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娜
摘 要: 隨著城市競爭的日益激烈,城市文化的打造日益占據重要地位。重視城市形象的構建,打造城市文化,對于推進城市的整體發展,更好地推介城市,傳播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影像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影響和作用,以期推動轉型中的榆林城市文化發展。
關鍵詞: 城市文化 影像文化 轉型升級 內容生產
科技進步帶來了傳媒產業的迅速發展,影像傳播手段無處不在,其作用和地位日趨重要,社會各個領域都爭先恐后地想利用影像文本來為己所用,影像文本的平臺也從電影、電視、網絡、平面衍生到移動終端,在城市的眾多公共場所已經隨處可見,高樓大廈上的LED大屏裝飾著城市的色彩,電梯、地鐵、公交、機場、高鐵、火車站、商城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影像的宣傳,無論其內容是什么,影像已經變成城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形成獨立的影像文化,為城市的建設增添色彩。
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城市榆林,礦產資源富集,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獨具一格,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轉型升級”被認為是應對榆林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如今榆林市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決定大力發展地方文化產業,并著手從多個方面深化轉型政策,發展榆林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富有文化內涵、城市特色的書香榆林。
一、通過影像文化構建城市文化需具備的生產要素
(一)影像需傳遞城市的價值觀念。
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城市文化是衡量標準之一,每座城市都有特屬的價值觀念,要通過硬形象和軟形象齊頭并進來抓。當今社會,科技的進步帶來了影像文化的產生,利用影像手段表達和傳播具有城市地域特色的價值觀念無疑是恰當的選擇。
陜西榆林地處陜蒙交界,地域文化濃厚,民風勤樸,在歷史的縱流中,形成了獨特的城市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若能借助影像手段通過各種社會化媒體表現、傳播,則對于影像敘事本身也是一種提升,同時可以使我們所處的城市空間升華,讓榆林這座城市的身影和靈魂附著在影像中呈現,為榆林城市增添自信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是榆林“轉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
(二)影像需折射城市的共同理想。
城市的發展就是要將傳承與創新、強市與富民、物質富裕與精神富有、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城市品質提升與城鄉區域統籌、推進事業發展和加強黨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榆林是一座現代化的“能源新都”,被稱為中國的“科威特”、“區域性中心城市”、“陜西省重要一極”。影像文本的介入必須承載這座城市的理想,用影像符號賦予城市文化的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一定的社會內容和精神文化內容,利用影像呈現一個具有自然條件多樣、資源、礦產豐富、農林牧資源獨特、地域文化多樣的榆林,為“轉型升級”中的榆林城市文化注入現代化都市發展模式的血液。
(三)影像需繼承城市的歷史變遷。
當下,影像傳播的媒介類型豐富,科技的發展迅速,短時間內可能還會出現更先進的傳播載體,通過影像踐行帶動城市歷史發展的內涵與外延,無疑是傳播效果最廣最直接的方式。影像作品的不同類型和題材,傳達著不同時間段的城市文化內涵。
2015年根據著名作家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拍攝的大型陜北題材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一播出,收視率就逐漸升高,網絡總播放量達到6.51億次,劇中展現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陜北的風土人情、生活生產條件,如陜北秧歌、陜北民歌、陜北方言、陜北窯洞、陜北人民的飲食服飾等這些陜北文化元素,從這部電視劇中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展現,讓觀眾了解了榆林歷史變遷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
同年,由榆林大地影視有限公司投資的電視劇《邊關烽火情》以上世紀30年代的榆林為背景,講述了在西北邊鎮中一位女性的熾烈情感和人生成長。該劇在中央電視臺第8頻道播出后獲得一致好評,讓觀眾又一次領略了塞上駝城榆林的別樣風采,這也是榆林近年來打造的地方文化精品之一。
影像文化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手段是多樣化的,要打造榆林城市文化,需要從一個城市的歷史變遷中去發掘,去沉淀并取精去拙,打造榆林城市文化的品牌影像作品。
(四)影像需表現城市的精神面貌和財富。
作為榆林文化重要構成部分的影像文化,要將城市品牌化,將城市的精神面貌對外宣傳,形象宣傳片是規范和強化榆林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影像表達方式。
形象宣傳片作為一個重要環節,是城市推銷自我、展示傳播理念和城市精神面貌的一種方式,是對城市的整體形象進行一種外在形式要素的規范和強化。它可以突出表現城市個性特征和特點,確立并增強城市文化的鑒別能力,彰顯城市的價值。
榆林的城市面貌有外部環境,同樣有內涵韻味,特色不在多,而在精深,深入挖掘獨特、易識的城市形象,通過特色折射城市地域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風物人情,對城市文化的打造無疑是錦上添花。
(五)影像需標榜城市的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
城市文化的影像符號表達,無論使用什么方式表現,都會體現一種城市群體的歸屬感,可以直接被城市群體認知,這是一種具有共性的意識群體。這種意識一旦建立起來,群體成員就與群體外的人有了明顯的區別感,對群體有了相應的期望和歸屬意識。
不同題材和形式的影像文本通過對這些城市群體意識的描繪、設計,形成的作品就是影像和城市的公認規范,長此以往,具有地域群體意識的影像文化就會形成,并與城市文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二、轉型中的榆林城市文化建構問題
曾經資源給榆林的城市文化帶來了持續的動力、海量的生產及開放的社會結構,但經歷了煤炭“黃金十年”發展后,如今的榆林受經濟下行的“嚴冬”考驗,已進入近年來少有的困難局面。推動榆林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轉型升級”是發展榆林城市文化建構的機會。
榆林市狠抓文化產業發展,對于榆林城市文化發展是一個契機,對外可以招商引資,對內充實城市文化底蘊。無論是對內、對外,通過影像文化表達都成為當下最恰當的選擇,城市文化的打造需要影視制作的包裝,打造影像文化氛圍來塑造城市形象,使文化榆林、書香榆林實至名歸。對內弘揚發展城市文化建設,涵蓋了城市物質文化、城市制度文化、城市精神文化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是由淺逐步深入的,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
榆林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文化產業發展后勁和包容性不足,使榆林的城市文化發展問題不少,如下:
(一)榆林的城市文化產業化發展不成熟。
文化產業的形成,需要城市具備較強的經濟能力,經濟基礎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保障。文化產業本就是一個生產鏈條,是一個可以自我再生并無限循環的內容生產系統,從內容的創作到內容的生產再到內容的銷售,是一個完整的生產鏈。但近些年榆林的文化演出、影視作品輸出、文化娛樂、民間藝術、網絡文化、音像制品等文化產業化程度低,雖然打造了幾部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為榆林文化產業的形成提供了樣本,但這只是榆林城市文化發展的開始,需要秉承包容性、滲透性、創新性,努力實現榆林城市文化產業化發展。
(二)榆林的城市文化發展方向不明確,規劃意識淡薄。
城市文化這個概念本身就比較新,在榆林市文化發展探究中,經常會用到區域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發展這些概念,很少會用到城市文化這個新詞,但對于“轉型升級”中的榆林,城市文化正印證了我們對榆林市,這個擁有11個縣、1個區、總占地面積43578平方千米的城市文化發展的精準定位。
發展榆林城市文化,榆林市政府和社會都需要發展多元渠道對外合作,明確和規劃榆林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學習別人的,弘揚本土的。對于推動高質量的影視作品,要利用一切有效資源,科學規劃,帶動文化各個領域的聯動,拉動榆林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因為城市文化的形成元素是多要素、多層次、多功能和多過程的復合系統。
一部影視作品的成功背后可以拉動的可能是整個城市的文化發展。當年滕文驥執導的《血色浪漫》讓一曲曲陜北民歌走進了觀眾的心里,陳凱歌的《黃土地》將陜北的黃土風貌、安塞腰鼓帶入了國際視野。2014年11月25日,我省青年導演白志強執導的紀錄電影《邊走邊唱》斬獲“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紀錄片獎,他將陜北說書帶給了世界,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貢獻。然而,這些作品并未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并未讓陜北民歌借勢推出新人,并未讓安塞腰鼓文化走入更多城市,并未讓陜北說書的境況有大幅度的提升,更沒有明確的城市文化發展方向做指引,讓榆林的特色文化項目相互帶動,共同發展。
城市文化發展意識淡薄,需要與專業的團隊進行深度合作,為榆林城市文化發展精心設計規劃,讓榆林城市文化的各領域業務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那么,離我們的城市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就不遠了。
(三)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重視不足。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也是一種精神產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要依靠人,人才的培養和對文化本身的保護同樣重要,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大力培養相關人才,創造環境,甚至打造文化領域的人才,增強培養意識,建立培養機制,對城市文化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十分重要。
三、通過影像文化推動榆林城市文化需要注意的方面
文化本身就是在城市歷史演變、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當下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再加工,并利用影像手段、技術手段賦予文化資源新的內涵和功用,讓文化資源通過文本制作、內容生產和作品銷售,最終為城市文化提供服務。下面就影像文化如何推動榆林城市文化發展給出一些借鑒。
(一)引進影視各領域人才,完善榆林城市文化產業線性發展。
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滯后,關鍵是缺乏人才,通過影像文化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影視、動畫、設計、宣發、網絡等領域的專業性人才和復合型人才。
同樣人才的引進需要擇良木而棲,影視各領域的人才引進假設用圖表形式規劃,就按照網狀模式發展,垂直線條每一條代表一個專業技能人才,橫向線條每一條代表復合型人才,以垂直線性引進人才為主,橫向跨界人才及復合型人才引進為輔。科學合理引進人才,提升影像文化的內涵和功能,同時建立有效的城市文化系統管理機制,實行人才引進責任制。對引進的人才實行工作責任制,年度目標責任達標考核制,建立相應的鼓勵制度。
影像文化所涵蓋的行業較廣,涉及內容廣泛,市場化程度高,建議成立榆林市傳媒產業文化委員會,由政府管理實施調配、組織、指導工作。對年度促進榆林城市文化發展的影像文化發展設定目標責任制,列入考核體系。
(二)整合資源,建立內容制作-生產-銷售渠道,打造文化品牌產品。
影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內容豐富,關聯性強,專業要求高,跨領域合作頻繁,需要整合各個領域資源,合理科學分工重組,建立專業水平、高規格的知名品牌電影、電視劇、話劇、秧歌劇等多種藝術作品,為每一部作品建立內容制作-生產-銷售一體的縱向產業鏈,并橫向與設計好的城市飲食文化、服裝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對接,打造特色文化周等,整個人才、資源,打通宣傳、發行通道,最終實現榆林城市文化產業穩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柳邦坤.城市形象宣傳片對城市的文化建構[J].傳媒觀察,2013(12).
[2]彭蘭.社會化媒體理論與實踐解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8.
[3]王徽.影像中的城市:電影對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14(8).
[4]王冬冬.城市形象影像文本建構中的城市精神提煉[J].社會科學研究,2013(3).
項目編號:13JK0437
項目名稱: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的媒體形象構建策略研究——以陜西榆林為例
項目負責人:蘇曉暹
承擔單位:榆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