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飛
摘 要: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和新要求,為了適應和利用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努力完成幾方面的轉變,這樣才能因勢利導,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散播的優勢,克服海量信息沖擊的劣勢,利用新媒體這種方式加強初中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 挑戰
隨著手機、電腦、iPad等上網工具的普及,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已經進入“媒介化生存時代”,新媒體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學習模式等都在發生巨大變化。借助新媒體開展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明顯的實效性和導向性,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充分估計和認識新媒體對學生思想認識的影響,更應意識到新媒體這種模式給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對學生因勢利導,努力完成傳統教育方式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與過渡。
1.新媒體時代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1.1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傳統理念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學生都在“我的地盤我做主”思潮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更加獨立、主觀、自我的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過去傳統媒體處于對信息渠道的壟斷地位,當下新媒體方式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地位,這種變化要求我們適時轉變傳統的“講授式、灌輸式”教育理念。
1.2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的挑戰。
傳統教學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采取了“填鴨式”、“灌輸式”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通過課堂這種單一的渠道向學生灌輸和傳播特定的知識和信息,學生不需要發表任何意見,只需將課堂講授內容“死記硬背”便可在考試中得到高分。新媒體時代,初中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特別是通過電腦、手機連接網絡獲取各類信息,這都會對其思維方式、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應該積極扭轉,因勢利導,而不是一味灌輸和打壓。
1.3對學生媒介素養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信息量相當大,海量的信息既可以為初中生帶來豐富的、多角度的實事解讀,過多的信息又會分散注意力,甚至是誤導。再加上初中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如果過多接觸到負面信息就會影響其對社會的正確認識。新媒體時代學生接觸到的是直接的、未經任何過濾和篩選的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在海量信息面前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即對學生的媒介素養將是巨大挑戰。
1.4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隊伍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各種應用方式應接不暇,博客、微博、微信……新媒體技術和應用方式層出不窮,而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學生總是走在“潮流”的最前端,是各種新媒體方式的最早接觸者和使用者,這就使得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夾縫境地,給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帶來巨大挑戰,初中思想品德教師除了要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外,還必須通過各種新媒體積極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才能和學生有“對話平臺”。
2.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面對新媒體帶來的種種挑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積極尋找應對策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2.1轉變觀念,增強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初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在思想上接受新媒體,克服偏見,樹立對新媒體“批判地繼承”思想,能夠看到新媒體強大的影響力,吸收新媒體中積極向上的信息,增強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在新媒體主導的時代,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初中生通過各種媒體信息,可能已經對當下的一些時事熱點有了看法,此時教師切不可只注重灌輸,必須因勢利導,糾正錯誤的觀點,尊重學生看法。
2.2借助新媒體應用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
初中思想政治教師應該開設博客、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借助這些課外平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并借助新媒體交流平臺進行心理咨詢、學習指導等,針對初中生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以不同于課堂嚴肅的氛圍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將弘揚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2.3積極培養和提高初中學生的媒介素養。
新媒體時代學生接觸到的是直接的、未經任何過濾和篩選的信息,這就要求初中思想政治教師加強培養學生的網絡辨別意識,增強學生在網絡信息面前的免疫力,灌輸初中生必須為自己的網絡傳播行為負責的思想。
2.4優化教師隊伍。
初中思想政治教師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新媒體的特點和規律,熟練運用各種新出現的網絡技術及衍生工具,使得思想政治教師不再和學生之間存在“思想鴻溝”。
3.結語
對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通過新媒體加強對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方式的挑戰,又帶來了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轉變,這就要求初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轉變觀念,努力掌握新媒體的特點,學習各種新出現的新媒體應用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課程的實效性和發展性。
參考文獻:
[1]劉蕊.新媒體時代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問題和策略[J].辦公室業務,2014(5):44.
[2]梁黎黎.自媒體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挑戰及應對[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4(2):114.