建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15家以上。
淮陰區“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已超200個,但品牌的帶動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丁集的黃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但多年來規模種植只局限在三兩個村。凌橋大米一度獲江蘇省博覽會金(銀)獎,多少年幾乎沒有發展。棉花的西瓜、凌橋的香瓜、袁集的辣椒在當地市場都有一定的名氣,但都沒有形成品牌效應。今后必須在打響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做大淮陰黑豬、丁集黃瓜、凌橋大米、吳集小花生等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打響趙集粉絲、蘇粵乳鴿 、云青食品等一批農產品加工品牌,再培育一批綠色有機產品和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端產品。不斷提高淮陰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十三五”末,力爭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基地總面積占耕地比重達90% ,再創“三品”認證100個,獲批省級農產品商標15個、市級50個。二是加大品牌營銷力度。在做好星光蔬菜批發市場規范運行的基礎上,高標準興建一個與蘇北大交通、大市場、大農業相匹配的大型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把淮陰建成蘇北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同時,建立和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和市場銷售運輸隊伍,打通農產品綠色通道,實行產銷對接,直供直銷。三是發揮淮安電商創業大廈資源優勢。加強與京東等優質農產品電商合作,積極引導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互聯網+”模式,走網上訂購與線下配送相結合的營銷之路。四是加大品牌帶動力度。從多方面扶持品牌農產品創建,以品牌帶動市場,帶動基地,帶動全區農業產業升級。
淮陰區自古就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美譽,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洪澤湖、大運河、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等文旅資源豐富,加之國家級農科園、臺創園和十多個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若干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遍布其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旅游休閑環境。按照淮安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應運用發展新理念,加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使農業裝備、技術、信息、生態與文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重點打造“淮陰一日游”綠色通道和培育兩大片區。今后五年要抓住關鍵,重點在發揮優勢、補齊短板上下功夫。區文化旅游產業部門應發揮專業特長,主動與相關部門對接,統籌指導,打通關節,提升道路景觀,做靚景點景區,使游客來有奔頭、行有看頭、停有玩頭、走有想頭。碼頭片區要整合碼頭景臺農業園、三商農業、皇達花卉等休閑觀光景點以及水產養殖、牛羊肉特色餐飲等,排出合理的休閑線路,為市民提供觀光、垂釣、果蔬采摘、特色小吃等休閑娛樂場所。劉老莊片區要整合千畝果園、精品苗木園、生態產業園、紅色影視基地等觀光景點,有機融合,打造紅色教育、拓展訓練、草場賽馬、農事體驗、農家生活等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基地。到2020年,力爭建成休閑經營主體達到100個,省級農家樂集聚示范村2-3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3個,讓休閑觀光農業成為淮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突出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