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偉
校園環境的“軟”與“硬”
聶偉
本期話題主要討論校園環境與學生培養之間的關系,既討論教育者對教育環境的塑造,也關注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我們不妨將環境理解為人的所見、所觸、所聞、所知、所感和所思,是人置身于某個地方,對周圍的認識與感知。環境有軟、硬之分。軟環境即人的所知、所感和所思,指的是無形的規章制度、約束規范、文化習俗、思想觀念等多方面綜合體。硬環境即所見、所觸和所聞,是有形的物質條件和可見設施。
標榜的校園環境之所以得到媒體關注,引起人們討論,根本原因在于學校的軟、硬環境建設都“過硬”,“內”(軟環境)、“外”(硬環境)兼修。整體來看,我國不少職業院校存在著“硬環境過硬、軟環境太軟”的問題,無論是中職學校,還是專科高職院校,莫不如此。尤其是中職學校,在布局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不少學校經歷了幾校合并、異址新建的洗禮,職業教育資源得到有效集中,校園硬件建設普遍壯觀、基礎設施先進;唯獨缺少文化內涵,軟環境建設明顯滯后。“重硬輕軟”的現象不僅僅存在于職業院校,在大學尤甚。我們現在所謂的大學,是有大樓之謂也,非有大師之謂也。為什么會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原因在于學校領導追求政績和工作顯示度;追求政績和工作顯示度為什么會選擇重視外在的硬環境,而輕視內在的軟環境?原因無外乎兩點:
其一,硬環境建設容易,時間短,見效快。學校領導一般都有任期限制,要想在有限時間的任期內做出政績,最快的體現就是蓋樓、修路、裝修、買設備等硬環境的打造。這種建設效果立竿見影,易于顯示,且顯現度高。其二,軟環境建設較難,耗時長,見效慢。首先,建設軟環境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和更強的耐心,學校領導無法在有限的任期內系統打造,難以見到成效或效果不明顯。其次,軟環境不易顯現,不像硬環境那樣一下子映入人們的眼簾,為人們所感知;也不易于宣傳和傳播,它需要身臨其境,通過長時間的接觸和體驗,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再次,軟環境建設不容易找到抓手,容易做空、做泛、做虛,也令一些領導者知難而退。
我們曾經就《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做過一項調查,提取出中職學校設置需要滿足的14個辦學條件要求,考察這些條件對于學校辦學的重要程度。結果發現,得分最高的是雙師型教師、生師比等與教師等軟環境打造相關的條件,而不是占地面積、建筑面積以及計算機臺數等硬件設施。遺憾的是,當前有些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逆向而行,顛倒了次序。可以說,學校重視硬環境建設、輕視軟環境建設,是整個社會浮躁的大環境在教育領域的投射。
校園環境建設不能急功近利、避重就輕、趨易避難,“百年樹人”的慢工細活,遠非建幾棟大樓那樣解決得那么簡單。大凡名校,都是內涵豐富、文化底蘊厚實、人文關懷強烈、個性自由彰顯的。在校園環境的營造上,我們最好少做一些“面子”工程,多做一些“里子”工程。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G710
C
1005-6009(2016)47-0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